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之後似乎越來越難交到朋友,但最近有件事連我自己也嚇一跳,算了一算,至少20個...來日本一年交到了20個朋友,可能跟我大學畢業後三年一樣多(或更多)!?
(我自己對於朋友這個定義有點廣,聊得來,願意跟對方單獨吃飯繼續來往,願意給對方我的Line,我便會稱對方是我的朋友)
在中華料理店上班的時候,跟同為台灣人的同事聊到,隔天要跟日本朋友見面吃飯,同事便好奇地問我「你都是怎麼交到日本朋友的?」
我便開始回想了起來.....
當工作的同事問我的時候,我突然很直覺先想回問說「那你為什麼想要交到日本朋友?」,但又怕我沒有時間說清楚我的思考邏輯乍聽起來會很奇怪,或很像在鑽牛角尖的反問,便作罷。
「交到日本朋友」跟「在日本交到朋友」,聽起來似乎是兩個差不多的句子,但我在解讀上覺得,這兩句說出口的動機和想法其實蠻不一樣的。
以下是我的理解:「交到日本朋友」:希望交到的朋友是日本人。
「在日本交到朋友」:是人在日本的時侯,想要交到朋友。
被問到「你都是怎麼交到日本朋友的?」,感受到了些「有沒有什麼訣竅/方法可以交到日本朋友?」的成分,可是我其實沒有能夠回覆這份期待的答案。於是,我能想到的便是開始形容我跟其中一位日本朋友相遇的故事。希望能在裡頭抓到一點蛛絲馬跡:
我來到京都交到的第一位日本朋友,是去到一家叫做「蕩TORO」的咖啡廳時,老闆娘あやねさん聽出來我的日文有口音,便問起「住附近嗎?」「現在是來留學嗎?」等等,就是第一次見面的常見話題。而當我回答「我正在日本打工度假中。」,她便把頭轉向正在調理食物的店員優さん,並介紹說:「她去年也去台灣打工度假,剛回來沒多久!」。我跟優都對這個對調過來的狀態感到有趣,也在短暫的聊天過程發現我們都喜歡做料理,但礙於她正在工作,而我也有後面的行程,便交換彼此的聯絡方式,約下次一起出去好好吃飯聊天。
後來,我也就跟她一起在「蕩TORO」出了一日限定的「台灣小吃店」。

4/30一起出店的樣子(相片提供:fotoanita)
如果真要整理出所謂的訣竅或方法的話:
- 去自己有感興趣的地方
- 開放的狀態讓人可以搭話
- 注意周遭的事物去主動與人開啟話題
- 願意等待的心
想交朋友的時候我會問自己:
Q:為什麼想交到朋友?
Q:想要交到什麼樣的朋友?
我最近的回答都是「想要聽聽別人的價值觀跟想法,也想多練習用日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想交到有類似興趣、頻率相近的朋友」
長大之後,大家都有各自要忙的事情,也有不同的生活重心,大部分的人也要花時間工作賺錢養活自己,不太像小時候在學校天天見面,有大把大把的時間純粹地待在同一個空間,花好多時間慢慢發現對方跟自己頻率合不合。
而我現在會選擇到自己有興趣的地方,增加遇到頻率相近的人的機會,再來就是搭上話聊了天之後,確定有想跟對方再次聊天,就勇敢提出邀約或交換聯絡方式,下次再花時間一起吃個飯或參加活動等,多交流彼此的最近在幹嘛或是有興趣的事。
也許正因為這樣,我休假一有空且有活力就會去參加感興趣的活動、工作坊、去傳單上發現的個人經營小店。一方面想增加經驗多看看日本人都怎麼辦活動,一方面想遇見可以用日文交流想法的朋友。
以上這些都好花時間,也都好需要契機,更需要勇氣,畢竟朋友不會從天而降。
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起初我的心臟都會撲通撲通地跳,有點緊張、害羞,甚至有時會懷疑自己有沒有外顯出渴望與人講話的氛圍而看起來有點怪。
每次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就帶著接受各種可能的心,願意與人交談的狀態,不怕講出不流利日文的勇氣,踏出了第一步之後,結果常常都會出現意料之外的因緣際會。

參加工作坊
在這一年中我認識了好多人,其中也包括好多在聊的當下就清楚知道這只是一面之緣的人,便只珍惜著當下交談的緣份,也沒有刻意交換聯絡方式。
也許我會開始稱呼對方為朋友,都是在我有跟對方二度見面之後,再或者是強烈感受到頻率很合,又或者是有聊過非僅僅名字、出身地、興趣以外的深度話題之後。
題外話:在某一個晚上,我和同為來到日本打工度假的室友聊天,聊到這個話題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啊不對齁?我就在日本,日本人就比較多,我去的地方如果都是日本人,難怪我交到比較多日本朋友。」
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許身在日本或不在,如果想著「好想要交到日本朋友啊~」,希望你可以在這邊文章中獲得一些靈感,「為什麼想要交到日本朋友呢?」,或許找到自己的核心動機之後,比較好找到適合自己交友的方式也說不定!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喜歡的話歡迎分享給你覺得也想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
2025.05.03岫ショウ
更多國外生活細節請聽:異地生活採集
在日本自炊的日常紀錄.活動紀錄:食.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