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
每天生活都差不多,工作雖然忙但不至於要命,朋友和家人相處也很熟悉,週末還能安排一點娛樂。表面看起來,一切「安穩」又「安全」。但真的是這樣嗎?
把「舒適」錯認成「安全」。
舒適來自於熟悉與重複:每天走同一條路上班、使用同一組技能工作、跟同樣的人交流,日子被固定模式包裹,讓人覺得有秩序、有掌控感。
當我們的安全感只是依賴「外在的不變」,那麼一旦環境改變,這份安全就會像沙堡一樣瞬間被海浪沖走。
新冠疫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許多原本「穩定」的行業,瞬間陷入崩潰,大家這時才發現,原來「安全」只是假象。
我們真正需要追求的,不是「舒適」,而是「面對變動的能力」。
舒適的假象
舒適到底是什麼?說白了,就是一種「不需要特別努力就能過得下去」的狀態。
它往往來自三個來源:
1. 固定的工作流程
你可能已經在同一家公司、同一部門做了幾年,每天的任務都差不多,熟悉到閉著眼睛都能完成。這種熟悉會讓人誤以為「安全」,因為只要維持現狀就好。
2. 熟悉的技能
我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常常是過去某個時間點學會並打磨的。但問題是,市場需要的技能會隨著科技與產業變化而更新。若一直依賴過去的技能,表面舒適,實際卻是讓自己逐漸無法跟上新時代的變化。
3. 穩定的人際與生活模式
每天與相同的同事互動、和固定的朋友聚會,甚至飲食、娛樂都幾乎不變。這些習慣帶來了熟悉感,但同時也可能讓我們錯過新的人脈、新的機會與新的思維刺激。
舒適沒有不好,我也喜歡過得很舒適,但它最大的風險在於:麻痺我們對變化的敏感度。
很可能只有當環境突然翻轉時,我們才發現自己其實毫無準備。
舉例來說,我自己在疫情期間,做的是日租套房管理,疫情一發生後我們完全沒有租客,瞬間收入就中斷了!我花了好幾年時間,才重新讓自己站起來,回歸到足夠的收入。
安全的真正含義:承受變動的能力
那麼,什麼才能帶來真正的安全?
答案是:具有承受變動的能力。
安全不表示「沒有風險」,而是「即使遇到風險,也能承受並走過去」。
這聽起來很抽象,但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比如:一家公司只有單一客戶,一旦客戶不續約,公司馬上垮掉。這代表公司的營運結構是脆弱的。
在讓我們再拿疫情舉例:疫情期間,有人瞬間失去工作陷入恐慌;有人則是趁勢轉型學會線上工作模式,反而拓展了新市場;甚至有人因為疫情的挑戰,開始學習投資、提升數位技能,開啟了完全不同的職涯。
這些反應背後的差異,不在於誰比較幸運,而在於「承受變動的能力」不同。
安全是一種動態能力
傳統的安全感,總被理解成「環境穩定」,但那其實只是暫時的假象。
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我們是否具備在不確定中站穩的能力:
- 當收入來源消失時,有沒有其他收入足以支撐?(緊急預備金?投資組合能否有收益?)
- 當產業被科技取代時,有沒有更新的技能?(像現在就是AI技能的更新)
- 當社會情勢劇烈變動時,有沒有心理上的韌性?
安全不是靜止,而是動態的適應力。
從變動中獲益的思維
承受變動不只是「撐過去」,更是「從中得到養分」。
許多時候,挑戰、壓力與不確定,正是逼迫我們突破的力量。這裡有幾個核心思維,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理解變動的價值。
1.從年輕世代尋找下一個世界趨勢
要理解變動,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觀察年輕世代。
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消費習慣,往往預示著下一個大趨勢。過去,網購的普及、智慧型手機的崛起、社群媒體的浪潮,無一不是年輕人率先採用,之後才逐漸滲透到全世界。
持續追蹤年輕世代正在追求什麼,不只是「跟潮流」,而是透過他們的選擇來預測未來的方向。
新的音樂型態、新的社群平台、新的工作方式,這些看似小眾的文化實驗,可能正是下一個全球規則的雛形。當我們懂得保持好奇與觀察,就能在世界變動時,不是落後者,而是先行者。
2.具備多樣化思維
把所有籌碼壓在單一選項上,看似高效率,卻是極度脆弱的。
相反,當一個人有多種技能、不同的收入來源、廣泛的人脈網絡,就能在一個部分出現問題時,用另一個部分支撐。這不只是財務概念,也是生活與職涯的普遍原則。
3.留有“備案”
無論是緊急資金還是時間上的空檔,這些「看似浪費」的備案,才是承受意外的保險。就像飛機設計裡的多重備援系統,確保即使某一個零件失效,整體仍能安全飛行。
4.主動進行”錯誤練習“
主動容許自己在小規模上犯錯,可以避免在大場面上徹底崩盤。
就像科學實驗透過反覆嘗試找到答案,人生中的小挑戰、小失敗,其實是幫我們校正方向。如果總是逃避挑戰,沒有小錯誤,最終可能會迎來一次無法承受的大問題。
承受變動,不只是為了生存,而是讓我們能把波動轉化為成長的動能。
培養承受變動的行動策略
1.技能更新
不要只依賴舊有的專業。每年挑戰一項與現有工作不直接相關的新能力,無論是數位技能、語言學習,或是溝通領導,都是讓自己在未來有更多選項的投資。當舊技能失效,新技能就是替代方案。
2.風險規劃
建立緊急預備金,讓自己至少能夠承受3-6個月的生活開支。
避免單一收入來源,嘗試打造第二收入管道,例如:自由接案、投資、或副業。當主力收入受影響時,不至於立刻陷入困境。
3.身心韌性
心理與身體是一體的。
規律運動、保持睡眠品質、冥想或靜心練習,都是強化承壓能力的方式。當外界環境劇烈動盪時,穩定的身心是避免陷入恐慌的基礎。
要做到這些不容易,但絕對值得,我也正在這些面向上持續努力。
4.跨界人脈
在快速變動的世界裡,人脈不只是資源,更是資訊和靈感的來源。多認識完全不同領域的人,可以讓我們看見新的思維模式與機會。
另外,不要把人脈侷限在同齡圈子。我真的很推薦要跟更年輕的世代互動,觀察並理解他們的價值觀與行為習慣。
跨領域、跨年齡的互動,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多元的訊息網絡,讓自己在變動中擁有更多選項,甚至,提早預知未來可能的變動方向。
結語:真正的安全感
舒適很容易讓人沉迷。日子過得規律、環境沒有太多變化,看起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但這種狀態往往只是暫時的幻象,一旦外界出現劇烈的改變,這份「安穩」就會瞬間崩塌。
安全則不同,它不是來自外界條件的穩定,而是來自你能不能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當熟悉的工作模式被打破,你是否還能找到新的方向?當既有的人際或資源不再依靠,你是否還能靠自己創造新的可能?
或許我們都該問自己:
如果某一天,現在的舒適不復存在,我是否還能保持前進?
當世界產生結構性改變時,我能夠用多快的速度跟上與調整自己?
希望今天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J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