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译者序
尊者阿姜曼是泰国当代佛教知名的高僧,因为他在头陀的修行上展现了过人的勇气与决心,以及对其弟子们不容妥协的严格教导,使得他的一生都受到了各界广泛的尊敬与尊重。自他圆寂后的五十年,他荣获了佛教界崇高的地位,其生活与教学成为了佛陀追求无上菩提的同义词,也因此令其他的修行人都相形见绌。虽然阿姜曼(「曼」这个字与「太阳」同音)并没有留下他个人的书面记录,然而这本传记,是在他圆寂后二十年由他的其中一位亲近弟子汇编而成,其内容主要是对广大的佛教社群介绍他的生活、修行成就及其教学。
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向世人所宣扬的解脱之道,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就已有诸多的求「法」者体证了其真谛;而经由本书的广为流传,佛陀的解脱之道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可以被体证,这一点令许多的泰国佛教徒获得了新希望。很多的泰国人都表示他们对于现今与「道」、「果」、「涅盘」的相应成就早已失去了信心;但,因为阅读过《阿姜曼正传》,使他们了解到这些圣洁崇高的成就并不是古代经典或史籍中的残垣败壁 —— 而是对任何愿意付诸实践的人来说,都可以达到的一种活生生、璀璨亮丽的自我解脱的遗教。他们也已明白穿着独特袈裟与过着梵行生活的佛教比丘,也不只是代表佛、法、僧的出家人而已:他们当中有一些人确实已成为佛教真谛的活见证。
崇高的解脱目标必须以相应的方法来实践,也就是:世尊所教导的「中道」。虽然佛陀反对极端自虐的修行方法,但认同并鼓励其弟子去奉行特殊的梵行,也就是所谓的「头陀行」,以「正精进」有效地去调和。真正的「中道」并不是那种阻力最小、可轻易妥协的坦途以及舒服快乐的中庸之道;相反的,当修行者每进一步,心中的垢染就会扯其后退,对于这些修行者来说,那(中道)是一条对治烦恼最有效的修行道路。而通往解脱之道的路上往往都很艰辛,充满着阻碍与不适,因为阻碍成功的内在力道很强大,甚至令人生畏。因此,心灵战士的任务就需要强而有力的战略去推翻懒惰放逸、贪欲渴望、骄慢和我执的内在惯性力量。所以,对于认真想要把这些隐密垢染最微细的呈现从心中给连根拔除的比丘们,佛陀会鼓励他们去修头陀行。这是为了在比丘的日常生活中能提升其简朴、谦卑、自制、机警和内省反思的一种梵行修持,而众所周知佛陀也称赞这些修头陀行的比丘。
因此,佛教比丘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是「非家」游方行脚的典范,放弃世俗的一切,从俗家出离,穿着废弃的布料所制成的袈裟,以托钵乞食维生,并住在森林中。这种游方行脚的森林比丘的典范,其意在藉由头陀的生活方式来体现佛陀传统的修行之道。
就像「头陀支(dhutanga)」一词,「念住业处(kammaṭṭhāna)」是指致力于严谨禅修的佛教比丘特定基础训练的专有名词。是一种针对将「贪」、「瞋」、「痴」三毒给彻底连根拔除、并将「心」与生死轮回之间的连结桥梁给拆除的一种禅修方法。念住业处,其重点在于禅定的开发;而头陀行,则是强调有利于密集禅修的梵行生活方式,在跳出生死轮回的正精进中彼此圆满和谐地相辅相成。它们以及僧团戒律,都是建构比丘修行庞大建物的重要基石。
这种禅修梵行生活的字面意义与其实质精神都可以在阿姜曼的生活及其教学中体现。从他出家的第一天起,到他圆寂的那一天为止,他为其弟子所展现的典范,都是以这些修行的准则为圭臬。在泰国,他被公认为是复兴、提倡并普及头陀梵行的功臣,经由其一生的努力,头陀比丘及其所信奉的修行模式已成为当地佛教界的特点,且现今仍在持续中。
就激励他人以及老师的身分而言,阿姜曼特别有这方面的天赋。许多直接在其座下接受指导的比丘在修行的成就上都很杰出,并各自在其领域中成为知名的禅师。他们将其独特的修行方法传授给其弟子,其传承都延续到了今日。也因此,头陀修行模式与阿姜曼崇高的名声便逐渐遍及全国各地。这份全国性的崇敬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当中逐步攀到了高峰,并在他圆寂后仍持续增长,直到他几乎一致被公认为是国家级的「圣人」。近几十年来,他已获得超越国界的认可并公认为是二十世纪真正的宗教人物之一。
