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明史]南宋能續命,南明卻一盤散沙?宋明國策差異大解密(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raw-image


歷史上有兩段最經典的「亡國續命」對照組:

  • 靖康之變後的南宋:北方淪陷,但宋室南渡,還能在臨安偏安 150 年。
  • 崇禎自縊後的南明:北京失守,南京繼位,卻撐不到 20 年就土崩瓦解。

為什麼一個能續命、一個卻只能挨宰?差別就在「國策軍事定位」上。


🎯 宋朝:南方是「國家備份硬碟」

  • 北宋的軍事重心在北方,對手是遼、西夏、金。
  • 但經濟早就南移,江南、兩湖、福建才是「財政金庫」。
  • 所以北宋不得不在南方布建完整體系:
    • 漕運:確保糧食運北供應汴京。
    • 江防與水軍:防止地方豪強割據,也守長江天險。
    • 官僚與財政駐點:南方政區運作成熟,隨時能獨立支撐。

👉 靖康之變後,趙構直接「帶著備份硬碟」南渡。


結果:南宋還能偏安百年,養出岳飛、韓世忠這些名將。



❌ 明朝:南方只是「提款機」

  • 永樂遷都北京後,全國重心北移。
  • 明朝把防務全押在北方九邊,死守蒙古才是國策。
  • 南方雖富庶,但只被當成「養北軍的錢袋子」,沒有常設軍制。
    • 防倭?只是臨時編練的戚家軍,危機解決就解散。
    • 南京?只是「留都」象徵,沒有真防衛功能。

👉 崇禎一死,北京丟了,南京接位的南明發現:


沒有軍、沒有餉、沒有體系。 只剩地方軍頭各自為政,打不成一條戰線。 結果:短短十幾年就四分五裂,無法翻身。

raw-image






📝 結語:宋明的不同選擇

  • 宋:把南方當「戰略備份」,亡國後還能重啟。
  • 明:把南方當「提款機」,亡國後直接 Game Over。

👉 所以同樣是「北方失守」:

  • 南宋是重灌電腦,還能開機。
  • 南明是硬碟壞掉,連開機都沒救。

1️⃣ 宋朝:打不過 → 必須鋪後路

  • 北宋軍事基因差:重文輕武,對遼、西夏、金總是打不贏。
  • 既然正面沒勝算,就只能想辦法「留後手」:
    • 把江南經濟牢牢抓在手裡。
    • 搭建漕運體系,確保首都斷糧也能轉移。
    • 長江、江防水軍變成「第二國本」。
  • 所以宋朝的江防不是「自豪的選擇」,而是 亡國焦慮下的制度設計
    👉 宋的心態:打不贏就得準備偏安。

2️⃣ 明朝:能贏蒙古 → 沉迷自豪感

  • 朱元璋、永樂靠武力起家,打蒙古是「立國自信」來源。
  • 永樂遷都北京,等於告訴全國:北方就是正統戰略重心
  • 打蒙古,雖然經濟效益差,但:
    • 能彰顯「天子親征」的威威。
    • 八百年來草原心魔(匈奴、突厥、契丹、蒙古)被壓制,這讓明人很有「民族自豪感」。
  • 結果:
    • 國家資源都傾注在北邊九邊防線。
    • 南方雖富,但只被當提款機,沒被當成後手。 👉 明的心態:打得贏就刷爽,壓根沒想過會輸到要偏安。

3️⃣ 對比的諷刺

  • :雖然丟臉(打不贏),但反而留了後路 → 南宋偏安百年。
  • :雖然風光(能輾蒙古),但卻沒有後路 → 北京一亡,南京空殼,南明撐不久。

🎯 總結

👉 可以一句話總結:


宋朝的焦慮,逼出了一條後路;明朝的自豪,反而埋了斷路。


明代草原局勢拆一下:


1️⃣ 蒙古草原的「資源枯竭」

  • 元朝滅亡後,蒙古退回草原,原有的帝國財政體系崩壞。
  • 草原的經濟基礎(畜牧 + 漢地稅糧)一下子失去。
  • 天氣也在搞事:小冰期導致草原環境惡化,牲畜難養,糧草不足。
    👉 就像 AOE 玩到後期,木金石都被採光,牧場也不夠養。

2️⃣ 蒙古「資源搶奪」模式

  • 北元、瓦剌、韃靼之間不斷內戰,因為誰也養不起龐大人口。
  • 結果就是瘋狂南下:
    • 不是要佔領(沒能力養)
    • 而是要搶糧、搶錢、搶手工業品 👉 就像玩家「打不出經濟」,乾脆去打人家村民、搶資源。

