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子曰:「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賤者惠焉。此禮也,行之則行也,立之則義也。今之所謂行者,犯其上,危其下,衡道而強立之,天下無道,故若天下有道,則有司之所求也。」
2. 注釋
1. 行:行為、舉止。
2. 行禮:實踐禮法。
3. 貴者敬焉:對地位尊貴的人要恭敬。
4. 老者孝焉:對年長者要孝順。
5. 幼者慈焉:對年幼者要慈愛。
6. 少者友焉:對同輩年少者要友善。
7. 賤者惠焉:對卑賤者要施惠。
8. 行之則行:在行為中實踐,就是「行」。
9. 立之則義:在立身處世上,便是「義」。
10. 犯其上:冒犯在上的人。
11. 危其下:使地位卑下的人陷於危險。
12. 衡道:違逆大道。
13. 強立之:勉強自立,不合義理。
14. 有司:主管禮法政事的官吏。
3. 白話文
曾子說:「所謂『行』,就是實踐禮。禮的內容是:對尊貴的人要恭敬,對年長者要孝順,對年幼者要慈愛,對年少者要友善,對卑賤者要施惠。這就是禮。實行它就是『行』,立身處世合乎它就是『義』。如今人們所謂的行為,卻是冒犯尊上,陷害下位,違背大道,勉強自立。這是因為天下無道;如果天下有道,這樣的行為應該是官吏所糾正和禁止的。」
4. 總結
本段強調「行」必須合乎禮,才能成為義。禮的核心是敬貴、孝老、慈幼、友少、惠賤,若違背這些原則,就是失禮。當天下無道時,往往會出現冒犯尊卑、顛倒是非的行為;若在有道的世代,這些錯誤的行為則會受到官方的禁止。
啟示
行為若不合乎禮,就失去了正當性。
禮不僅規範上下尊卑,也規範同輩與卑賤之人。
義是立身之本,必須依託於禮才能成立。
社會若失去「禮」的依循,就會陷入混亂與顛倒。
二、
1. 原文
故君子不貴興道之士,而貴有恥之士也;若由富貴興道者與?貧賤,吾恐其或失也;若由貧賤興道者與?富貴,吾恐其贏驕也。夫有恥之士,富而不以道則恥之,貧而不以道則恥之。
2. 注釋
1. 興道之士:推行道義的人。
2. 有恥之士:懂得知恥、以恥為戒的人。
3. 由富貴興道:因富貴而推行道義。
4. 或失:或許會失敗,指富貴失去時,道義難以維持。
5. 由貧賤興道:因貧賤而推行道義。
6. 贏驕:因後來富貴而生出驕矜。
7. 以道:依循道義。
3. 白話文
所以君子不重視單純推行道義的人,而是重視懂得知恥的人。如果一個人因為富貴而推行道義,那麼當他處於貧賤時,我擔心他會失去道義;如果一個人因為貧賤而推行道義,那麼當他富貴時,我擔心他會變得驕傲。唯有懂得知恥的人,不論富貴還是貧賤,若不依道義,都會感到羞恥。
4. 總結
此段強調知恥比單純「行道」更重要,因為有恥心才能在不同處境中都保持不失道義。富貴可能使人失去操守,貧賤可能使人驕矜,唯有知恥能讓人恆久守道。
啟示
道德能否長久不變,取決於是否有恥心。
富貴與貧賤都可能使人迷失,必須以恥心為警戒。
真正的君子重恥守道,不因環境改變而動搖。
知恥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保障。
三、
1. 原文
弟子!無曰不我知也,鄙夫鄙婦相會於廧陰,可謂密矣,明日則或揚其言矣;故士執仁與義而明行之,未篤故也,胡為其莫之聞也。殺六畜不當,及親,吾信之矣;使民不時,失國,吾信之矣。
2. 注釋
1. 弟子:學生,門徒。
2. 不我知:沒有人了解我。
3. 鄙夫鄙婦:卑賤的男子與女子。
4. 廧陰:牆角、僻靜的地方。
5. 可謂密矣:可以說是非常秘密。
6. 揚其言:把話傳播出去。
7. 篤:堅實、篤厚。此指德行未臻於堅固。
8. 六畜:馬、牛、羊、雞、犬、豬。
9. 不當:不合時宜或規矩。
10. 及親:累及至親人。
11. 使民不時:役使百姓不合時宜。
12. 失國:導致國家滅亡。
3. 白話文
弟子們!不要抱怨沒有人了解自己。即使卑賤的男女在僻靜的地方相會,也算是非常隱密了,但第二天或許就有人把事情傳出去。因此士人若能堅守仁義並光明正大地行之,只是因為德行還不夠堅定,怎麼會沒有人知道呢?若宰殺六畜不合時宜,會連累至親;若役使百姓不合時宜,會導致國家滅亡,這些我完全相信。
