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寫了簡單的文字介紹京極純一的《日本の政治》一書,但我並未沒有特別提及它的優勢所在,其實,這看似枯燥乏味的(日本)政治史,仔細閱讀之後,你將會發現和回味1980代初期日本政治史作者所做的通史性的貢獻。以我個人興趣為例,我看到書中兩處提及「料亭政治」,立刻想到若有學生或朋友問起,什麼是「料亭政治」?那麼,我就有機會向他們解釋和說明,並藉由這個機會以激發他們喜愛上日本政治史,至少不會本能地排斥這門領域。
坦白說,我不曾到過「料亭」這種隱蔽性極強的日式高級餐館包廂裡,更不曾與政商名流坐在特別的空間拿捏權勢與利益。所以,就此而言,我沒有置身其中的經驗(或說同桌分餅的支配權),我的說法自然少了說服力,有些只有實際參與者懂得的細節,我當然不可能知道。不過,身為老師和朋友不能因此而沮喪,總要提點什麼類似的「事實證據」相比較,這樣同樣能達到傳播政治史與社會科學的任務。例如,日本有特殊的「料亭政治」或者「料亭文化」,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們都已經融入了日本文化之中,經常出現在日本推理(政治寫實)小說中,或較具傳統色彩濃厚的隨筆裡。
也就是說,「料亭」這一詞彙本身,就是帶有日本印記的文化概念了。相比而言,臺灣的「招待所」或某某會館,就扮演與發揮日本「料亭」的角色與功能。更激進地說,臺灣的政商合流的會所更高歌猛進,在日本「料亭」裡沒有的「聲色犬馬」,不夠深入的「特殊服務」,在那些會所裡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進一步說,僅只這樣的對比(比較政治學),就是很有意義的閱讀了。可惜,以我的級別來看,要進入上述那樣的高級會所坐檯,與政商名流把酒言歡(利益分配)是絕無可能的。正因為如此,目前,我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而像我這樣沒有實戰經驗的人,只好推動閱讀政治史來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