3️⃣ 東北與女真人的「新資源點」

  • 同一時間,東北(建州女真)反而成為新的「資源寶庫」:
    • 森林、毛皮、參貂 → 對中原和國際貿易都值錢。
    • 女真本身比蒙古更貼近漢地農耕區,能學習並組織更快。
  • 結果:
    • 蒙古在資源耗盡後走下坡。
    • 女真(後金 → 清)成為下一個草原霸主。 👉 就像 AOE 開新圖,蒙古老玩家經濟崩盤,女真人突然「刷一波新資源點」起飛。

4️⃣ 明朝的「刷怪心態」

  • 明軍在永樂以後對蒙古幾乎是 防守優勢,因為蒙古自己打自己、資源也在掉。
  • 所以明廷把「刷蒙古」當作日常:
    • 打贏了爽,有戰功。
    • 打輸了也不致命(蒙古沒力氣滅你)。 👉 問題是:這種「刷怪」心態讓他們忽視東北女真的崛起。

🎯 總結一句


明代蒙古 = AOE 老圖資源耗盡的玩家,只能靠掠奪續命;


東北女真 = 開新圖拿到新礦的新玩家,後期爆發力直接碾壓。


很多戲劇(像《大明風華》)會把土木堡之變拍得「國運將絕、萬分險峻」,但若放回歷史脈絡,真相是:


1️⃣ 土木堡其實是明朝「自爆」

  • 朱祁鎮要親征,是太監王振亂帶節奏。
  • 十幾萬大軍拖家帶口走草原,後勤崩潰。
  • 遇到也先,兵力優勢反被反包,皇帝被抓。
    👉 這不是蒙古強,而是明朝自己蠢。

2️⃣ 于謙的「豪賭」

  • 皇帝被俘,北京城動搖,有人提議南遷南京。
  • 于謙硬扛,主張「北京不可棄」。
  • 他抓住關鍵點:
    • 瓦剌就是一部落聯盟,打劫型,不可能長期圍困。
    • 他們帶著皇帝當籌碼,更拖累行軍。

瓦剌(衛拉特)雖是蒙古系,但:

在蒙古內部,常被視為「邊緣」或「另支」。

在國際上,因為能獨立發展,反而有獨立稱號「衛拉特」。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一度想「一統蒙古」,但最終還是被「正宗蒙古」排斥。

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後,「蒙古」變成一種政治名號,不是單純族群。

東部蒙古(察哈爾、喀爾喀)覺得自己才是「成吉思汗正宗」。

西部的衛拉特雖是蒙古系,但要搶「大汗」位置時,會被懷疑 legitimacy(合法性)。

👉 所以有時候被稱「蒙古」,有時候被單獨叫「衛拉特」。

如果有人「刻意強調瓦剌不是蒙古」,其實反映的是:

一種「替某個部落爭正統」的立場;

或是「套用現代民族國家」的眼光去看遊牧聯盟。

👉 但從歷史脈絡來說,衛拉特就是蒙古的一部分,只是「正統性」問題讓不同群體彼此瞧不起。


  • 結果:瓦剌軍打不下北京 → 士氣耗掉,還被斷補給。
    👉 于謙賭對了:撐過去,蒙古自己就退了。

3️⃣ 蒙古的「短暫錯覺」

  • 也先靠俘虜皇帝一度聲望爆棚,感覺「我要復興了!」
  • 但蒙古內部一如既往:
    • 部落鬆散、內鬥嚴重。
    • 沒糧沒錢,拖不動大軍。
  • 最後啥都沒撈到,只能把皇帝放回去。
    👉 這就是蒙古的宿命:最能打的其實是「分裂」。

4️⃣ 電視劇 vs. 現實

  • 戲劇要張力,所以演成「民族生死存亡,于謙一人挽天傾」。
  • 但真實歷史裡:
    • 于謙確實立功,但核心是「瓦剌搶不動」。
    • 也先一時爽,卻沒能力把戰果轉化成制度。
  • 結果:土木堡之變成了蒙古的最後高光,之後只剩分裂消耗。


