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修行日記|見山是山的心靈獨白
這幾天,我不斷在心裡咀嚼「見山是山」這三句話。
它表面簡單,卻像層層雲霧,每一層都隱藏著不同的執著、不同的領悟。
我想,我需要把這些思緒一個一個攤開,像對自己說話,
也像在請教大師的聲音在耳邊低語。
我想起第一句:「見山是山」。
我看到山上的樹、山間的雲,於是我說這是山。這山,是大家都認同的山,是名言有。
我意識到,這時候的我仍停留在人我執的世界裡:
我眼見,我認定,我執著於表象的真實。
第二句:「見山不是山」。
我的心開始動搖。
其實,山也可以是飯糰,也可以是青苔。
它不是固定的,它依循心識的無常與幻化而變化。
就像「芥子納須彌」,微小的心念能容納無限的世界。
我感覺自己走進了法我執的迷霧——想要明白,卻容易被自己的心識所迷惑。
我又觀察自己:看到朋友們似乎很能「創造」,而我只是抱著「也許能,也許不能」的態度。這不過是另一種執著—我想透過心識的設施去驗證、去證明什麼。
可是,無論能或不能,都落入戲論,因為它們都依附在「我」的概念上。
脈輪、觀想、方便法……它們能聚合,也能散去,並非永恆不變的實體。
它們是妄想的拼圖,是因緣聚合的現象。
第三句:「見山仍是山」。
此刻,我試著讓心如鏡,映照萬物的真相。
陰雨如實,不帶情緒;烈日如實,不添解釋。
每一刻,都是因緣聚合的流轉,我只在其中觀照,而不附加。
大師說過的話在心中迴響起:
「觀有,見其虛;知虛,不否定其用。
任其因緣顯現,亦因緣散去。」
這一刻,我稍微明白了:
修行不是去追求創造的能力,也不是否定世界的實在。
它是如實觀,兼容虛與實,讓菩提心與空正見同行。
今日體會
- 「見山是山」——名言有,人我執。
- 「見山不是山」——易落法我執,戲論心生。
- 「見山仍是山」——如實觀,空正見與菩提心並行。
- 方便法可用,但須見其空性,否則容易生新的執著。
- 觀「實」亦觀「虛」,知「虛」而不廢「實」。
心靈低語:
修行,是與自己心的對話。
每一層思辯,都是一次心的揭露。
不是追求完美的答案,而是願意在因緣中觀照自己的心。
「如山般靜立,如實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