4. 總結
此段告誡弟子不要怨嘆「不為人知」,因為真正的仁義之行必然會彰顯於世。若行之未顯,乃德行未篤。並以殺畜不當累及親人、使民不時導致亡國作比喻,說明小小不當之舉都能帶來嚴重後果,更何況德行不篤。
啟示
行仁義貴在篤實堅定,不在一時的名聲。
隱密之事終會外揚,更不必求掩或怨人不知。
小小不合時宜的舉動,都可能造成大禍,應慎之又慎。
修身立德須踏實,唯有篤實,方能廣為人知並長久不衰。
四、
1. 原文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與之皆黑;是故人之相與也,譬如舟車然,相濟達也,己先則援之,彼先則推之;是故,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2. 注釋
1. 蓬生麻中:蓬草生長在麻田之中,因麻直立,蓬草也被帶直。
2. 不扶自直:不用扶持也能挺直。
3. 白沙在泥:潔白的沙子混在爛泥中。
4. 與之皆黑:也會被染黑。
5. 相與:彼此交往。
6. 舟車:船與車,喻互相幫助。
7. 己先則援之:自己先到達,就拉對方一把。
8. 彼先則推之:對方先到達,就推助自己。
9. 人非人不濟:人不靠別人就不能成功。
10. 馬非馬不走:馬不與馬同行就無法前進。
11. 土非土不高:土堆要靠土才能累積而高。
12. 水非水不流:水要匯聚在一起才能流動。
3. 白話文
蓬草長在麻田裡,不需扶持也能挺直;白沙混在爛泥裡,也會變得黯黑。因此人與人相交,就像船與車一樣,能互相幫助共同前進。自己若先達到,就應該拉對方一把;對方若先達到,就會推助自己。所以說,人不靠人不能成功,馬不靠馬不能行走,土不靠土不能堆高,水不靠水不能流動。
4. 總結
此段比喻人與人之間必須互相影響、互相扶持。環境能改變人品行,人際則能助人成就。
啟示
良好環境能使人向善,惡劣環境則可能使人墮落。
人與人之間應互助共進,而不是自私孤行。
成就需要群體力量,孤立無援難以有所建樹。
修身處世應慎擇環境與朋友,因為其影響深遠。
五、
1. 原文
君子之為弟也,行則為人負,無席則寢其趾,使之為夫人則否。近世無賈,在田無野,行無據旅,苟若此,則夫杖可因篤焉。
2. 注釋
1. 弟:此指弟弟或年輕人,泛指後輩。
2. 負:背負,這裡指在行路時幫助別人背負行李。
3. 席:坐臥之具。
4. 寢其趾:睡覺時將腳放在對方身上,表示彼此親暱。
5. 夫人:正妻、妻子。
6. 近世:近代、近時。
7. 賈:商人。
8. 野:田野,這裡指農業活動。
9. 據旅:依靠同伴或旅伴。
10. 杖:拐杖,比喻可依靠的人。
11. 篤:篤厚、牢靠。
3. 白話文
君子作為弟弟或後輩,出行時就應該幫人背行李,沒有席子時就以腳相靠而睡,這是彼此親近之義;但若讓弟弟去做別人妻子,則是不合的。近代既沒有專事商業的人,在田裡也沒有專事農耕的人,行路也沒有可以依靠的旅伴,如果情況都是如此,那麼手杖也就可以成為可以依靠的東西了。
4. 總結
此段強調弟弟(或後輩)應當盡心盡力幫助、親近兄長與家人,但不可越分妄行。又指出社會若缺乏分工合作,人將無所依靠,最後只能倚仗外物。
啟示
做人要守分,不可僭越本分之義。
社會中須有分工與互助,缺乏支持將陷入孤立。
真正可靠的依靠來自於正當的人倫與制度,而非外物。
六、
1. 原文
富以苟,不如貧以譽;生以辱,不如死以榮。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視死若歸。父母之讎,不與同生;兄弟之讎,不與聚國,朋友之讎,不與聚鄉,族人之讎,不與聚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有盛教如無。
2. 注釋
1. 苟:苟且、不正當。
2. 譽:美名、聲譽。
3. 辱:羞辱、恥辱。
4. 視死若歸:把死看作回歸,形容視死如常。
5. 讎:仇敵、仇人。
6. 不與同生:不能與之同居共生。
7. 不與聚國/聚鄉/聚鄰:不能同處一國、一鄉或一鄰。