1️⃣ 南宋:軍頭能轉化成「名將」

  • 金兀朮南侵:等於把南宋逼到懸崖邊,必須有人出來扛。
  • 南宋的「軍頭」:岳飛、韓世忠、吳玠這些人,雖然本來也是地方將領或臨時拔擢,但有體制、糧餉、編制支持,他們就能成長為真正的「名將」。
  • 趙構態度
    • 前期 → 「靠你們擋著」
    • 後期 → 「國家能活了,我開始怕你們坐大」 → 岳飛被「bye」。
  • 換句話:南宋軍頭雖然會被猜忌,但至少能成為「防線資產」,先用再拆。

2️⃣ 南明:軍頭只是「暫時租兵」

  • 南明沒有體系可接手,只有地方軍頭能出兵(李定國、鄭成功、張獻忠殘部…)。
  • 這些軍頭:
    • 出身流寇、海商、殘部 → 打仗靠自己,沒有國家後勤。
    • 沒糧就搶、沒錢就劫,朝廷管不住。
  • 南明廷臣態度
    • 「有人出兵就偷笑」
    • 不敢像趙構那樣喊「收兵」,因為他們自己什麼都沒有。
  • 結果:軍頭≠國家防線,只是「臨時雇傭」,等於你家著火,鄰居肯借你水桶就要磕頭感恩。

3️⃣ 為何差這麼大?

  • 南宋有江防體系 → 軍頭能融入國家框架,變名將。
  • 南明只有空殼政權 → 軍頭是獨立存在的土霸王,中央只能靠他活一天算一天。

🎯 總結一句

  • 南宋:軍頭→名將,最後雖然被猜忌,但至少「先當防線,再被bye」。
  • 南明:軍頭→暫時租兵,「能打就萬幸,搶劫也要忍」,因為中央根本沒資格說「bye」。

李自成的大順軍不是「農民起義軍」嗎?怎麼南明這麼快崩,反而是大順軍(以及張獻忠餘部)成了反清第一功臣?


原因其實有三層:



1️⃣ 大順軍、張獻忠軍本來就是「半正規軍」

  • 崇禎末年,明廷已經無力供養北方邊軍,結果大批邊軍將領、士兵餓到投奔李自成。
  • 所以大順軍 ≠ 純農民暴動,而是「餓軍 + 流寇 + 部分降將」的混合體。
  • 張獻忠也是類似情況,他的部隊雖殘暴,但有一定戰鬥力,甚至還能在四川短暫建政。
    👉 這批人「真會打仗」,跟南明那些靠科舉起家的文官根本不一個層級。

2️⃣ 大順軍雖亡,餘部卻成為「抗清核心」

  • 李自成兵敗後,殘餘部隊分散:一部分歸順清朝,一部分轉入山地(如李自成部將李過、郝搖旗)。
  • 最重要的是,這些殘部後來與 南明的李定國、孫可望 結合,成為「西南抗清的主力」。
  • 他們熟悉遊擊戰、敢打硬仗,補上了南明正規軍完全缺位的漏洞。
    👉 白話:南明空殼,反而是流寇軍變成真骨幹。

3️⃣ 南明太弱,反襯大順軍成「第一功臣」

  • 南明的軍力來源:
    • 南京:無兵。
    • 文官:只會爭正統,無法領兵。
    • 地方:只靠借將(鄭成功、李定國),卻沒錢養他們。
  • 清軍南下時,真正能正面打出像樣戰績的,幾乎都是大順/大西餘部改編軍。
  • 南明靠這些人多撐了十幾年,所以後世才說「反清第一功臣」。

🎯 總結一句

大順軍之所以成反清第一功臣,不是因為他們忠於明朝,而是因為他們打仗最專業。


南明自己沒軍事班底,反而要靠「流寇改編軍」來硬撐,成了歷史的諷刺。

raw-image

史可法的定位,真的要放在「南宋 vs 南明」對照來看才清楚。


1️⃣ 史可法不是「廢」,而是「沒資源」

  • 南明處境:北京已失,南京空殼,無兵無餉。
  • 史可法守揚州,能調度的只是殘軍與義勇。糧餉、兵器、後勤,全靠臨時拼湊。
  • 所以他不是無能,而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 拍馬屁、妥協,是環境壓出來的

  • 揚州城外有樹林,本該清除以防清軍遮蔽,但地方士紳反對砍伐(怕損失私產)。
  • 文官體制下,史可法不敢硬壓,因為他還要靠這些人籌糧籌錢。
  • 換句話:他不是不懂軍事,而是「動不得、得罪不起」。

