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译者再版序
从佛陀时代开始,比丘们都隐居在山林深处,他们为了禅修及证悟佛教的真谛而寻找僻静的栖身之处。这些比丘都是过着简朴、梵行清净及精进的生活。佛陀自己在森林中出生、在森林中证悟;他在森林中传法,在森林中般无余涅盘。佛陀在追求无上菩提时期及证悟之后,便经常住在林中。在巴利语的经典中可以看到,佛陀经常教导他的弟子们去林中寻找僻静的地点,作为净化他们心中垢染最适当的禅修处所。许多伟大的圣弟子们都是过着严谨的头陀梵行与离群索居的生活模式。这些早期「森林比丘」的修行就是佛教的缩影,也成为解脱之道的典范。
泰国从不缺森林比丘,但在阿姜曼之前,这些森林比丘通常都各自散落在孤立的小僧团中,且这些小僧团与传统僧团相较之下,是很小的一部分。这些僧团往往都是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为中心,但当这位老师过世之后都无法长期持续下去。没有任何的文献纪录可以告诉我们过去七百年间在泰国究竟有多少个这样的僧团,我们也没办法知道这一段期间究竟有多少位已证果的圣者来来又去去。用佛陀自己的话来说,「阿罗汉圣者就像在天空飞翔的鸿鸟一般,划过天际之后,却不留下任何的痕迹。」
泰国森林传统的复兴可以从现代回朔到过去的几世纪之前,而现代的僧团所欠缺的佛教原始修行标准也因此复苏,出现了比丘重回森林过着以「戒」、「定」为基础的生活并追寻解脱之道的行动,这些森林比丘们一心一意的决意,形成了今天泰国东北部的森林传统。
阿姜曼是处于一个信息及交通更为发达的时代开端,所以他的修行与教学也都被大量记录在书籍中。许多如法如律的僧团吸引了各国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及朝圣者,这些僧团都已被阿姜曼在泰国东北各地的弟子们所成立。阿姜曼传承的比丘所维护的最高标准及其伟大弟子们的正直与修行技巧,确保了今天大家对该国森林比丘已失去好几世纪的一份尊敬,可以不夸张地说,泰国的森林传统几乎都是由阿姜曼一手所建立。
清净的头陀梵行生活可以使森林比丘简化并净化其心灵,这种净化可以使其清楚地直探其心中的基本苦因(四圣谛的苦谛),在内心中培育通往灭苦之道(四圣谛的道谛),从而证得无上的至福(四圣谛的灭谛))。在林中过着简朴的生活及携带极少的生活资具,在森林比丘之中培育出一种没有负担的心灵之乐,并使其舒缓、甚或最终消除心中的贪、瞋、痴。
阿姜曼一生中大部分的岁月都鲜为人知,在他当比丘的一生中,他总是避开名闻利养。一九二八年,当阿姜曼住在清迈北部城市的一个知名的僧团中,他收到来自曼谷的长老们的信,告知他已被任命为僧团的新住持。就在这项任命宣布不久之后,阿姜曼打包了他的行囊并隐遁到山中。又过了十一年,他才又再度在这个城市里出现。
最终,阿姜曼成为泰国的传奇人物,也成为他那一代中最受尊敬的比丘。今天,在泰国家家户户、商店及办公室的佛龛中,阿姜曼的法相都会被安置在佛像下方的尊贵处。这些照片中最常见的是一位身形矮小、穿着粪扫衣的森林比丘,安详、平静地在林间盘腿静坐,双掌向上重迭摆放在双腿交叉的下摆间,全身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氛围,似乎正透过相机在直视着观众的心。
阿姜曼始终遵循着被大家公认传承下来的传统修行,并成功地运用这些从佛陀时期就代代相承到今天的方法。阿姜曼与其弟子们之间的互动,以及与同时期的人之间有关的故事,都使我们联想到佛经中如来圣弟子们的事迹。阿姜曼是森林比丘的典范,他投身于头陀梵行之道,五十年间从未在同一个僧团连续度过两次雨安居。只有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当他没有办法再走路的时候,他才放弃每日步行到村里接受村民食物供养的托钵。
阿姜曼是佛教禅修各界公认的大师,而且一生中都一心一意追寻证果。他可能是一位极为严格的老师,但却也能激发出他身旁每一个人心中宁静与高度的虔敬。他的神通确实非同凡响,而他智慧的犀利与观照力令人惊叹。对于许多忠实虔诚的佛教徒来说,阿姜曼代表了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据,他证明了解脱的存在,也证明了证果这件事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可以实现。
阿姜戒宝
谨志于公元二0一九年三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