8. 良賈:好商人。
9. 深藏若虛:深藏貨物,表面上好似空無。比喻內有實才而外示謙遜。
10. 盛教如無:雖有豐盛的德行教化,卻表現得好像沒有一樣,謙沖不露。
3. 白話文
苟且得來的富貴,不如貧窮卻有好名聲;苟且苟活的生命,不如死而保全榮耀。羞辱若可以避免,就應當避開;若真的不可避免,君子則把死亡看作回歸一般坦然。至於仇恨:父母的仇人,不與同處於世;兄弟的仇人,不與同在一國;朋友的仇人,不與同在一鄉;族人的仇人,不與同在一鄰。好的商人深藏貨物,看似空無;君子雖有盛大的德行教化,卻表現得好似沒有一樣。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重名節過於富貴生死,寧可窮而有譽,死而有榮。對於仇讎不可同處,表明人倫與正義的堅守。同時也指出真正的君子如同良賈,內心充實卻外表謙虛。
啟示
人生應重名節,不可因苟且而失去榮譽。
君子應以大義為先,對不可饒恕的仇讎必須劃清界限。
真正有德者,不張揚、不自誇,內斂而實在。
七、
1. 原文
弟子問於曾子曰:「夫士,何如則可以為達矣?」曾子曰:「不能則學,疑則問,欲行則比賢,雖有險道,循行達矣。今之弟子,病下人不知事賢,恥不知而又不問,欲作則其知不足,是以惑闇,惑闇,終其世而已矣,是謂窮民也。」
2. 注釋
1. 達:通達、成就。
2. 不能則學:自己不能,就要學習。
3. 疑則問:有疑惑就要發問。
4. 比賢:效法、親近賢人。
5. 循行達矣:遵循正道而行,便能通達。
6. 病:毛病、缺點。
7. 事賢:侍奉、尊重、親近賢人。
8. 惑闇:困惑、愚昧不明。
9. 窮民:一生不得通達的人,意指受限於愚昧而無所成就者。
3. 白話文
弟子問曾子:「讀書人要怎樣才算能有所成就呢?」曾子說:「不能,就要去學習;有疑惑,就要去請教;想要行事,就要效法賢人。這樣即使遇到險阻的道路,也能循著正道而達成。如今的弟子們,毛病在於看不起別人,不懂得事奉賢人;明明不懂,卻又羞於發問;想要有所作為,卻知識不足,因此陷入困惑愚昧,終其一生也只是如此,這就叫做窮民啊。」
4. 總結
此段說明士人求通達的正道:要能學習、勤於發問、效法賢人。反之,若恥於學問,不親近賢者,最終只能陷於愚昧無知,終身無成。
啟示
成長的關鍵在於能學習、敢於提問。
親近賢人,效法典範,才能走上正道。
恥於發問、知識不足,會使人終身受困於愚昧。
真正的達成並非僥倖,而是循序漸進地累積所致。
八、
1. 原文
曾子門弟子或將之晉,曰:「吾無知焉。」曾子曰:「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謂之友;無知焉,謂之主。且夫君子執仁立志,先行後言,千里之外,皆為兄弟,苟是之不為,則雖汝親,庸孰能親汝乎?」
2. 注釋
1. 晉:此指前往晉國。
2. 無知焉:沒有認識的人。
3. 有知焉,謂之友:若在當地有認識的人,就叫朋友。
4. 無知焉,謂之主:若在當地沒有認識的人,則要以人為主人,意指可憑禮義交往。
5. 執仁立志:堅守仁道,立定志向。
6. 先行後言:先以行為表現,再以言語表述。
7. 千里之外皆為兄弟:只要堅守仁義,即使相隔千里,天下的人也都可以成為兄弟。
8. 庸孰能親汝:誰還能真心親近你呢?
3. 白話文
曾子的弟子有人要到晉國去,說:「我在那裡沒有認識的人啊。」曾子說:「何必要這樣想呢?去吧!有認識的人,那就是朋友;沒有認識的人,那就把對方當作主人。君子要執守仁義,立定志向,先用行為實踐,然後再用言語表達。只要如此,即使遠在千里之外的人,也都能成為兄弟。如果不這麼做的話,那麼即便是你的親人,又有誰能真正親近你呢?」
4. 總結
此段說明君子處世之道:不必拘泥於有無熟人,只要守仁立志,先以德行感人,自然能與人交心。仁義是建立人際與親情的根本,比血緣更能維繫人心。
啟示
出外不必擔心無熟人,仁德行義可使天下皆兄弟。
與人相交,應先有行為的實踐,再以言語表述。
真正的親近不在血緣,而在於是否守仁義。
君子應立志於仁義,以德行贏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