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一項爆炸性的收購誕生。
Pfizer 宣布即將以 47.50 美元/股的價格現金收購 Metsera(NASDAQ: MTSR);此外,MTSR 股東還有權獲得22.50 美元/股的額外現金里程碑(CVR, contingent value right),與三個特定臨床與監管里程碑掛鉤。要知道,現在 MTSR 的市值也才約 35 億美元,這次收購相當於直接溢價翻倍。這樁交易的條件、節奏與溢價範圍,均已由多家國際媒體與公司對外訊息所印證。

- 歡迎加入我們的 “100+醫藥菁英 專屬圈”:https://vocus.cc/salon/Drugnews
- 或是加入我們 公司 機構 訂閱方案:https://forms.gle/GcdvDUbPGsT6QB9cA
- 擁有由 醫藥博士團隊 提供最領先的 醫藥健康知識、商業投資分析、市場趨勢判斷。
- 此外,我們會員們都可免費參與我們每月舉辦的線下 100+醫藥菁英 交流聚會!
這次收購一方面是圓了 Pfizer 的「減肥夢」,在自家減重管線受挫後補上最關鍵的拼圖;但更重要的,或許是我們需要去看到 Metsera 身上有哪些可被學習與複製的特質。如果只把它理解成「缺就去買」的單純補位,恐怕會錯過這次 deal 真正的訊號:平台與組合(而非單一分子)才是下一輪減重賽道中,資本願意為之買單的核心。
另外,市場端也立即反映外溢效應:Pfizer 先前與多家減重 Biotech 的 BD 緋聞,如今因「整包買下 Metsera」而使部分標的的 BD 預期落空。這樣的板塊擠壓邏輯,在併購宣布當日的多家同業走勢中可見端倪,反映資本對「平台被大藥廠鎖定後,邊際交易機會下降」的再定價。
01|Pfizer 的需求
Pfizer 做減重藥物的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不能說效果不好,只能說滿盤皆輸,還間接影響到跟隨 Pfizer 結構的一些外部 Biotech。
Lotiglipron(口服 GLP-1 受體致效劑)因為 ALT/AST 轉氨酶升高的安全訊號,在 II 期即被終止;後續文獻與簡報亦提示「事件比例高於安慰劑」,而 I 期其實已可見端倪。2023 年 8 月,該計畫宣布停止。
Danuglipron(PF-06882961) 的劇情更曲折:2023 年 12 月 先因 BID 劑型耐受性不佳而放棄(研究中 AE 導致停藥的比例偏高),後來嘗試緩釋(ER)再戰,但2025 年 4 月官方仍宣布全面終止該分子開發。此後 Pfizer 的減重戰略基本收斂至 PF-07976016(GIPR antagonist) 一條主線。這些節點公司均有公開說明。
也因此,Pfizer 在減重藥物上是有執念的;夙願未能達成,總是心有不甘。收購一家減重 Biotech,或 BD 一個「平台+組合」的封包,就成了一個更合理的選擇——不只是補一條分子,而是把路線、技術工法、候選組合一口氣打包回來。
更有意思的是,Pfizer 是在現金彈性有限的財務前提下完成這個夙願的(近季財報顯示現金及短投並非充沛),因此現金+CVR 的結構尤顯必要:**先把資產主導權拿下,再用里程碑「成功才付」**的方式進行估值對齊。

02|Metsera 的魅力
那麼問題在這裡:Metsera 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 Pfizer 折服,就算花巨款也要納入囊中,而不是到其他地區去 BD 一條分子?若代入 Pfizer 的思維,要贏回來,不會只是一條雙靶點分子這麼簡單;它需要的是「技術平台+管線組合」,讓自家在減重領域真正擁有綜合布局能力。
HALO™ 平台(長效肽脂化工程)
Metsera 的 HALO™ 是一種將肽與長鏈脂肪酸以位點特異化學鍵結連接的工程,使分子能高親和力結合白蛋白、延長半衰期與平滑峰谷濃度。大家熟悉的 Semaglutide(semaglutide;Wegovy/Ozempic) 與 Tirzepatide(Zepbound/Mounjaro)都採「脂化+白蛋白結合」思路,但多數產品的 t1/2 仍在一週級。Metsera 公開資料顯示,MET-097i(偏向「完全偏向性 GLP-1 受體致效劑」設計)在 Phase 1/2 觀察到約 15–16 天的半衰期(~380–429 小時),支持「每月一次」皮下注射與無需繁瑣劑量遞增的嘗試,這是它的關鍵差異點。

