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有時候我會想,人到底什麼時候才算真的「變了」? 不是那種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漸進式成長,而是那種⋯⋯怎麼說呢,就像是內心深處某個開關突然「啪」一聲被按下,然後整個人的思維模式就不一樣了。那種感覺很奇妙,像是舊的自己死了一次,然後重新活過來,但帶著全新的眼光看世界。 回頭看這八年的茶葉路,我發現那些真正讓我脫胎換骨的時刻,往往不是在安逸的環境裡學到什麼知識,而是在被逼到牆角、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最核心信念的那些關鍵時刻。就像是生活故意設計的考試,專門考驗你願不願意放下過去的自己。
為什麼要挖掘這些轉變? 老實說,我不想讓這些寶貴經歷變成一堆「我做了什麼」的流水帳。那樣太可惜了。我更想像個考古學家一樣,從這些經歷裡挖出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那種能改變你決策模式、思考方式的深層智慧。 所以我給自己設了個框架:每次轉變我都會問四個問題——過去我是怎麼想的?後來發生了什麼改變?這帶給我什麼啟發?未來我可以怎麼運用?這樣一來,回顧就不只是懷舊,而是在為未來的自己準備彈藥。
第一站:沒有風浪的日子 第一間公司,說起來有點好笑,待了三個月,學了一堆台灣茶的基礎知識,但完全沒有什麼深刻的轉變。為什麼?因為太順了。沒碰到什麼真正的困難或挫折,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雖然舒服,但也沒什麼成長的機會。 不過呢,我還是發現了一個挺有效的找客戶策略,分享給同事後大家都賺到錢了。那時候我就想:「原來動腦筋真的比單純賣力氣有用耶。」這個小小的成功經驗,後來變成我做任何事都會先想策略的習慣基礎。 但現在回想,那段平靜的日子也教會了我一件事:沒有壓力的環境雖然舒服,但真正的成長往往來自於那些讓你不得不改變的困境。
第二站:信用崩塌的震撼教育 到了第二間公司,我本來很得意自己的電話推銷技巧,客戶累積得還不錯。結果有一次公司搞比賽茶活動,上層傳達錯誤訊息導致客戶不爽,連鎖反應下來我的收入瞬間跌谷底,最後只好離職,公司沒多久也倒了。 那段時間真的很痛苦,不只是經濟壓力,更是那種「我以為我做得很好,怎麼會這樣」的挫敗感。但也就是在那個低潮裡,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事:做生意,信用真的比什麼都重要。商品再好、技巧再強,一旦失去客戶信任,什麼都沒了。 這個慘痛經驗讓我對自己販售的每樣商品都變得特別謹慎。不是害怕,而是一種責任感——我要對得起每一個信任我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