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生活就在不斷的選擇當中。】
但我們的選擇,到底是反射性的?還是覺知後的選擇?
如果我們沒有看到自己是在反射,那我們不過是習慣性的重複而已。
生活中有許多細小瑣碎的事情,你可以從中覺察:你是在反射,還是在選擇。
如果你沒有想到要〔覺察自己〕,那你可能就是不斷地重複,因為那是你的習慣在做反射性的回應。
我們要了解:**覺知(覺察且知道)是選擇的必要條件。**
你必須先覺知你自己與環境的狀況——包括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個性與特性——然後你才有能力去選擇:
你要怎麼做?怎麼面對?怎麼處理?甚至是選擇不處理。
如果你覺得生活就是這樣過,也許你還沒有想到要覺察這些生活中細小事情的意義。
但這些細小的事件,其實可能影響你的一生。
因為每一個決定,後面都會連帶與引發接下來別人的反應。
有時候我們沒有覺察到,也許只是一個想法、一句話,後面就牽連一大堆反應。
這些反應不一定在你看得到的地方,但它們有影響力,也有能量。
---
### 為了讓各位有一些生活上的實際感受,我說一下這兩天的實例,給各位參考:(因為我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地方,所以例子也不和你們不同)
1.昨晚,她吃了 ½ + ½ (又補)的管4止痛藥。
我記得清楚,但我不會跟進。
我自己不願過量,因為我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態,也知道什麼是我可以承受的。
她說她吃很多年了的藥,我聽得懂,但她是她,我是我,也是尊重。
2.浴室裡的輪椅被放在不自然的位置,我移出又歸位。
移出是為了我自己能通行,歸位是尊重放輪椅的人,也許如此放自有她的道理。
◎我《選擇》:各人做的事要各人自己承擔或收拾。◎
我知道那可能是為了阻擋某床下床(怕她跌倒),但我不參與,因為那不是我的責任。
我也不清楚照顧者目前的方案。
◎我《選擇》不過度參與,因為我清楚什麼是我的界線。◎
3.她說站起來練習是女兒要求的,我沒有反問。
但我知道那可能是機構的計畫,『因為機構三番兩次來錄影』。
我不介入,不是因為不關心,而是因為我【選擇尊重】。
這些都是生活裡的細節。
但每一個細節,都是我【覺知之後的選擇】。
不是反射,不是習慣,而是我自己覺知後的決定。
甚至有時,是因為對自己的言行有自己的界線與定位。
---
以上只是我一天中碰到的事情。
你們會碰到的比我還多,可能還更加複雜,牽扯更多、更大。
所以,這對你們很重要。
如果你願意想一想,回憶一下你的言行:
是在反射性之下做的?還是在【覺知之後選擇】去做的?
以及它們後續帶來的影響。
若你還沒有意願或能力去做這方面的回想和判斷——別急。
也許只是時候未到。
時候到了,相信你會更好。
若你能有耐心看到這裡,說真話,我恭喜你。
這也是我寫這封信的目的。
我希望你過得更好。
——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