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縱隊與黑熊的角力在島內越演越烈,但戰場並不僅限於台灣本土。北京想要用分化和恐懼來瓦解台灣的決心,卻意外引發了一股橫跨不同地域的「回聲效應」——那些曾被壓迫、流離、甚至被迫沉默的聲音,開始在世界各地響起。
1. 台灣人的自救
在台北,一群大學生與科技業工程師合作,組織了一個線上平台「自由雲端」。他們將散落在各地的資訊集中,建立了去中心化的加密網路,分享如何辨識假消息、如何避開惡意資金的流動,甚至設計了「事實驗證小程式」,用遊戲化的方式教育民眾辨別第五縱隊的操作。
「我們不能只是被動等待政府,」一位參與者在地下咖啡館裡說,「資訊戰就是我們的防線。」黑熊組織裡的誠懇派很快與這些青年連線,嘗試把巡守網絡與資訊平台結合,讓社區安全與數位安全同時進行。
2. 香港人的影子
在流亡倫敦的香港人,早已習慣在異鄉組織。這些團體在歐洲議會外舉行快閃行動,高舉「今日台灣,明日香港;今日香港,明日世界」的標語。許多記者拍下他們的聲音,再度把「國安法」與「白色恐怖」的記憶帶回國際輿論場。
「我們失去了城市,但不能讓他們再奪走一個島嶼。」一位戴著口罩的青年在訪問中語氣顫抖,卻異常堅定。
3. 西藏的低語
在印度達蘭薩拉,藏人流亡政府發表聲明,首次公開點名支持台灣的「自決權」。雖然措辭克制,但這已經是幾十年來少有的直接表態。藏青會的青年們組織祈福法會,把台灣旗幟放在壇前蓮花燈旁,象徵兩個邊緣民族的共振。
「我們知道失去家園是什麼感覺,」一位西藏僧侶低聲說,「所以不能眼看另一個民族重蹈覆轍。」
4. 海外華僑的連結
在美國加州,一群華裔醫師與律師成立「華人自由聯盟」,公開譴責北京的台海威脅。他們把聲音送進美國國會,呼籲「台灣不僅是台灣人的自由戰役,也是所有追求民主華人的試金石。」
在加拿大與澳洲的唐人街,則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海報:一種是由北京資金支持的「和平統一」標語;另一種則是留學生自發張貼的「守護自由台灣」塗鴉。唐人街的小巷因此成了另一場輿論戰的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