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臺灣:跨越鴻溝的五大關鍵能力與信任力的培養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AI認知與落地之間的鴻溝

台灣企業對AI的認識正快速擴散,但從「知道AI」到「用好AI」仍是一道深不可測的鴻溝。根據2025年調查,七成企業仍停留在AI導入前期,顯示企業在策略、人才與數據治理方面存在結構性斷層。

過去多數公司誤以為AI只是一套「買來即用」的工具,卻忽略了它對資料、流程與治理的深層要求。這不僅導致導入後成效有限,也使AI策略淪為零散計畫,難以支撐長期競爭力。

raw-image

錯位的期待與隱藏的風險

企業期待透過AI降低成本、優化決策、或創造新商機,但在缺乏數位基礎時往往陷入三種困境:

  • 策略空白:沒有清晰的導入路線圖,AI應用停留在行銷與內容製作,缺乏與核心業務的整合。
  • 人才斷層:近五成企業尚未制定AI人才策略,多數僅停留在開課訓練,缺乏與職涯發展連結。
  • 數據斷鏈:資料治理與跨部門協作不足,內外部數據交換策略尚未成形,限制了AI模型的表現與持續學習能力。

這些問題帶來隱性風險:企業錯誤地將雲端生成式AI視為「萬能解方」,忽略裝置端AI與邊緣運算的潛力,也讓資安漏洞與合規風險悄然放大。

從產業經驗看出路

芳德鑄鋁的案例展現了另一種可能:他們不只是錄下師傅動作來自動化,更在錄製過程就讓資訊團隊介入,從產業知識拆解流程,進一步搭配AI與物聯網技術優化供應鏈。這個「Domain + AI」的思路,讓他們從工具導入轉向流程重構,也讓轉型成效超過同業平均。

這種做法揭示了:AI不該被視為外來技術,而是必須和產業Know-how結合,才有真正的競爭力。

raw-image

五大落地能力與信任力

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提出「五大能力」與「信任力」模型,為企業提供了系統性落地框架:

  1. 數據力:從資料蒐集到治理、再利用,建立完整生命週期管理;
  2. 運算力:靈活調度私有雲、公有雲、混合雲與裝置端AI,兼顧成本與資安;
  3. 技術力:跨技術整合、MLOps與模型管理,打造自主應變能力;
  4. 治理力:明確責任歸屬、風險管控與決策機制;
  5. 創新力:跨界整合與快速試錯,將AI導入業務痛點而非流於展示;
  • 信任力(Trustworthiness):資訊安全、隱私保護與倫理合規。

這個框架的微妙之處在於「信任力」被放在橫軸:它不是加分項,而是底線條件。這意味著企業不僅要有技術,還要能夠讓員工、客戶與社會信任其AI應用。

raw-image

重新定義AI人才與策略

調查顯示,45.4%企業認為AI人才最需要的是「找出適合用AI解決的問題」與「評估AI適用與否」,而不是單純的程式開發能力。這項發現顛覆了傳統觀念:真正的AI人才是「問題翻譯者」與「跨域整合者」,而不只是「程式寫手」。

因此企業在招募與培育時,應將專案管理、產業知識與資料思維納入人才培養,讓現有員工成為AI落地的「內部種子」,而不是完全依賴外部供應商。

raw-image

從「硬體思維」到「場景驅動」

要突破AI落地瓶頸,企業可依以下步驟進行:

  • 自我診斷成熟度:評估自身在「Unknowing、Conscious、Ready、Scaling」四階段的位置;
  • 鎖定首個高價值場景:不要貪多求全,先用一個明確可衡量的場景試行;
  • 數據治理優先:在導入前整理資料、建立跨部門協作與隱私保護;
  • 強化裝置端AI認知:對於中小企業來說,裝置端AI可降低資安風險與成本;
  • 整合AI策略與Roadmap:不只寫在簡報,而要對齊決策、預算與人才計畫。