MOMENTUM(口服肽遞送)平台
Metsera 並未止步於注射;其 MOMENTUM 平台意在提升口服肽的生物可用率,以顯著降低年用藥毫克量;這種「少量即有效」的特性,在肽類全球供應緊俏的現況下,具有戰略級吸引力。招股書與技術文件已披露加拿大 CTA 與早期優化試驗的啟動。

候選管線初步療效與劑量學
- MET-097i(GLP-1RA;每月一次、皮下注射):Phase 1/2 中呈現劑量依賴的體重下降;1.2 mg Q4W 在第 12 週時,安慰劑校正平均減重 11.3%,且未達平台期;在某些升階探索(至 4.8 mg)下,12 週可見~14.1% 的減重訊號。這些數據為「低劑量、長半衰期、月打」的敘事提供關鍵支撐。
- MET-233i(胰澱素類似物;amylin analog):Phase 1 顯示約 19 天半衰期,在~1.2 mg 劑量下於約 5 週達到~8.4% 的安慰劑校正減重;此類別與 GLP-1 的機理互補(食慾—胃排空—血糖調節),聯用潛力備受期待。
大家如今最期待的,就是 MET-097i × MET-233i 的聯用;12 週的組合減重方案預計在2025 年末/2026 年初讀出初步資料。若能在「每月一次 + 低年用藥量」的框架下跑出雙位數減重且具耐受性優勢,將對既有「每週注射、劑量較高」的同類產品形成結構性差異。

03|減肥藥收購啟示錄
如果說這次收購給了減重賽道的公司什麼啟示,我認為至少三點:
其一,僅「卷療效」已經不夠。
在白熱化階段,單位時間減重百分比固然重要,但給藥便利性、劑量經濟學、半衰期設計、供應鏈可擴張性同樣是估值的隱性權重。以 MET-097i 對比傳統每週注射產品:月打一次+極低維持劑量的組合,對依從性與產能調度的正外部性顯著;這正是 Pfizer 願意以高溢價介入的關鍵之一(平台外溢到多分子、多適應症的潛力)。
其二,有自己的「可複製平台」,才是被買單的核心要素。
HALO™ 與 MOMENTUM 的雙平台思維,意味著 Metsera 不是只有一顆「明星分子」,而是能持續產出分子家族的工程方法學。這是資產「可延伸性」的來源,也讓併購方能用更低的邊際成本往多適應症/多劑型擴張。
其三,讀懂 MNC 的真實需求。
Novo Nordisk 與 Eli Lilly 已擁有穩固的減重底盤,若去 BD,多半是為了補三靶點或序列策略的空窗;而 Pfizer 幾乎是口服 GLP-1 全面失利、GIPR 單線仍在探索——它需要的不是一條分子,而是一套平台+一籃子候選,才能在中長期把機會贏回來。這也解釋了為何是收整家公司而不是只 BD 一條雙靶分子。
結論
這次收購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去看 MNC 的週期性需求、去看一家具被併購價值的 Biotech 應有的樣貌——工程平台、劑量經濟學、半衰期設計、可量產性與臨床差異化指標。筆者也期待有一天,MNC 更多來台灣收購公司——但在那之前,我們得先把「平台化能力」這件事修成內功。
最後,看來沒有MNC真的想放棄減肥這個市場...
參考資料:
- 各公司官網&公開資料
- https://seekingalpha.com/article/4824815-pfizer-buys-obesity-drug-developer-metsera-buy-today-and-benefit-from-cv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