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疾病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一、


1. 原文


曾子疾病,曾元抑首,曾華抱足。曾子曰:「微乎!吾無夫顏氏之言,吾何以語汝哉!然而君子之務,盡有之矣;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鷹鶽以山為卑,而曾巢其上,魚、鱉、黿、枨以淵為淺,而蹶穴其中,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是故君子苟無以利害義,則辱何由至哉?」


2. 注釋


1. 曾元、曾華:曾子的兒子。



2. 顏氏之言:指顏子(顏淵)的言語與教誨。



3. 華繁而實寡:花朵繁盛而果實稀少,比喻虛華無實。



4. 鷹鶽:猛禽。



5. 曾巢:高高築巢。



6. 魚、鱉、黿、枨:各種水族。



7. 蹶穴其中:在深淵中挖洞居住。



8. 卒其所以得之者,餌也:最終被捕獲的原因,是因為受餌所誘。



9. 利害義:利益與禍害的引誘。



10. 辱:指蒙受恥辱或陷害。




3. 白話文


曾子生病時,曾元俯首在旁,曾華抱著父親的腳。曾子說:「可惜啊!若不是有顏子的言語流傳下來,我又怎能教誨你們呢?然而君子該做的事,我都已盡力了。花繁而果少,是自然的情況;言語多而行為少,卻是人的缺失。鷹隼以高山為低處,卻在山上築巢;魚、鱉、黿、枨以深淵為淺處,卻在其中挖洞棲息;但它們最終被捕獲的原因,都是因為貪餌。由此可見,君子若不是因為貪圖利害而失義,又怎麼會自取恥辱呢?」


4. 總結


此段藉自然現象與動物習性,說明人之所以蒙辱,多因貪圖利害而喪失道義。君子若能守住義理,不為利害所誘,就能免於羞辱與禍患。


啟示


言行應當一致,避免空言無實。


禍患多因貪圖利益而來。


君子必須以義為重,才能免於辱。


教誨後代要重視德行,而非追逐外物。





二、


1. 原文


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近者不親,不敢求遠;小者不審,不敢言大;故人之生也,百歲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其不可復者而先施焉。親戚既歿,雖欲孝,誰為孝?老年耆艾,雖欲弟,誰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時,其此之謂與?


2. 注釋


1. 親戚不悅,不敢外交:與親戚關係不好,就不敢與外人交往。



2. 近者不親,不敢求遠:與身邊親近的人不親厚,就不能去追求遠方的交情。



3. 小者不審,不敢言大:小事處理不清楚,就不敢談論大道理。



4. 不可復者:不可再挽回、不能重來的事。



5. 先施焉:先去實踐、實行。



6. 耆艾:年老的人。



7. 孝有不及:想行孝卻來不及。



8. 弟有不時:想行弟道卻不合時。




3. 白話文


如果與親戚的關係不融洽,就不敢與外人交往;與身邊親近的人不和睦,就不敢追求遠方的交情;小事情都處理不清楚,就不敢談論大道理。人的一生,不過百歲,其中有疾病、有年老有幼小的時候,因此君子會想到那些一旦錯過便無法再挽回的事,而提前去實踐。等到親戚過世了,即使想要盡孝,也已無人可孝;等到長輩年老去世了,即使想行弟道,也無人可事奉。所以說,孝有來不及的時候,弟也有不合時的情況,這就是所說的道理吧。


4. 總結


此段提醒人要及時行孝行弟,不可拖延,因為親人和長輩隨時可能離世,錯過就無法再補。孝與弟都要把握當下,否則會有遺憾。


啟示


孝道要及時實踐,不能等到親人離去才後悔。


與親近的人和睦,才能推及更廣的人際。


做好小事,才能談大義。


人生有限,應把握當下行仁義,避免留下遺憾。





三、


1. 原文


言不遠身,言之主也;行不遠身,行之本也;言有主,行有本,謂之有聞矣。君子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聞,則廣大矣,高明廣大,不在於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2. 注釋


1. 言不遠身:言語不能脫離自身經驗與品德。



2. 言之主:言語的根本、依歸。



3. 行不遠身:行為不能脫離自身實踐。



4. 行之本:行為的根基。



5. 有聞:有所聞見與學習。



6. 尊其所聞:尊重並重視自己所學到的。



7. 高明:智慧通達、見識高遠。



8. 廣大:行為廣博宏大。



9. 加之志:增益於自身的志向與努力。




3. 白話文


言語不能脫離自身,這是言語的根本;行為不能脫離自身,這是行為的基礎。言語若有根本,行為若有依據,就可以稱為「有所學聞」了。君子若能尊重並重視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就能使見識高遠明達;若能切實去實踐自己所學,就能使行為廣大周備。所謂的高明與廣大,不在於外在事物,而在於是否加強自己的志向而已。


4. 總結


此段強調言行必須根植於自身實踐與品德,不能空談。君子之所以高明廣大,不是因為外物,而在於能尊重所學、實踐所學,並持志不懈。


啟示


言語要有根基,不能脫離自身德行。


行為要有依據,須從自身實踐出發。


學問須尊重並付諸行動,才有價值。


高明與廣大不靠外物,而在於內心志向與自我努力。





四、


1. 原文


與君子游,苾乎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則與之化矣;與小人游,貸乎如入鮑魚之次,則與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