3️⃣ 為什麼換到南宋可能變名將

  • 南宋有完整的 江防體系 + 國家後勤
  • 虞允文(采石之戰扛住金兵)本質上也不是專業將領,而是文臣被逼上戰場。
  • 但他有「江防水軍 + 漕運 + 朝廷糧餉」支撐,所以能發揮。
  • 如果史可法生在南宋,他至少也能靠體系扛一仗,不至於成為悲劇。

🎯 總結

  • 史可法 ≠ 無能
  • 真相是:南宋有體系,文臣能臨危成英雄;南明沒體系,文臣只能當犧牲品。
  • 所以史可法之死,更像是「南明空殼政權的縮影」:悲壯,但沒有翻盤可能。

史可法的「形象爭議」,其實很大一部分是 東林黨鬥爭的延續。我幫你拆開:


1️⃣ 東林黨人喜歡「塑造聖徒」

  • 東林黨強調氣節、忠義,特別喜歡把自家人包裝成道德標竿。
  • 所以史可法被寫成「靠在軍士背上守夜、不眠不休」這種傳說場景。
  • 問題是,這類細節往往超出人體極限,很容易被懷疑是「演出效果」。

2️⃣ 黨爭對手喜歡「反向抹黑」

  • 史可法在南明是有實際戰功和犧牲的,但他同時也被認為是東林黨餘脈代表。
  • 東林黨樹敵多,很多人討厭他,於是反而用「假清高、作秀」去抹黑他的行為。
  • 所以夜晚跟軍士守夜相互倚靠「違反人體工學」式批評,其實就是黨爭語境裡的冷嘲熱諷。

3️⃣ 歷史現場 vs 文人書寫

  • 真實戰場上,如果主將「不親自督守」,士兵可能就鬆散甚至潰逃。
  • 換句話:他不去「演」,真的可能「沒人理他」。
  • 在南明那種空殼環境下,文官帶兵本來就缺乏威信,史可法必須用「身體力行」來撐場。
  • 問題是,後來的史書把這種「臨時領導手段」過度神化,才看起來有點假。

🎯 總結

  • 史可法守夜,不全是「演」,更多是「不得不演」:他不用生命力去維持現場,根本沒人願意死守。
  • 把這件事當成「矯情」來罵,本質上是東林黨的仇恨連帶,並不是軍事合理性問題。


補充

  • 成吉思汗之後,「蒙古」不只是族群名號,而是 誰能號令諸部 的合法性象徵。
  • 所以「元朝」之所以叫「大蒙古國」,靠的就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血統加持。
  • 但草原上強者為王,只要打贏了,很多「邊緣支系」一樣能坐上去。

👉 說「元朝不是黃金家族就不算蒙古」= 完全忽視了草原邏輯。


2️⃣ 「自以為懂蒙古」的常見謬誤

  • 拿「純血論」看待草原 → 認為只有某些部落才是真蒙古,其他都是假貨。
  • 但事實上:
    • 成吉思汗本身就是靠整合聯盟才崛起。
    • 元朝裡早就混了色目人、突厥人、契丹人,甚至漢人。
  • 蒙古的強大,不在於血統,而在於能不能整合。

3️⃣ 為什麼會有「自以為」的論調?

  • 後人(尤其是學界或民族主義角度)常愛分:
    • 誰才是真「蒙古正統」。
    • 誰只是「假冒」。
  • 但這種爭論,本質是「用現代國族思維」硬套草原遊牧 → 就變成「自以為」。

4️⃣ 🎯 總結

不管瓦剌、韃靼還是準噶爾,打贏了就能當「蒙古代表」;打輸了,再正宗也沒人理。


👉 所以,硬把「元朝不是黃金家族」或「瓦剌不是蒙古」掛嘴邊,其實就是一種 自以為的論調,忽視了草原政治最核心的「成王敗寇 + 整合力」。


1️⃣ 為什麼草原特別容易「正統爭奪」?

  • 草原政權本質 = 部落聯盟
  • 聯盟要穩定,就需要一個「號令符號」:單于、大汗、可汗。
  • 這個位置一旦出現爭奪,就會:
    • 各部落各自立汗。
    • 內鬥甚至比對外戰爭還激烈。 👉 結果是:對外本來能一拳揍人,卻因內部分裂只能一指一指戳。

2️⃣ 典型案例

  • 匈奴:南匈奴、北匈奴一分 → 直接被漢朝各個擊破。
  • 突厥:東突厥、西突厥 → 自相殘殺,唐朝坐收漁利。
  • 蒙古:元朝之後 → 察哈爾、喀爾喀、瓦剌 → 內部互相搶「大汗」正統,誰都打不出大一統。
  • 女真/滿洲:這點相對少,因為努爾哈赤靠鐵血手段把八旗抓死,不給你分裂空間。

3️⃣ 為什麼叫軟肋?