阿姜曼的生活展现了游方行脚僧舍弃一切与独处的佛教典范,他独自走过森林与山脉,寻找能使身心在平静与安静的环境中为了灭苦而修行的僻静之处。他过的完全是户外的生活,是一种不能保护自己免受危害且处于天气变化莫测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头陀比丘却发展出一种对大自然深挚的感恩与欣赏。
他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着森林与山脉,河川与溪流,岩洞,悬崖峭壁以及大大小小的野生动物。他在偏僻的地区循着荒凉小径徒步行脚,从一处走到另一处,这些地方都是人烟稀少、村落彼此相隔甚远的偏远之处。由于他的维生方式是靠着向小聚落的居民托钵乞食,所以头陀比丘不知道他的下一顿饭在哪里,又或者会不会有下一顿饭。
尽管一路上充满困难与不确定性,森林依然是游方行脚比丘的家园:那里是他的学校,他的修行道场,也是他的庇护圣地;只要他保持正念在前,并忠于佛教的法则,那么他的生活就会平安。
在二十世纪交替的泰国,大部分的地区都是比较未经开垦、原始的落后农村。像阿姜曼一样的头陀比丘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下生活与修行,都会发现从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时代起经过了好几个世纪都没什么改变,自己过的都是一样的行脚生活,这有助于了解阿姜曼游方行脚的时空文化背景。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的泰国是一个中央政府很难治理的松散邦联,因为大部分的土地都是茂密的森林,铺设好的道路可以说几乎不存在。
在那一段期间,百分之八十的泰国土地都被浓郁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而且都是那种每年会落叶的阔叶林及亚热带低矮的灌木丛,内地人民的生活主要是以农耕及靠狩猎野生动物来维生。因为广大的森林里充斥着老虎与大象而被视为危险地区,所以居民为了安全与彼此作伴而联合聚集在聚落里。如果是在更偏远的偏僻区,想要从一处聚落到另一处的聚落,往往就必须穿越连续的森林并花上一整天的脚程才能抵达。
森林与自然的节奏造就了那些刻苦耐劳人民的文化与民情。对于在孤立分离的小区中居住的村民而言,广大的荒野是禁地,因为里面有野生动物四处穿梭,还有传说中的恶灵盘据及当地特别凶猛可怕的大孟加拉国虎;这些生物不仅统治了森林,还奴役了当地人民与比丘的恐惧及想象的空间。民众对这些难以穿越的森林的恐惧,使得这些森林变成了孤立、与世隔绝且无人敢单独冒险穿越的地方,而这就是阿姜曼与其头陀弟子居住、行脚并修持头陀行的荒凉旷野环境。
注入在他们生命中的禅修与精神的坚忍,都是他们每天面对困难与潜在危险的唯一防御。但对于为了最终的胜利而把自己看成是与烦恼战斗的心灵战士的比丘,森林与山脉反而是修行的道场。
阿姜曼的生涯传记就是一幅生动的肖像,肖像的主角是现代无与伦比的心灵战士,他让大家对他毫不怀疑并尊敬他是尊贵的佛弟子,并以这种圆满的方式修持佛陀的解脱之道。一个从开始到结束都美丽的故事,他的一生使人联想到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伟大佛弟子的记述。就像他们一样,他的一生都在告诉我们,佛陀所教导的理想心灵成就可以被同样与自己内心根本障碍战斗的真实人类所实现,因此,我们会觉得,佛陀的“古老“教诲,不管是在今日或二千五百年前,都是与精神解脱完全相应一致的。
为此,与其去关注《阿姜曼正传》书中有关阿姜曼生平与职志的事件精确记录,倒不如去为那些致力追求佛教典范的人提供一个能获取启发与鼓舞的来源。作者的用意是在当一名肯定的见证者与提倡者,而不是记录史事的公正观察家。作为一本心灵修持的传记,其目的是让我们对一个典范的修行生涯能有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因此,本书尤应被看成是一种在禅思方面的练习参考书。
