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外派生活就是獨立的代表,實際體驗過後才發現,真正的獨立,是從自己租房開始的。看似都是「一個人住」,但當背後沒有支援系統,我才真正認識什麼叫做自立。
🔹 外派生活的「偽獨立」:什麼都有人準備好
我第一次真正體會「一個人住」,是在外派的那段日子。公司安排的宿舍是一間設備齊全的小套房,三餐也有人準備好。即使偶爾吃不習慣,但至少不用煩惱今天吃什麼。連洗衣粉、衛生紙這些生活耗品,也會定期補充。表面上是自己住,實際上就像住在升級版的學生宿舍,生活支援無所不在。
那時候,我以為這就是獨立生活了。但回頭看,這更像是被照顧得很好的「半獨立」——有私人空間,卻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層面的差異:被動接受 VS 主動選擇
在外派時的宿舍裡是公司決定,三餐也是公司決定的菜色。即使屋況老舊,也沒辦法說搬走就搬走。而台灣在外租屋則可以根據預算和地點選擇自己喜歡的物件,若真的不適合,租約到期也可以搬走。
🔹 租屋才是「全自立」:真正開始經營生活
後來回到台灣工作,我開始自己租房。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己來」。
垃圾要記得分類、倒垃圾要抓準時間;廚房要備料、吃飯要自己決定;冰箱壞了要找人修、水管堵塞要自己聯絡水電師傅。這時候才發現我是超級生活白癡。
自己煮飯雖然比較健康、也節省開支,但也意味著每一餐都要多一份規劃與準備的壓力。久了我才發現,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獨立。
🔹 我從租屋生活學到的事
- 如何安排生活節奏,讓自己不會過勞也不懶散。
- 控管生活預算,學會「想買」與「需要」的區別。
- 建立自己的空間感與儀式感,讓住的地方真的像個「家」。
- 學習便當菜色,建立最有效率的採購食材系統。
外派讓我體驗生活的「簡易模式」,而租屋生活,才是全難度解鎖的版本。真正的獨立,不是有沒有別人幫你打點生活,而是你是否能夠自己撐起生活的節奏。
如果你也正在準備外派,或是開始租屋生活,希望這些體會能讓你少一點焦慮,多一點掌握感。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購買越南語歌單贊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