  • 草原民族的 強項:機動力、軍事爆發力。
  • 草原民族的 弱點:缺乏長期制度支撐 → 一旦爭正統,就容易分裂成小塊,資源又有限,拖著拖著就沒力。
    👉 換句話說,他們最怕的不是外敵,而是「自己覺得自己誰才是真正的自己」。

4️⃣ 🎯 總結

「精神分裂」其實就是草原民族的政治宿命:

  • 沒有正統號令 → 聯盟散掉,軍事力瞬間崩。
  • 有人搶正統 → 大內戰,白白耗掉最珍貴的戰力。

所以是的,這確實是草原民族的「軟肋」。


最能打的部落,往往輸在「正統之爭」。


「為什麼匈奴不像後世蒙古一樣,內部分裂讓漢朝撿便宜」

答案是:在漢武帝那個時代,匈奴正統還穩得很,漢朝也還不太懂草原政治的「軟肋」。



1️⃣ 漢武帝時期的匈奴 = 統一高峰

  • 匈奴在 冒頓單于 → 老上單于 → 軒轅單于 幾代傳承後,制度還很硬:
    • 有「單于庭」中央號令。
    • 左、右賢王、各部大臣基本聽調。
  • 當時匈奴對外剛性強,東打烏桓,西控月氏,南壓漢朝。
    👉 漢武帝打匈奴,面對的其實是「盛世匈奴」,所以打得代價極高。

2️⃣ 「歲幣」就是匈奴的正統保障

  • 匈奴要維繫聯盟,靠的是 「戰利品與分配」
  • 漢朝給的歲幣(絹、糧、金屬器),就是匈奴內部的「財源」。
  • 單于能把這些好處分下去,才能壓住部落,維繫正統。
    👉 所以「歲幣」不是單純貢品,而是單于穩住內政的黏著劑。

3️⃣ 為什麼漢朝當時「抓不到分裂點」?

  • 資訊不足:漢初對草原不熟,只知道「匈奴很強」,不了解內部分裂規律。
  • 制度還硬:匈奴在漢武帝時期沒有明顯內亂,單于權威很高。
  • 戰略焦慮:漢朝自己內部也要修生養息(文景之治後才敢武)。
    👉 所以漢朝只能「先硬幹 → 打到雙方都虛 → 簽和親 → 歲幣再起」。

4️⃣ 轉折點在漢宣帝之後

  • 到了 漢宣帝(昭帝以後),漢朝才摸清楚匈奴內部矛盾。
  • 開始玩「分化外交」:
    • 南匈奴 vs 北匈奴 → 拉南打北。
  • 匈奴一旦被掐住「正統分裂點」,整體戰力直線下滑,最後不得不西遷。

🎯 總結

在漢武帝時代:

