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網址:https://miro.com/

Miro 是一款數位協作白板平台,並內建的人工智慧功能。具備多人同時線上共同編輯功能,可提升團隊生產力、簡化工作流程並激發創意思考。適用於遠距團隊線上創意腦力激盪、規劃流程圖、用戶體驗設計、專案規劃、遠端工作坊等。
原名為 RealtimeBoard,於 2011 年由 Andrey Khusid 和 Oleg Shardin 在俄羅斯創立。隨著產品與市場發展逐步擴張。2019 年左右品牌從 RealtimeBoard 正式改名為 Miro,以象徵從單純白板工具提升到整體視覺協作平台。目前定位不只是白板,而是一種創新工作區(Innovation Workspace),希望支援從構思、規劃、設計、執行到成果交付的整個流程。(參考自維基百科 Miro)。申請教育版
除了 Edu 信箱之外,還需要提供學生證或是在學證明。
- 申請教育版 Miro Education:https://miro.com/contact/education/
- 教育版計劃說明:https://help.miro.com/hc/en-us/articles/360017730473-Education-plan
基本操作
- 按住 Comamd + 滑鼠中間滾輪 或 Ctrl + 滑鼠中間滾輪可以縮放檢視。
- 移動畫布:按住空白鍵(Space)並拖曳滑鼠,能快速拖動畫布任意區域,適合快速切換視角。
- 支援直接拖曳桌面檔案(圖片、PDF、Office 文件等)到白板,也能從剪貼簿快速貼上圖片或文字。
- Google 文件只需要直接貼上網址,就能自動生成嵌入卡片,直接在 Miro 上預覽內容或跳轉查看完整檔案。
- 選定物件後按 Option 或 Alt 並拖曳,即可快速複製。
左側主要各工具介紹
- 藍色滑鼠箭頭:選擇/移動工具,可點選、拖曳或選取白板上的任何元素。
- Templates(模板):各種創意思考情境的框架模板。
- Sticky notes(便利貼):腦力激盪便利貼。
- Text(文字):插入文字區塊,可輸入標題、註解、說明。
- Shapes and lines(形狀和線條):可插入方形、圓形、箭頭、多邊形等標準圖形,用來製作流程圖、資訊結構、視覺分區等。
- Create freehand drawings(自由手繪/繪圖工具):如鉛筆或鋼筆功能,能用滑鼠或觸控筆直接在白板手繪記號、草圖、流程或重點批註。
- Frame(框架):插入裁切框,將一塊白板區域框起來。適合分類內容、展示簡報、分組討論時聚焦。
- Stickers, Emoji and GIFs(貼紙、表情符號與動畫圖):加入貼紙、Emoji、GIF 動畫,增添趣味互動、團隊激勵、強調溝通情境或是用來票選某項議題。
- Comment(評論):針對白板某一對象或區塊進行即時留言、討論與回饋。支援 @成員,促進團隊協作、反饋意見,即時追蹤待處理事項或決策紀錄。
- Tools, Media and Integrations(工具、媒體資源、外部整合):提供豐富的功能與插件,讓使用者能高效進行內容創作、協作與外部資源串接。
- Undo(上一步)
- Redo(下一步)

Templates 提供各種模板與工具
右上角主要各工具介紹
- Facilitation tools and reactions(協作工具與即時反應)
- 即時表情符號(Reactions):方便成員在白板上直接用表情回饋、支持、激勵或表示意見,讓互動更生動。
- Timer(計時器):可設置討論或任務倒數計時,幫助分配時間、控制會議節奏。
- Voting(投票):可對特定內容(如便利貼、想法、方案)進行匿名投票。
- Private Mode(私密模式):每個人只能看到自己編輯的內容,適合個人腦力激盪、盲選階段或隱私保護場景,避免互相影響。
- Note(筆記):可以快速記錄重要事項。
- Activity(活動):瀏覽所有參與成員在白板上的關鍵編輯歷程、評論、新增物件、標註等動態。
- 視訊會議(Video Chat/Open mic):內建視訊會議功能,可直接在白板內展開音視訊協作討論。
- 參與者頭像與權限管理:點擊他人頭像,可以跟隨目前他人正在看的畫面。
- Present(簡報模式):讓所有參與者聚焦在展示者指定的 frame/頁面。
- Share(分享):設定白板的分享權限,邀請團隊成員或設定訪客連結。

Voting 投票功能需要先圈選區域,再開啟投票功能。
用 Miro AI 來製作 Persona
官方說明連結 Miro AI Persona Generator:https://miro.com/ai/persona/
步驟一:開啟 Miro AI 功能
使用若出現「Miro Al needs to be turned on by your admin」訊息,需要管理者先到 Profile > Team > Feature activation > 開啟 Everyone can use