raw-image

結論:從工具導入到文化轉型

2025年的調查隱約透露一個訊息:台灣企業已經「知道」AI,但距離「做到」還有一段旅程。AI真正的挑戰不在技術,而在組織文化與決策結構。

如果台灣企業能在未來三年完成數據基礎建設、強化跨域人才、重視裝置端AI與多元算力,並將信任與治理納入核心,那麼下一個AI「引爆點」不只是口號,而會成為產業新常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merson 的沙龍
1會員
80內容數
一個分享國內外新知與有趣科技資訊的紀錄平台
Emerson 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6
丹麥製藥巨頭 Novo Nordisk 在新任執行長 Mike Doustdar 領導下宣布將裁員 9,000 人。此舉是對來自 Eli Lilly 等競爭對手在減肥與糖尿病療法領域的壓力與複製品泛濫的回應。公司正試圖簡化組織、重建競爭力,並將資源重新投入研發與核心藥品領域。
Thumbnail
2025/09/16
丹麥製藥巨頭 Novo Nordisk 在新任執行長 Mike Doustdar 領導下宣布將裁員 9,000 人。此舉是對來自 Eli Lilly 等競爭對手在減肥與糖尿病療法領域的壓力與複製品泛濫的回應。公司正試圖簡化組織、重建競爭力,並將資源重新投入研發與核心藥品領域。
Thumbnail
2025/09/11
Taco Bell 靠「神奇配方」在快餐業不被邊緣化:鎖定文化叛逆者、打造雞肉產品差異化、投資後場科技與價值平台、塑造品牌態度,吸引 Z 世代願意買單與分享。 How Taco Bell’s CEO Keeps Gen Z Obsessed | WSJ Taco Bell 如何成為快餐業的 Z
Thumbnail
2025/09/11
Taco Bell 靠「神奇配方」在快餐業不被邊緣化:鎖定文化叛逆者、打造雞肉產品差異化、投資後場科技與價值平台、塑造品牌態度,吸引 Z 世代願意買單與分享。 How Taco Bell’s CEO Keeps Gen Z Obsessed | WSJ Taco Bell 如何成為快餐業的 Z
Thumbnail
2025/09/11
探討舊金山矽谷科技業盛行的「週六加班」現象,分析其成因、影響及對企業與個人的啟示,並提出應對策略,預測其對全球科技產業的衝擊與未來趨勢。
Thumbnail
2025/09/11
探討舊金山矽谷科技業盛行的「週六加班」現象,分析其成因、影響及對企業與個人的啟示,並提出應對策略,預測其對全球科技產業的衝擊與未來趨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I 的應用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重點。本文探討 AI 的三層次應用,包括如何與團隊協作提升工作表現、融合好奇心與同理心,以及恆毅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時,分析 Apple Intelligence 及其策略,瞭解 AI 背後的機會與挑戰,讓企業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AI 的應用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的重點。本文探討 AI 的三層次應用,包括如何與團隊協作提升工作表現、融合好奇心與同理心,以及恆毅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時,分析 Apple Intelligence 及其策略,瞭解 AI 背後的機會與挑戰,讓企業在這個數據驅動的時代中脫穎而出。
Thumbnail
現代技術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技術團隊和項目規模的擴大,領導力與項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管理項目、激勵團隊並推動技術變革,已成為每一位技術領導者面臨的核心挑戰。 技術熟悉度與應用能力 領導者必須對AI技術有深刻的理解,了解其能力和限制。這樣
Thumbnail
現代技術背景下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技術團隊和項目規模的擴大,領導力與項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特別是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地管理項目、激勵團隊並推動技術變革,已成為每一位技術領導者面臨的核心挑戰。 技術熟悉度與應用能力 領導者必須對AI技術有深刻的理解,了解其能力和限制。這樣
Thumbnail
微軟和 LinkedIn 共同發布的《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指出,過去半年中生成式 AI 在工作中的使用量成長近兩倍,AI 不僅重新定義日常工作型態,善用 AI 更成為企業應對新局的致勝關鍵,重塑各產業領域、加速推動轉型。
Thumbnail
微軟和 LinkedIn 共同發布的《2024 年工作趨勢指數》報告中指出,過去半年中生成式 AI 在工作中的使用量成長近兩倍,AI 不僅重新定義日常工作型態,善用 AI 更成為企業應對新局的致勝關鍵,重塑各產業領域、加速推動轉型。
Thumbnail
隨著全球技術進步,AI已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量。但究竟什麼是AI?為何近年來其發展速度大幅提升?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AI技術不僅是創新的推手,也成為促進地區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本文章探討AI的定義及發展原因,摩根士丹利對東南亞數據中心未來展望,以及東南亞AI在各產業中的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
Thumbnail
隨著全球技術進步,AI已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量。但究竟什麼是AI?為何近年來其發展速度大幅提升?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AI技術不僅是創新的推手,也成為促進地區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本文章探討AI的定義及發展原因,摩根士丹利對東南亞數據中心未來展望,以及東南亞AI在各產業中的發展狀況和未來趨勢。
Thumbnail
如何運用A I這個工具,以人為本,不是讓AI主導你的人生。
Thumbnail
如何運用A I這個工具,以人為本,不是讓AI主導你的人生。
Thumbnail
以下都是轉貼各方觀點,重點可以進一步看發表者跟回應者,我自己也有自身應用場景的murmur : 低利率環境可能回不去 科技掌握在大資金公司時代則是持續下去 工業時代引導一波人才需求 東方社會喜歡考試定生死 學校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以協助 既然AI工具隨處可得 培養厚植的各方素養與多元興趣
Thumbnail
以下都是轉貼各方觀點,重點可以進一步看發表者跟回應者,我自己也有自身應用場景的murmur : 低利率環境可能回不去 科技掌握在大資金公司時代則是持續下去 工業時代引導一波人才需求 東方社會喜歡考試定生死 學校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以協助 既然AI工具隨處可得 培養厚植的各方素養與多元興趣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0. 剛發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侯秘書長是強者我同學夫人,他在聯發科搞AI,買股票找誰大家應該知道。 1. 推動AI融入課程(尤其在人社領域)最大的困難和挑戰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要由‘人機(二元)對立’換成‘人機協作’。 2. 絕大部分教學現場的問題來自於1.,比如質疑AI會取代人、著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