那些你看不見的選擇,也許是他用盡力氣活下來的方式。
有一句話,這幾年常常出現在對話裡,像一句防備,也像一句叮嚀: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你可能在電影裡聽過,在社群留言中看到,或是在某個朋友情緒崩潰的時候,從他口中冒出這句話,然後跟著沉默。
這句話之所以刺人,是因為它太真實。
而真實,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善意。
記得那是一個下雨的晚上,我在街角咖啡店裡寫稿。
靠窗的位置,坐著一對情侶,女生眼眶泛紅,男生不停地說著:「你就放過自己好不好?那已經是過去的事了,你再想也沒用啊。」
女生低著頭沒說話,指尖不斷撥動著杯墊。
過了好一會,她輕聲說:「你沒經歷過,當然覺得可以放下。」
那一刻,咖啡店的爵士樂像是也靜了下來。
我們總是急著給建議、給方向、給出口——
「你應該大度一點」、「你要看開」、「你要學會原諒」…… 但那些「應該」,說出口的輕鬆,落在別人身上,卻像刀。
因為你沒在他的位置,沒走過他那段夜路。
佛家說:「不入地獄,焉能度人。」
但度,不是救;救,不是拉,而是陪。 慈悲,不是強迫對方放下,而是能夠理解對方為何還拿著。
道家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止者有定,不言者自安。」
有些話不說,是一種安靜的善;
有些沉默,其實是對他人苦難最深的尊重。
我曾有一位熟識的師姐,她的弟弟在二十多歲時選擇結束生命。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親戚朋友總會說:「你媽媽也很辛苦,你不要再執著了,日子要過啊。」
她每次聽到這種話,只是淡淡笑笑。
後來她對我說:「說這些話的人,不是壞人,他們只是怕尷尬、不知道怎麼安慰。但說實話,他們沒有資格說『該放下』,因為不是他們失去弟弟。」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這不是鼓勵怨懟、也不是拒絕溝通,而是一種提醒——
你所見的善良,是他人咬牙苦撐後還願意選擇的;
你所謂的過不去,也許是他早已百轉千迴後,選擇留下的最後一塊尊嚴。
有些人選擇不回應父母的電話、有些人不願意跟前任道別、
有些人永遠不再進那間教室、走那條小巷……
那不是任性,那是創傷在說話。
青玄・風言風語:
善,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修行,而是一種理解的柔軟。
不要急著告訴別人「該怎麼做」,
因為當你真正能放下評價的時候, 你會發現,
真正的善,是你站在他身邊,不催促,只陪他一起沉默。
城市這麼吵,有時候,沉默的陪伴,才是一種真實的安靜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