Miro AI 功能介紹
Miro AI 模型來源 GPT-4o、GPT-5、Claude 3.7 Sonnet和 Miro專有模型,繪圖模型來自 Stable Diffusion 1B (SSD-1B) 。詳見 Miro AI models
Create with AI
- Diagram or mindmap(流程圖、心智圖):建立系統流程、用戶旅程或概念地圖。
- Doc(文件):創建文件、設計說明、產品需求規格(PRD)、規格書或方案書。
- Image(圖像):生成視覺創意圖像。
- Prototype(原型):針對 App、網站、工作流程或功能示範,AI 協助生成初步互動原型。(Business 版才有的功能)
- Slides(簡報):創建簡報、提案簡報、工作坊教材。
- Sticky notes(便利貼):生成腦力激盪、回顧、用戶故事等便利貼內容。
- Table(表格):創建功能需求表、產品路線圖、比較分析表等結構化表格。

步驟二:上傳相關檔案
上傳相關訪談記錄、問卷、訪綱、筆記,直接將文檔貼上白板。可以用 Atter App、Plaud.ai、雅婷逐字稿、Good Tape、cSubtitle 或是 Vocol.ai 等來整理訪談逐字稿。
以下真實訪談的一小部分資料來做人物誌(已去識別化)
https://miro.com/app/board/uXjVJ-jgb78=/?share_link_id=826571642471
步驟三:生成人物誌 Doc
選取所有資料,點選 Doc 輸入 Prompt。
Prompt:「根據選所擇的訪談紀錄與洞察筆記,來製作一位打工平台使用者的人物誌,年齡35歲、女性。歸納出包含使用模式、想要方式、操作行為、最愛功能、主要痛點、競品比較心得、整體滿意度、改善期待...」


步驟四:生成人物誌圖像 Image
選取人物誌資料,生成與描述相符的人像。
Prompt:「根據選所擇一位打工平台使用者的人物誌,年齡35歲、女性。來生成人像照片。」


步驟五:生成使用者歷程 Table
Prompt:「請以這位人物誌來歸納一份使用者歷程,包含各情境操作流程、時間、想法、痛點、解決方案、情緒...」

與期望中使用者歷程有所落差。建議使用者歷程仍需透過每個使用歷程的情境挖掘。
步驟六:生成創意思考的心智圖 Mindmap
Diagram or mindmap
- Flowchart(流程圖):用於描述和視覺化任務、決策流程、作業步驟(如工作流程SOP、業務邏輯、決策樹等)。
- Entity-relationship diagram(實體關聯圖):用於數據庫設計,視覺化資料表之間的關聯和結構(如資料庫ERD、關聯資料建模)。
- Mindmap(心智圖):用於發散思考、頭腦風暴,將主題劃分分支,幫助規劃、梳理和組織複雜概念。
- UML sequence diagram(UML時序圖):專為軟體工程設計,描述不同系統元件/物件間在時間軸上的互動過程,常見於需求、技術文檔。
- UML class diagram(UML類別圖):用於描述軟體系統中的結構元素(類、屬性、方法)及其之間的靜態關係,適合系統設計與物件導向規劃。
基本操作
Prompt:「根據選所擇的訪談紀錄與洞察筆記,來創意發散思考,針對這位人物誌痛點可解決問題的方案。」

步驟七:生成創意思考的便利貼 Sticky notes
Prompt:「請以這位人物誌觀點來深度思考,幾個對於打工平台訴求的具體解決痛點方案。」

步驟八:生成專案簡報 Slides
Prompt:「根據選所擇的訪談紀錄與洞察筆記、各種資料,來製作一份關於打工平台使用者洞察簡報。」

簡報美觀不及 Gamma,但的卻有將資料做出結構化與重要列點整理。
小結
Miro 是我個人經常使用於團隊遠端討論時使用的白板,尤其在做訪談後語意分析比起 FigJam ,每張卡片可以下各種 tag 來進行 ORID 焦點討論法 分類,非常方便自動化歸類整理。Miro AI 是近年導入的新功能,雖然有些表現不及其他 LLM。但對於生成腦力激盪便利貼,有時會出現出乎意料的創意。也不用再透過 ChatGPT 來回複製轉貼。是非常方便。而且介面和操作功能都很簡潔,能讓團隊協作過程更直覺、更沉浸在討論和思考問題上。而不是被過多視覺或花俏介面而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