  • 匈奴正統還很牢,單于能號令全場。
  • 歲幣是維繫正統的核心工具,讓匈奴沒那麼容易分裂。
  • 漢朝當時還「沒看透」草原的軟肋,只能硬拼。

👉 真正靠「分裂點」擊垮匈奴,是漢宣帝之後的外交智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4會員
239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09/24
呂惠卿的「戰術錯誤」點破了。換到現代政治學語言來說,就是 他沒有"繼續"經營或爭取「搖擺派」,而是選擇「路線純化」。 請注意是沒有"繼續"經營或爭取,其中一個黨能坐大,必然是吸收多方不同路線,再重新包裝行銷成改革派,改革派又有保守派中互相看不順眼的一群,變成改革堅定支持者。 🟢 北宋朝局結構
Thumbnail
2025/09/24
呂惠卿的「戰術錯誤」點破了。換到現代政治學語言來說,就是 他沒有"繼續"經營或爭取「搖擺派」,而是選擇「路線純化」。 請注意是沒有"繼續"經營或爭取,其中一個黨能坐大,必然是吸收多方不同路線,再重新包裝行銷成改革派,改革派又有保守派中互相看不順眼的一群,變成改革堅定支持者。 🟢 北宋朝局結構
Thumbnail
2025/09/21
台灣是一座巨大的黑色幽默實驗室。 每天打開新聞、進辦公室、跑政府單位,你都會覺得自己像誤闖進卡夫卡小說。 但奇怪的是,這些題材沒人寫,或者寫了也少人追。 新台幣太香 在這個島上,創作者常常面對一個現實問題: 「要不要先接個業配,保證月底有錢?」 寫小說、寫諷刺,市場小又變現
Thumbnail
2025/09/21
台灣是一座巨大的黑色幽默實驗室。 每天打開新聞、進辦公室、跑政府單位,你都會覺得自己像誤闖進卡夫卡小說。 但奇怪的是,這些題材沒人寫,或者寫了也少人追。 新台幣太香 在這個島上,創作者常常面對一個現實問題: 「要不要先接個業配,保證月底有錢?」 寫小說、寫諷刺,市場小又變現
Thumbnail
2025/09/20
一提到卡夫卡,大家常聯想到「壓抑」「荒謬」「存在焦慮」。 但如果只用「苦悶」來看卡夫卡,就錯過了另一層:高級酸。 他的作品不只寫出無力感,更像是在一本正經地「酸」人,酸體制、酸日常、酸我們自己。 讀懂了這層酸味,就會發現:卡夫卡其實很好笑。 1. 《變形記》:蟲人上班族 格
Thumbnail
2025/09/20
一提到卡夫卡,大家常聯想到「壓抑」「荒謬」「存在焦慮」。 但如果只用「苦悶」來看卡夫卡,就錯過了另一層:高級酸。 他的作品不只寫出無力感,更像是在一本正經地「酸」人,酸體制、酸日常、酸我們自己。 讀懂了這層酸味,就會發現:卡夫卡其實很好笑。 1. 《變形記》:蟲人上班族 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宋朝重文輕武,看起來像是積弱不振的朝代。但是,其實不是的,這是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非常會生活,很有生活情趣也充滿儀式感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中,生活充滿不同的滋味與趣味。
Thumbnail
      宋朝重文輕武,看起來像是積弱不振的朝代。但是,其實不是的,這是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非常會生活,很有生活情趣也充滿儀式感的一個朝代。在這個朝代中,生活充滿不同的滋味與趣味。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中國二千多年的皇權專制,曾出現過若干個被歷史評價為盛世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但都好景都不長。『文景之治』始於西元前180年漢文帝登基,終於西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僅不到40年。西漢共持續210年,『文景之治』約占西漢五分之一的時長。 『開元盛世』則
Thumbnail
大家是否知道秦檜在靖康之難中,原本是力主抗金、維護趙宋宗室的正義之士「漢子」?所以才說大金國的心理攻略,早在1949年之前就已經全世界第一,可能比俄共都強。否則國共內戰不可能拿下國民黨軍。不是蓋的。要知道連現金大金國皇帝的公主,在哈佛大學,也特別去主修心理學。
Thumbnail
大家是否知道秦檜在靖康之難中,原本是力主抗金、維護趙宋宗室的正義之士「漢子」?所以才說大金國的心理攻略,早在1949年之前就已經全世界第一,可能比俄共都強。否則國共內戰不可能拿下國民黨軍。不是蓋的。要知道連現金大金國皇帝的公主,在哈佛大學,也特別去主修心理學。
Thumbnail
看到格友說想到台灣與南宋有連結很難過,主要是南宋最後的國運不佳。 好消息是,歷史上南宋並不是被北方「大金國」滅掉的,相反的,一意孤行想要滅掉南宋「統一」南方的「大金國」,反而在想方設法滅掉南宋的道路中,被「徹底消失」了。被哪一國或哪個朝代呢?還真不是個國,也不是個朝代,是被「外來」民族蒙古人。
Thumbnail
看到格友說想到台灣與南宋有連結很難過,主要是南宋最後的國運不佳。 好消息是,歷史上南宋並不是被北方「大金國」滅掉的,相反的,一意孤行想要滅掉南宋「統一」南方的「大金國」,反而在想方設法滅掉南宋的道路中,被「徹底消失」了。被哪一國或哪個朝代呢?還真不是個國,也不是個朝代,是被「外來」民族蒙古人。
Thumbnail
一次簡介南北朝到隋,中南半島的記錄。
Thumbnail
一次簡介南北朝到隋,中南半島的記錄。
Thumbnail
宋朝在各方面和當時的世界各大文明比較都是難以企及的高峰,但為何在軍事上老是打不贏遼、金、元等外族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弱國,今天的訂戶專屬直播會嚐試對此進行討論
Thumbnail
宋朝在各方面和當時的世界各大文明比較都是難以企及的高峰,但為何在軍事上老是打不贏遼、金、元等外族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弱國,今天的訂戶專屬直播會嚐試對此進行討論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