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子曰:「君子進則能達,退則能靜。豈貴其能達哉?貴其有功也。豈貴其能靜哉?貴其能守也。夫唯進之何功?退之何守?是故君子進退,有二觀焉。故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得志,不安貴位,不懷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則君子之義也,有知之,則願也;莫之知,苟無自知也。」
2. 注釋
1. 進則能達:進入仕途或處事時能有所通達。
2. 退則能靜:退隱或不仕時能安靜自守。
3. 達:成就、功業。
4. 守:堅守道義。
5. 二觀:進與退兩方面的觀察與原則。
6. 益上之譽:增加君主的名聲。
7. 損下之憂:減輕百姓的憂患。
8. 負耜:背著農具,指歸隱務農。
9. 行道:實踐道義。
10. 凍餓而守仁:即使在寒冷饑餓中,也堅守仁義。
11. 願:心願。
12. 苟無自知:只要自己無愧於心即可。
3. 白話文
曾子說:「君子在進時能有所成就,在退時能安靜自守。難道重視的是他能夠通達嗎?而是重視他能有所功績;難道重視的是他能靜處嗎?而是重視他能堅守道義。那麼,進時能有什麼功呢?退時能有什麼守呢?所以君子的進退有兩種準則。君子進時能增加君主的聲譽,減輕百姓的憂患;若不得志,不願安於高位,不貪戀厚祿,而是背著農具以行道,即便遭遇寒冷饑餓,仍堅守仁義,這就是君子的正義。若有人理解這樣的行為,那是可喜的;若無人理解,只要自己無愧於心即可。」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的「進退之道」:進則為民與上有功,退則堅守道義不失節。真正可貴的是「功」與「守」,而非單純的通達或安靜。即使不得志,君子仍能守仁行義,不為利祿所惑。
啟示
君子進退皆有道,重點在功與守,而非表面的通達與隱靜。
進時應利君益民;退時應守仁不失。
不得志時,仍能守道自安,不以利祿動心。
真正的君子在乎的是自知與無愧,而非他人的眼光。
二、
1. 原文
吾不仁其人,雖獨也,吾弗親也;故君子不假貴而取寵,不比譽而取食。直行而取禮,比說而取友;有說我則願也;莫我說,苟吾自說也。
2. 注釋
1. 不仁其人:不具仁德的人。
2. 雖獨也,吾弗親也:即使孤單一人,我也不會親近他。
3. 假貴而取寵:依附權貴來獲得寵信。
4. 比譽而取食:依附名聲來謀取利益。
5. 直行而取禮:正直行事而得到禮遇。
6. 比說而取友:以合群逢迎來獲取朋友。
7. 說:喜悅、欣賞。
8. 苟吾自說:只要自己內心安慰、喜悅即可。
3. 白話文
我若覺得一個人不仁,即使孤單一人,我也不會去親近他。所以君子不會依附權貴來求得寵信,也不會靠迎合名聲來謀取食祿。君子以正直的行為來獲得別人的禮遇,不靠逢迎來尋求朋友。若有人欣賞我,那是可喜的;若沒有人欣賞我,只要自己內心無愧而安然就好。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交友與處世的原則:不與不仁之人親近,不依附權勢,不逢迎求利,而是以正直守道自立。真正重要的是內心的自我安然,而非外界的認同。
啟示
君子交友以仁義為本,不因孤單而苟合。
處世不應依附權貴或名聲求利。
行事以正直自立,待人以誠而不逢迎。
真正的價值在於自我無愧,而非外界的讚許。
三、
1. 原文
故君子無悒悒於貧,無勿勿於賤,無憚憚於不聞;布衣不完,疏食不飽,蓬戶穴牖,日孜孜,上仁;知我,吾無訢訢,不知我,吾無悒悒。
2. 注釋
1. 悒悒:憂愁不樂。
2. 勿勿:煩惱憂慮。
3. 憚憚:害怕、恐懼。
4. 不聞:名聲不被世人聽聞。
5. 布衣不完:衣衫破舊不全。
6. 疏食不飽:粗陋的食物,吃不飽。
7. 蓬戶穴牖:簡陋的茅屋破門,牆壁開洞當窗。
8. 孜孜:勤勉不怠。
9. 上仁:追求最高的仁德。
10. 訢訢:喜悅自得。
3. 白話文
所以君子不因貧窮而憂愁,不因卑賤而煩惱,不因名聲不被世人聽聞而恐懼。即使穿著破舊的布衣,吃著粗糙的食物不飽,住在茅屋破門、牆壁有洞的屋子裡,也能每日勤勉不懈,追求仁德。若有人了解我,我不會因此而得意;若沒有人了解我,我也不會因此而憂愁。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不以貧賤與名聲為憂,能安貧樂道,專心於仁德的追求。無論境遇如何,心志不改,內心自足。