2. 注釋


1. 苾乎:芬芳之氣濃烈的樣子。



2. 蘭芷之室:充滿蘭草、白芷香氣的屋子,比喻良善之人或高雅的環境。



3. 不聞:不再特意覺察香氣,因習慣而不覺。



4. 與之化:受到熏陶而逐漸改變。



5. 貸乎:氣味熏染的樣子。



6. 鮑魚之次:放置鮑魚的地方,氣味腥臭,比喻小人或惡劣環境。



7. 慎其所去就:謹慎選擇自己交往的對象。




3. 白話文


與君子相處,就像走進滿是蘭草與白芷香氣的屋子,久而久之雖不覺其香,但已經潛移默化地受到薰陶;與小人相處,就像走進存放鮑魚的地方,不知不覺中也會被惡臭所感染。因此,君子要謹慎選擇自己交往和依附的對象。


4. 總結


此段以香與臭作比喻,強調環境與交友對人的影響極大。長久相處會潛移默化改變人的品性,因此君子必須謹慎選擇交往對象。


啟示


良友能潛移默化地提升人格修養。


小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污染人的品行。


人性容易被環境影響,須慎重選擇交往。


君子以謹慎交友為修身的重要原則。





五、


1. 原文


與君子游,如長日加益,而不自知也;與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幾何而不陷乎哉?吾不見好學盛而不衰者矣,吾不見好教如食疾子者矣,吾不見日省而月考之其友者矣!吾不見孜孜而與來而改者矣!


2. 注釋


1. 長日加益:隨著日子漸長,得到的益處也逐漸增加。



2. 履薄冰:踩在薄冰上,比喻危險不安。



3. 幾何:多少,豈能長久之意。



4. 好學盛而不衰:喜愛學習,熱誠能持續而不減退。



5. 好教如食疾子:熱愛教育他人,如同餵養患病的孩子般勤勉細心。



6. 日省月考:每日自我檢點,每月檢驗朋友,互相督促成長。



7. 孜孜:勤勉不懈。



8. 與來而改:因人勸導而立即改正。




3. 白話文


和君子交往,就像日子一天天過去,自己不知不覺地得到益處;與小人交往,就好比走在薄冰之上,每走一步都可能陷落,危險無比。

我沒有見過熱衷於學習而能長久不衰的人,我沒有見過喜歡教育他人如同餵養病子般細心的人,我沒有見過能天天自省、每月檢驗朋友的人,我沒有見過因為他人勸導而立刻改過的人!


4. 總結


此段強調交友的重要性:與君子相處能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受益;與小人為伍則危機四伏,令人陷落。同時指出世間難得見到持續不衰的學習態度、認真負責的教育精神、自省互勉的朋友,以及能立即改過的謙虛之人。


啟示


選擇朋友至關重要,關乎自身品德與安全。


學習應持之以恆,不因一時熱情而衰減。


教導他人需有耐心與愛心,如同對待親子。


君子應時常自省,並以朋友相互砥礪成長。


能接受勸導並及時改過,是進德修身的要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6會員
633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6
一、 1. 原文 曾子曰:「天下有道,則君子訢然以交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土;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不通患而出危邑,則秉德之士不緜矣。」 2. 注釋 1. 訢然:喜悅的樣子。 2. 交同:相互交往而志趣相同。
2025/09/26
一、 1. 原文 曾子曰:「天下有道,則君子訢然以交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土;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不通患而出危邑,則秉德之士不緜矣。」 2. 注釋 1. 訢然:喜悅的樣子。 2. 交同:相互交往而志趣相同。
2025/09/25
一、 1. 原文 曾子曰:「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夫唯進之何功?退之何守?是故君子進退,有二觀焉。故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得志,不安貴位,不懷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則君子之義也,有知之,則願也;莫之知,苟無自知也。
2025/09/25
一、 1. 原文 曾子曰:「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夫唯進之何功?退之何守?是故君子進退,有二觀焉。故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得志,不安貴位,不懷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則君子之義也,有知之,則願也;莫之知,苟無自知也。
2025/09/24
一、 1. 原文 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賤者惠焉。此禮也,行之則行也,立之則義也。今之所謂行者,犯其上,危其下,衡道而強立之,天下無道,故若天下有道,則有司之所求也。」 2. 注釋 1. 行:行為、舉止。 2.
2025/09/24
一、 1. 原文 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賤者惠焉。此禮也,行之則行也,立之則義也。今之所謂行者,犯其上,危其下,衡道而強立之,天下無道,故若天下有道,則有司之所求也。」 2. 注釋 1. 行:行為、舉止。 2.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介紹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種多餘行為。
Thumbnail
介紹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種多餘行為。
Thumbnail
敗莠今除明萌露 山崩林毀世紀復 道德喪萬劫輪迴 小室哲齋心適如
Thumbnail
敗莠今除明萌露 山崩林毀世紀復 道德喪萬劫輪迴 小室哲齋心適如
Thumbnail
曾開武素喜泛舟城門河⋯⋯
Thumbnail
曾開武素喜泛舟城門河⋯⋯
Thumbnail
不死心神身歸土 財情名戀時轉無 解執鬆結己主宰 形有所忘德充符
Thumbnail
不死心神身歸土 財情名戀時轉無 解執鬆結己主宰 形有所忘德充符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人若道法自然,也無須成為他人。
Thumbnail
轉換下來很簡潔,沒有多餘的說明一下子就能看完了。
Thumbnail
轉換下來很簡潔,沒有多餘的說明一下子就能看完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