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我買到了一本有趣的奇書:小松和彥編著《鯰魚之怒:日本大眾文化中的天災.疫病.怪異》,翻閱之餘,我很好奇它真正的日文書名。由於小松和彥是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暨民俗學家,我登入日文網站搜索,很快就在小松和彥的編著欄位上找到了原書名:《禍いの大衆文化 天災・疫病・怪異》。客觀來說,日文原書名正符合日本大眾(民俗)文化史的內南容體例,它既不譁眾取寵,也不驚世駭俗,讀者大眾看了就懂。簡中版的書名剛好與原文書名相反,取其編者論文〈鯰繪與江戶的大眾文化〉的靈感,新造了一個書名,我認為這書名取得極好,並充分掌握到行銷的關鍵技術:書名即書籍的靈魂。
不過,我們必須承認這樣的事實,在變更原書名這點來講,中國的出版社比臺灣的出版社的確強勢得多。例如,日本端對於中國的「創新」之舉,似乎不敢正面批評或糾正,更不敢悍然取消合約,更不敢「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對於臺灣出版端的態度就不同了:你不得更改書名,即便原書名多麼不符中文的語法(和製漢語),或者日本出版端故作隱諱以避免觸怒中國的龍顏(例如,百田尚樹的小說《永遠的0》(其意思是永恆的零式戰鬥(魂)機),你都得全部接受。坦白說,當初我乍看書名還以為此書是在講印度的數學史。除此之外,有時臺灣出版端還得將完成的譯文或封面傳回東京的出版社審查,一來一往(像走公文流程),正常的商機就這樣隨著郝思嘉的戀情隨風飄逝了。
我舉這個例子旨在說明,臺灣出版端不投資和研發提高自製書的產能,而且又沒有向日本出版端撂下「大國崛起」的本領,只能安份地遵守買方的合約。這是順從事實和商業規則的無奈。儘管如此,我仍然希望讀者諸君平常心看待,不管它是簡體書或繁體書,只要是有益的好書,就應該敞開胸襟接受它。我向來認為明辨是非的好讀者絕不會因讀簡體書就被洗禮,如果這樣就被洗腦了,那麼他們一定是喜歡被詐騙的人。最後,順便提一下,這部有趣的好書,每個作者在文章後面皆列出參考資料,我點數了一下,每篇論文至少援引十餘部著作和注解,當然包括作者援引自己的著作。但換個角度思考,我讀了每篇論文之後,還可以找到或延伸其他參考書目來讀,誰能說它不是一件益智而利已的好事嗎?
延伸閱讀:
小松和彥 編著《禍いの大衆文化 天災・疫病・怪異》(講談社,2021-7)
《鯰魚之怒:日本大眾文化中的天災.疫病.怪異》(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