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0919
ミニパネトーネ
迷你義式水果杯繼昨日的潘那多尼,膨脹程度不若預期,大量奶油延緩或影響發酵。為此,今日的潘那多尼配方中增加酵母量。不過,依舊按原配方,也打算更動製程,融化奶油直接與液體拌勻取代粉油混合方式。
事後回想起黃檸檬磅磅一文記錄的其中一項要點:先拌合粉油可以有效避免因過度攪拌而使麵糊出筋。也猜想是否因粉油拌合方式引起,因為奶油佔麵粉1/3。記錄到此⋯⋯⋯⋯⋯⋯
バカだ、自分は。突然,如夢初醒。
在混拌粉油時,完全忘記揉製麵團的基本概念,當時一心只專注於,以最快省時方式完成免揉麵團,才會依樣仿琺瑯盒吐司先粉油混拌的作法,完全忘卻配方中奶油是琺瑯盒吐司配方近5倍。
據自身經驗,少於麵粉量8%的奶油事先與粉拌合不會影響麵筋形成,有,也不明顯。但,若添加的奶油量高於這個範圍,且初始就拌入的結果,不僅妨礙麵筋形成,也同時影響擴展。
找到問題的答案。
此時,出乎意料,完全不感懊惱,反而喜出望外。開心的與甫走出房門進到客廳,正打算在全家聚集的雜談時間休息的女兒,分享自己的失誤經過。同時,心裏也迴盪著「愈做問題愈多,愈做愈明白自己所知不多。」
“It's easy to be great. It's hard to be consistent.” — Steve Marten
粉拌勻,注入液體再拌勻,先加入25克奶油,以刮刀充分混拌均勻。冷藏靜置20分鐘後,再加入剩餘的25克。少油了,筋度較好,還是不對勁。蛋黃引起?気のせいかなあー。直覺,再做一個。
這次,第3個=全蛋+全高筋+奶油剩25克。依然不對勁,只是感受少一點,也是三個當中,最好上手。蛋黃比例愈高麵團愈濕潤。解釋了第二個麵團仍舊濕黏的原因,吧?!焦點在筋度。還是賣家弄錯麵粉包裝了?相較之下,潘那多尼含水70%左右,卻反而比含水量要高的佛卡夏要不易上手?
事後,睡前與女兒輕雜談時,與她訴說適才自己一股衝勁再做一次的行徑,同時討論著各種可能的變動因素。就在提及液體的當下,心裏的思緒猛然一頓,接著拉出一幕小片段,腦中的視線迅速掃過,才驚覺不是奶油,不是蛋黃,也不是麵粉。
更不是筋度,焦點被自己的無知模糊了。
以為麵團水分不要全部以乳製品(牛奶和優格)取代,是解法之一。但除了梅田老師,パンの職人也是如此。追根究底之餘,仔細比較了兩位老師的配方,也水落石出。關鍵在於比例。
富含乳酸菌的優格加入麵團,不僅為烤製後的麵包增添風味,也有助於延緩組織老化。但,若添加量高於20%,反而背道而馳,削弱了麵包最重要的架構之一,麵筋。如同含酵素的食材(鳯梨),若優格也經過加熱,破壞其中可能影響麵團結構的成分,也許就能無虞的揉入麵團中。
幸好,還是做成了杯。少半份油脂口感紮實些,也依舊與昨日的潘那多尼義式水果麵包一樣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