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子曰:「天下有道,則君子訢然以交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土;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不通患而出危邑,則秉德之士不緜矣。」
2. 注釋
1. 訢然:喜悅的樣子。
2. 交同:相互交往而志趣相同。
3. 無道:天下失去正道。
4. 衡言不革:堅守正道之言,不隨世俗而改變。
5. 干其土:干預他國的土地、政事。
6. 踐其朝:進入其朝廷參與政務。
7. 不犯禁而入人境:不違背禁令進入別國領土。
8. 不通患而出危邑:不因災患而輕舉妄動去離開危險的城邑。
9. 秉德之士:持守德行的人。
10. 不緜矣:不會消亡,能夠長久存續。
3. 白話文
曾子說:「天下有道時,君子欣然相交而志趣一致;天下無道時,君子仍然堅守自己的正言而不改變。諸侯若不聽勸諫,則不干涉他們的土地;諸侯雖然聽從,但若不賢明,則不進入其朝廷。這就是說,君子不會冒犯禁令而擅入他國疆域,不會因災患而擅自離開危險的城邑,因此秉持德行的人能夠長久不絕。」
4. 總結
本段說明君子在有道時能與人和同,在無道時仍守其德,不隨俗而變。他們不妄入他境,不貪求仕途,謹守分寸,因而能長久存世。
啟示
君子應順道而行,不因環境而改變志操。
面對混亂之世,仍須堅守正道。
不依附不賢之君,不圖不義之利。
德行是君子立身之本,能保長久。
二、
1. 原文
故君子不緜富貴以為己說,不乘貧賤以居己尊。凡行不義,則吾不事;不仁,則吾不長。奉相仁義,則吾與之聚群;嚮爾寇盜,則吾與慮。國有道,則突若入焉;國無道,則突若出焉,如此之謂義。
2. 注釋
1. 不緜富貴以為己說:君子不依附富貴來取悅自己。
2. 不乘貧賤以居己尊:不因他人貧賤而抬高自己的地位。
3. 不事:不侍奉,不跟隨。
4. 不長:不依附,不共處。
5. 奉相仁義:共同奉行仁義。
6. 聚群:結交成群。
7. 嚮爾寇盜:趨向於作亂或為盜賊。
8. 與慮:與之斷絕,不與同謀。
9. 突若入焉:有道之國,君子立即進入輔佐。
10. 突若出焉:無道之國,君子立刻退出遠離。
11. 義:合乎道德正理的行為準則。
3. 白話文
所以君子不依附富貴來取悅自己,也不因他人貧賤而自以為高貴。凡是行事不合於正義的,我不會去侍奉;不合於仁德的,我不會與之共處。若能奉行仁義,我就與之結交成群;若是趨向作亂盜賊,我就與之斷絕往來。國家有道時,我立即進去輔佐;國家無道時,我立刻退出遠離。這就叫做「義」。
4. 總結
此段闡明君子待人接物、處世立身的原則:不因富貴貧賤而改變態度,惟以仁義為準;能與仁義者同群,與邪惡者絕交;遇有道之國則進,無道之國則退。
啟示
君子立身以仁義為依歸,不隨富貴而變。
交友之道在於德行,而非權勢利益。
處世要能進退自如,合乎道理。
「義」是君子一切行動的根本準則。
三、
1. 原文
夫有世,義者哉,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憤者不見使,正直者則邇於刑,弗違則殆於罪;是故君子錯在高山之上,深澤之污,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是故昔者禹見耕者五耦而式,過十室之邑則下,為秉德之士存焉。
2. 注釋
1. 夫有世,義者哉:世道若混亂,義士便難以立身。
2. 仁者殆:仁者反而危險。
3. 恭者不入:恭敬的人不得進用。
4. 憤者不見使:敢於憤懣直言的人得不到任用。
5. 正直者則邇於刑:正直的人反而接近刑罰。
6. 弗違則殆於罪:若不順從權勢,就會陷於罪責。
7. 錯在高山之上,深澤之污:隱居於高山或深澤之中。
8. 橡栗藜藿:粗糧雜食。
9. 十室之邑:僅有十戶人家的小聚落。
10. 式:表示敬意而下車。
11. 秉德之士:堅守德行的人。
3. 白話文
在世道混亂時,有道義之人反而難以生存。仁厚的人會有危險,恭敬的人不得進用,敢於憤懣直言的人得不到任用,正直的人反而會遭遇刑罰,不順從權勢的人便會陷於罪責。所以君子寧可隱居於高山或深澤,吃些橡子、野菜過活,靠耕種來養老於僅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落。因此,從前大禹見到五對農夫耕作時,便下車表示敬意;經過十戶人家的村落時,也要下車,因為那裡可能還有堅守德行的士人存在。
4. 總結
此段揭示亂世中德行之士的處境艱難:仁義反遭危害,正直反遭刑罰,忠言者被棄不用,唯有退隱自守。大禹尊敬小邑耕者,正是對堅守德行之士的禮敬。
啟示
世道混亂時,正直之人常受排擠與危害。
君子寧可清貧自守,也不違背仁義。
大禹尊賢下士,提醒世人應尊重德行。
真正的仁義,不因外在環境險惡而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