在其传记中,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阿姜曼的教学生涯。阿姜曼有独特的神通,他能与不同世界的非人直接沟通。他能持续接触高阶与低阶的天众、大地的精灵、龙神、夜叉、各式各样的鬼、甚至是地狱众生 —— 一切一般凡人的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到,但却能被内在的天眼与天耳清楚感应到的众生。
佛教的宇宙观与现代科学所呈现的天文物理观有很大的出入。在传统的佛教宇宙观,宇宙不仅仅是由人类及动物等粗糙身体所构成的物质世界,还包括各种不同非物质的世界。高级神圣的众生,我们称之为天神(deva),祂们存在于愈来愈精细的时空,还有众多生活在低于人类世界的各类众生。只有人类与动物的世界才能被人类的感官辨识,而其他的众生则存在于超出人类时空概念范围的超自然世界,因此已超乎我们感官所能知悉的物质领域。这就是阿姜曼不同凡响的固有神通,因为他能与各类的众生沟通,使得他成为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老师。他知道整个宇宙的有情都共享重复生存的遗产,也共享趋乐避苦的欲望,而一位伟大的老师会意识到众生想明白解脱之道以实现他们心灵潜力并获得长久幸福的共同需求。当他开启了慧眼,他对人类的心与天神的心不去做根本的区别,而是根据他们个别的情况与理解的程度来量身订做他的教学。虽然讯息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沟通的媒介管道却不同。他以口语表达的方式与人类沟通;而当他与各类的非人众生沟通时,却不是用人类的语言,而是以心灵感应的方式为之。
为了欣赏阿姜曼非凡的神通力,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去接受我们透过感官所认识的世界只不过是经验事实的一小部分而已;因为真的有超出我们有限感官能力范围的欲界天神及梵天超自然世界的存在;因为事实上,有智慧的人的宇宙远超出一般凡人所认识的宇宙。有智慧的人可以知道并了解他人甚至连怀疑都不会起疑的事实领域,他们对于一切众生基本法则的认知使他们对于违反传统世俗限制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阿姜曼精细微妙的感应力可以联系各式各样的外界现象,他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最好的佛教传统去教导他们「法」,这些众生就跟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和接受他教导的比丘一样,都是他个人世界经验的一部分。像这些现象,阿姜曼称之为「心的奥秘」;因为祂们是有意识的,就跟我们一样真实地住在超自然的世界中,即使这些领域都处于人类存在概念的范围之外。
「heart」与「mind」这两个字在泰国的本国语中是可以互用的。「heart」是比较被常用到的词汇,而「mind」则往往是指与心脏无关的情绪情感及精神层面。「heart」是基本的觉知性,其构成了整个有情宇宙的基础,它是一切有意识的众生的根本觉知,也是一切精神心智与情绪情感的基础。「heart」在一切众生的色身内形成了核心,它就是身体内的中心、主体。阿姜曼不断强调其至高的重要性,也一直宣称「heart」是世上最重要的东西。因此,《阿姜曼正传》中的生平及其教学就是一本「heart」为了解脱而努力奋斗的传记;「heart」的清净本质难以言喻,本书也是对其奥秘的一种揭露。
当提到「心」的基本觉知性,也就是一般被称之为「heart」与「mind」,阿姜曼最常使用的就是巴利语「citta」一词。就像佛教辞典中的许多词汇,特别在佛教的理论与实修的学术中,基本上它被当作是一种术语,所以术语就以其原始形式保留,并在本书后面「巴利词汇批注」找到解释,欢迎读者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