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般若而波羅蜜多-蔣揚仁欽博士

一、般若的基本意義
- 語源與翻譯
- 「般若」為梵文 Prajñā 的音譯。
- 意譯為「智慧」,但非一般世俗的知識,而是「殊勝、超越的智慧」。
- 有「更上一層樓」「超越凡夫」之意。
- 般若的作用
- 協助眾生從凡夫心的「反覆與混亂」中,進入「見道、修道」的階段。
- 非僅理論,而是能「直接面對、化解內心煩惱」的智慧。
二、般若智慧的兩大核心面向
(一)第一種般若:去除「愛我執」的智慧
- 世俗觀念與誤解
- 常聽見「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普遍被理解成: 人若不自私,就會被淘汰。
- 這種理解 → 導向「為了生存必須犧牲他人」。
- 佛經原意(《佛說十善業道經》)
- 「人為己」:為自己有所作為。 這個「作為」指的是行善斷惡,累積功德,培養福德智慧。
- 「不為己」:若無所作為,不修善斷惡,才是「天誅地滅」。
- 原意與世俗自私的解讀相反。
- 真正的愛己 = 更要愛他人
- 因為: 他人是我們幸福的重要資源。 失去他人,我們也無法成長與幸福。
- 例子: 拿到一筆錢,凡夫多數會立刻想到「我要怎麼花在自己身上」。 少數具善根的人會先想到「如何善用這筆錢幫助他人」。
- 轉念關鍵:若真心愛自己,就應愛他人勝於自己。
- 菩提心的根本
- 菩提心建立在「愛他心」之上。
- 沒有愛他心,智慧難以超越凡夫。
- 因此第一種般若即是:「以愛他心超越狹隘的愛己心」。
(二)第二種般若:破除「實有執」的智慧
- 凡夫的認知模式
- 習慣將事物看作「固定、真實、絕對」。
- 例: 杯子就是杯子; 桌子就是桌子; 遙控器就是遙控器。
- 認為它們「憑自身力量」存在,這就是 自性執。
- 中觀思想的破斥
- 一切事物皆因緣和合,並非自性存在。
- 凡夫過於相信表象 → 產生錯覺。
- 錯覺 → 引生煩惱。
- 煩惱 = 內心的負面情緒,造成痛苦。
- 看清真相的重要
- 若要進入「見道位以上」的修行階段: 必須洞察真相,破除對表象的迷惑。
- 不被假象欺騙 → 才能遠離煩惱,心境自在。
三、兩種般若的互補
- 第一種般若(愛他心)
- 破除自我中心。
- 轉換愛己 → 愛他。
- 建立菩提心,培養慈悲。
- 第二種般若(空正見)
- 破除對表象與自性執的迷信。
- 看透一切緣起,理解空性真理。
- 二者的共同作用
- 幫助我們超越內心的負面情緒。
- 真正掌握幸福的根本。
- 與一般世俗知識(如科學理論)不同,因為後者無法直接解決煩惱。
四、世間知識與大智慧的差異
- 世間知識
- 可解釋自然、推動科技。
- 但無法根除內心煩惱。
- 即使聰明如愛因斯坦,也仍有個人煩惱。
- 般若智慧
- 直接針對內心痛苦。
- 幫助我們: 化解煩惱, 建立愛他心, 看透真相, 超越痛苦。
五、總結
- 般若 = 殊勝超越的大智慧,非世俗知識。
- 兩大面向:
- 愛他心(破除愛我執);
- 空性見(破除實有執)。
- 功用:
- 調伏內心,超越煩惱,獲得真正的自在與解脫。
- 修行次第:
- 先建立「愛他心」,轉換對愛己的錯誤理解;
- 再培養「空性見」,破除表象與錯覺;
- 最終成就菩提心,走向究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