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般若?

果果老師-avatar-img
發佈於八萬四千法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如何以般若而波羅蜜多-蔣揚仁欽博士

raw-image

一、般若的基本意義

  1. 語源與翻譯
    • 「般若」為梵文 Prajñā 的音譯。
    • 意譯為「智慧」,但非一般世俗的知識,而是「殊勝、超越的智慧」。
    • 有「更上一層樓」「超越凡夫」之意。
  2. 般若的作用
    • 協助眾生從凡夫心的「反覆與混亂」中,進入「見道、修道」的階段。
    • 非僅理論,而是能「直接面對、化解內心煩惱」的智慧。

二、般若智慧的兩大核心面向

(一)第一種般若:去除「愛我執」的智慧

  1. 世俗觀念與誤解
    • 常聽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普遍被理解成: 人若不自私,就會被淘汰。
    • 這種理解 → 導向「為了生存必須犧牲他人」。
  2. 佛經原意(《佛說十善業道經》)
    • 「人為己」:為自己有所作為。 這個「作為」指的是行善斷惡,累積功德,培養福德智慧。
    • 「不為己」:若無所作為,不修善斷惡,才是「天誅地滅」。
    • 原意與世俗自私的解讀相反。
  3. 真正的愛己 = 更要愛他人
    • 因為: 他人是我們幸福的重要資源。 失去他人,我們也無法成長與幸福。
    • 例子: 拿到一筆錢,凡夫多數會立刻想到「我要怎麼花在自己身上」。 少數具善根的人會先想到「如何善用這筆錢幫助他人」。
    • 轉念關鍵:若真心愛自己,就應愛他人勝於自己。
  4. 菩提心的根本
    • 菩提心建立在「愛他心」之上。
    • 沒有愛他心,智慧難以超越凡夫。
    • 因此第一種般若即是:「以愛他心超越狹隘的愛己心」。

(二)第二種般若:破除「實有執」的智慧

  1. 凡夫的認知模式
    • 習慣將事物看作「固定、真實、絕對」。
    • 例: 杯子就是杯子; 桌子就是桌子; 遙控器就是遙控器。
    • 認為它們「憑自身力量」存在,這就是 自性執。
  2. 中觀思想的破斥
    • 一切事物皆因緣和合,並非自性存在。
    • 凡夫過於相信表象 → 產生錯覺。
    • 錯覺 → 引生煩惱。
    • 煩惱 = 內心的負面情緒,造成痛苦。
  3. 看清真相的重要
    • 若要進入「見道位以上」的修行階段: 必須洞察真相,破除對表象的迷惑。
    • 不被假象欺騙 → 才能遠離煩惱,心境自在。

三、兩種般若的互補

  1. 第一種般若(愛他心)
    • 破除自我中心。
    • 轉換愛己 → 愛他。
    • 建立菩提心,培養慈悲。
  2. 第二種般若(空正見)
    • 破除對表象與自性執的迷信。
    • 看透一切緣起,理解空性真理。
  3. 二者的共同作用
    • 幫助我們超越內心的負面情緒。
    • 真正掌握幸福的根本。
    • 與一般世俗知識(如科學理論)不同,因為後者無法直接解決煩惱。

四、世間知識與大智慧的差異

  1. 世間知識
    • 可解釋自然、推動科技。
    • 但無法根除內心煩惱。
    • 即使聰明如愛因斯坦,也仍有個人煩惱。
  2. 般若智慧
    • 直接針對內心痛苦。
    • 幫助我們: 化解煩惱, 建立愛他心, 看透真相, 超越痛苦。

五、總結

  1. 般若 = 殊勝超越的大智慧,非世俗知識。
  2. 兩大面向
    • 愛他心(破除愛我執);
    • 空性見(破除實有執)。
  3. 功用
    • 調伏內心,超越煩惱,獲得真正的自在與解脫。
  4. 修行次第
    • 先建立「愛他心」,轉換對愛己的錯誤理解;
    • 再培養「空性見」,破除表象與錯覺;
    • 最終成就菩提心,走向究竟解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7會員
132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前言: 上一分〈淨心行善第二十三〉,佛陀針對「云何修行」略說法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前言: 上一分〈淨心行善第二十三〉,佛陀針對「云何修行」略說法要:「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