啟示
君子能超越貧賤,內心不受物質困擾。
安於簡陋,仍能專注於道德修養。
不因他人是否理解自己而改變志向。
真正的君子重在自守仁德,而非名利地位。
四、
1. 原文
是以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仁之見逐,智之見殺,固不難;詘身而為不仁,宛言而為不智,則君子弗為也。君子雖言不受,必忠,曰道;雖行不受,必忠,曰仁;雖諫不受,必忠,曰智。天下無道,循道而行,衡塗而僨,手足不揜,四支不被,此則非士之罪也,有士者之羞也。
2. 注釋
1. 宛言:曲折逢迎的話。
2. 屈行:卑屈逢迎的行為。
3. 仁之見逐:仁者遭到驅逐。
4. 智之見殺:智者遭到殺害。
5. 詘身:委屈自身、降低人格。
6. 不仁、不智:違背仁義與智慧的行為。
7. 必忠:盡忠盡責。
8. 衡塗:橫倒於道路。
9. 僨:跌倒、失敗。
10. 不揜:不能遮掩。
11. 不被:不能覆護。
12. 有士者之羞:指雖非士人的過錯,但仍是士人所感到羞恥的事。
3. 白話文
因此,君子說話必直率,行事必端正,不會用逢迎的話語來追求富貴,也不會用卑屈的行為來謀取官位。仁者雖然可能被驅逐,智者雖然可能被殺害,這都算不上難事;但若要委屈自己去做不仁之事,用曲折之言去做不智之舉,君子是絕不會做的。君子雖然說的話不被採納,但必然忠誠,這就是「道」;行為不被接受,但必然忠誠,這就是「仁」;進諫不被聽從,但必然忠誠,這就是「智」。天下若沒有道義,即使堅持循道而行,最終可能會倒在道路上,連手足都無法遮掩,四肢無法保護。但這並不是士人的罪過,而是士人內心所感到的羞愧。
4. 總結
此段強調君子即使身處亂世,仍須直言直行,不因富貴與權位而違背仁智。雖然堅持正道可能帶來危險甚至失敗,但君子仍以盡忠為本,不以苟且為生。
啟示
君子重道義,不因富貴而失節。
道義可能導致犧牲,但違道求生更為可恥。
忠誠是君子堅守仁與智的核心。
真君子即使身處無道之世,仍保持清白與自尊。
五、
1. 原文
是故君子以仁為尊;天下之為富,何為富?則仁為富也;天下之為貴,何為貴?則仁為貴也。昔者,舜匹夫也,土地之厚,則得而有之,人徒之眾,則得而使之,舜唯以仁得之也;是故君子將說富貴,必勉於仁也。昔者,伯夷、叔齊,仁者也,死於溝澮之間,其仁成名於天下;夫二子者,居河濟之間,非有土地之厚、貨粟之富也,言為文章、行為表綴於天下。是故君子思仁義,晝則忘食,夜則忘寐,日旦就業,夕而自省,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
2. 注釋
1. 仁:道德的核心,美德的總稱。
2. 尊:最為推崇、最高的地位。
3. 舜:上古聖王,從平民而得天下。
4. 匹夫:普通人,平民百姓。
5. 唯以仁得之:僅僅因為有仁德,才得到天下。
6. 伯夷、叔齊:殷末孤竹國君子,以守節而聞名。
7. 溝澮:水溝。二人餓死於首陽山,後世以其節義稱頌。
8. 文章:文辭。
9. 表綴:表率、楷模。
10. 就業:勤於學習、工作。
11. 自省:反省自己。
12. 守業:堅守仁義之業。
3. 白話文
所以君子以仁德為最尊貴的事。天下所謂的富有,什麼才是真正的富?就是仁才是富。天下所謂的高貴,什麼才是真正的貴?就是仁才是貴。從前舜還只是平民,土地的廣厚,他能得到;人民的眾多,他能使喚;舜完全是因為仁德才得到的。所以君子若想談論富貴,一定要努力於仁。從前伯夷、叔齊,是有仁德的人,雖然餓死在溝澮之間,他們的仁德卻成為天下的名聲。這兩位賢者,居住在河濟之間,並沒有廣厚的土地、豐富的財貨,卻以言辭為典範,以行為作表率於天下。所以君子思考仁義,白天則忘了吃飯,夜裡則忘了睡眠,早晨就學習,晚上就自我反省,直到生命結束,也可以說是守住了仁義之業了。
4. 總結
此段強調仁才是最高的尊貴與真正的富貴,舜以仁得天下,伯夷叔齊以仁立名。君子若求富貴,必須勉力於仁義,勤於學習與自省,至死不渝。
啟示
真正的富貴不在於財貨土地,而在於仁義之德。
聖人得天下靠的是仁,而非外在資源。
節義之士雖貧困,亦能流芳後世。
君子應以仁義為終身事業,勤勉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