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無意批判什麼,只是想藉由"那句話"來回推,班級的整體氣質與個性
,才好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班級,是由3X位孩子共同組成,所以加加減減的個人特質融合起來,並互相影響,最後「一個班級」仍是會彷彿「一個人」那樣,呈現出一種特定的氣質與個性。
那個節日今年發生在星期天,少了上班時的忙碌,總算讓人可以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好好分析一些情形。
我有些同仁在放假前就收到禮盒,禮盒當然是家長送的。
有些則在班級LINE群裡收到幾近全班學生的文字祝福。
有些能收到很多張學生親手撰寫的卡片,或小禮物。
講白了,這些行為,都是"當事人孩子(或家長)"的個人行為,但一個班級裡,會想這樣做的個人所占的比例,就會默默影響該班級的氣質與個性!
我們可以從"具有什麼特質的孩子才會說那句話"來推敲,畢竟那算是一句social話,學生沒有義務向老師說,所以老師收到了只能算是撿到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但至少可以推敲以下吧?!
❦ 孩子是喜歡該名教師的,而且願意透過一句話,讓老師也間接知悉此事!
❦ 孩子是注重禮節的
❦ 孩子與該名教師之間的關係是正向,甚至多帶那麼一點點近距離的親暱感。
❦ 孩子想表達對該教師的感謝,藉此機會。
因此,如果一個班級裡,具有上述這樣特質的孩子的比例較多,可想而知"該班級"的氣質與個性,會是讓教師感受到較溫暖的、較有禮的、較願意貼心互動的、較獲得認同的,這應該就呼應到"老師中樂透"的這個結論上,因為這一切都是機緣,不易促成,可遇不可求。
至於沒有說出“那句話”的孩子,又是什麼原因呢?總之,一定各有理由(與難處?),而且可以替學子漢隆剃刀思考一下,而且有時這樣的特質,也是有一點好處的。
而知道班級的氣質與個性,才更知道哪些活動能在該班級順利推動,哪些不行?哪些話對學生說來有用,哪些不行?這就叫做,對症下藥。
就像帶領學生出門遊玩的「班遊」,有些班級學生因此更凝聚了向心力,有些班級學生卻覺得老師逼ta和討厭的同學一起出去玩而感到排斥。
就像對學生說一些「金句」,有些班級學生覺得老師在鼓勵ta們而心懷感激,有些卻覺得老師一天倒晚只會灌雞湯說教而已很煩人。
一個老師對班級的作為,如果是帶來"負面"情緒價值的話,那可是比"沒做為"更慘的!
所以說,對於班級屬性的認知,是班級經營的重要一環,這樣才能把力氣用在對的地方,對老師而言,以及對學生而言。
一個班級裡,如果會說"那句話"的孩子很少,例如只有一位而已,像敝班一樣,那可想而知,這樣的班級,其氣質與個性,就是那種,較不溫暖、較不有禮、較不願意貼心互動、較不易獲得認同的;所以,如果天氣冷了,你不能拿一件你自認為美麗有禮又貼心的粉紅色衣服推薦ta穿上,ta會覺得很受不了、很不自在、很想反抗……但偏偏ta又需要保暖。
所以,你只能拿一件灰色的衣服給ta,即使你心中覺得粉紅色才是最棒的,但你真的不能太一意孤行自以為是,因為,要穿上及保暖的是ta,ta覺得灰色才會讓ta感到自在,ta不是你,因此你必須選擇適合ta的,這樣至少才不會招來負面情緒價值。

有一種冷,叫「老師覺得你會冷」。(小昕咒語Copilot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