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系列(2) 機器學習三部曲: 🔹 第二部:《深度學習 —— 神經網路的革命》
69/100 第七週:📌 語言模型與生成式 AI(BERT、GPT)🗣🔍
69.應用場景:摘要、情緒分析、客服機器人 📩 文本任務一網打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單元導讀:
自然語言處理(NLP)的能力不再只侷限於學術研究,它正廣泛應用於商業場景、生活應用與智慧服務中。
在這一課,我們將聚焦三個最具代表性的 NLP 應用場景:
📄 自動摘要
😊 情緒分析
💬 智能客服(Chatbot)
這三者背後雖任務不同,但都可利用相同的語言模型架構與技巧進行微調或提示設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自動摘要(Text Summarization)
✅ 任務目標:
將一段長文本「壓縮」成語意完整的短摘要,避免重複、冗詞。
📌 技術類型:
類型 說明 常用模型
Extractive 從原文中挑選句子組成摘要 TextRank、BERT
Abstractive 用自己的語言重寫(更靈活) BART、T5、GPT
🎯 使用情境:
• 新聞摘要、法條摘要、電子郵件摘要、研究報告重點提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情緒分析(Sentiment Analysis)
✅ 任務目標:
判斷文本所表達的情感傾向,常為「正面/中性/負面」,也可更細分如「憤怒、開心、難過」。
📌 技術關鍵:
• 使用 分類模型 進行訓練
• 可用靜態詞向量(Word2Vec)或預訓練模型(BERT)
🧪 模型架構(以 BERT 為例):
輸入句子 → BERT → [CLS] → Linear 層 → Softmax → 情感類別
🎯 使用情境:
• 商品評論分析、客服對話評分、社群輿情監控、品牌風險預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客服機器人(Intelligent Chatbot)
✅ 任務目標:
提供自動化、擬人化、快速且準確的問答與溝通體驗。
📌 模型路線:
在對話系統中,根據回答方式可分為三種主要模型類型:
• 檢索式(Retrieval-based):透過比對使用者的問題與知識庫中最相近的問句,選出預先準備好的答案,常見於傳統 FAQ 系統,回答穩定但無法處理變化多端的提問。
• 生成式(Generative-based):由模型根據輸入內容直接生成自然語言回答,不依賴固定知識庫,具有高度靈活性與創造力,如 ChatGPT、DialoGPT 等屬於此類。
• 混合式(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結合檢索與生成,先從外部知識來源(如文件或資料庫)中取出相關資訊,再由生成模型生成回答,兼具正確性與彈性,應用於 Bing Chat、企業知識問答等系統。
這三種方式各有優劣,實務中常根據應用需求混合使用,以提升準確率與使用體驗。
📎 功能模組:
• 意圖辨識(例如:「我要退款」)
• 槽位填充(如:日期、地點、金額)
• 多輪對話記憶
• FAQ 檢索與回覆生成
🎯 使用情境:
• 金融客服、電商客服、醫療問答、政務服務、智慧櫃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技術整合提示:
雖然檢索式、生成式與混合式對話任務在目標上有所不同,但它們底層可共用一套核心技術。像是 預訓練語言模型(如 BERT、GPT)可用於語意理解、特徵擷取與回應生成;Embedding 向量則負責將詞彙、句子或整段文本轉換為可計算的語意表示,便於比對與推理;Fine-tuning(微調)技術可根據具體任務(如分類、生成、問答)調整模型參數;而Prompt Engineering則透過設計指令語句來引導模型行為,在某些情境下甚至可取代傳統微調。這些技術元素形成對話系統的共通基礎,使不同任務得以共享資源並靈活應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結與學習啟示:
✅ 自動摘要幫助節省閱讀時間,提取重點內容
✅ 情緒分析洞察用戶情感,指引市場與服務決策
✅ 客服機器人提升效率、減少人力成本,打造 24/7 智能助理
✅ 統一模型架構 + 不同任務頭 + 指令設計 = 快速攻佔多個 NLP 任務場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問題挑戰與延伸思考:
1. 法律判決摘要與新聞摘要是否使用同一種模型?為什麼?
不建議直接使用完全相同的模型。雖然可以共用預訓練模型(如 BERT、T5、PEGASUS),但應針對不同任務進行個別微調(fine-tuning):
• 法律判決摘要:用詞正式、邏輯嚴謹,著重於「法律依據、判決主文、事實認定」,適合抽取式摘要。
• 新聞摘要:語言較口語,敘事結構明顯,強調「5W1H(誰、什麼、何時、何地、為何、如何)」,適合生成式摘要。
📌 結論:可共用底層語言理解能力,但應針對資料風格與任務目標調整模型與摘要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情緒分析模型如何理解「反諷」與「幽默」?需要什麼額外資料?
反諷與幽默屬於語義與語境高度依賴的語言現象,傳統情緒分析模型難以掌握,需下列輔助:
• 標註資料:加入專門的反諷/幽默語料(如 SemEval 任務資料集)。
• 語境理解:使用能考慮上下文的模型(如 RoBERTa、ChatGPT)。
• 額外特徵:
o 語氣標記(如“真是太棒了!”出現在負面情境)。
o 表情符號、感嘆詞、對比詞(例如:「明明這麼爛,還能得獎,真是天才!」)
📌 結論:需結合語料、語境、符號特徵與進階模型,才能準確辨識反諷與幽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客服機器人回覆錯誤會有什麼後果?如何設計安全機制?
潛在後果:
• 使用者誤解、錯誤決策。
• 客戶不滿意、抱怨、流失。
• 損害品牌信任,甚至造成法律風險(例如錯誤財務資訊)。
安全機制設計建議:
1. 設立「信心閾值」:模型信心不足時,不提供具體建議,改為「我不確定,建議您聯絡客服」。
2. 人類接手機制:出現疑難句或連續錯誤時自動轉接真人客服。
3. 日誌記錄與錯誤分析:持續監控與改進常見錯誤。
4. 回覆可追溯性:讓使用者可回報錯誤,或查看回答依據。
📌 結論:良好的安全設計是打造可信 AI 服務的關鍵,尤其在人機交互應用中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