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亲近阿姜曼的学生所述,阿姜曼是近代修持毘婆舍那禅观(vipassanā)最成功、也是最值得受到推崇与景仰的一位大师。他在教授深入的佛法精髓时,极具权威与说服力,所以他的学生对于他在证果方面已达最高的成就这一点,一点都不怀疑。他在泰国的各个地区,都有为数极多且非常忠实的比丘与在家人追随他修行。此外,他在寮国(Laos)也有许多的信徒,当地的比丘和在家人也都非常尊敬他。
他的一生从早期的在家生活,到后来长期献身于佛教,以及最后圆寂的那一天,都是无与伦比。现今,世间任何珍宝都难以衡量如此清净无暇又卓越的一生。阿姜曼出生在一个传统的佛教家庭,生日为一八七〇年(泰历羊年)一月二十日星期四,出生地为今日泰国的乌汶府(Ubon Ratchathani)Khongjiam地区的一处名叫Khambong的村落。他的父亲名叫康端(Khamduang),母亲叫珍(Jun),他们一家人姓Kaenkaew。在八个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大。当他圆寂时,只剩下两个兄弟姐妹还在世。孩提时的阿姜曼身材不高,皮肤白皙,有与生俱来的敏捷、活力、聪颖及机智等优秀的特质。十五岁还是青少年的时候,他加入当地的僧团,成为一名沙弥[i],在僧团里他能异常快速地背诵经典,从此开启了学习佛法的热忱。他很有亲和力,且个性随和,从不会给老师或其他人制造麻烦或带来困扰。
出家生活的两年后,父亲要求他脱下僧袍还俗回家帮忙家务。没办法,碍于现实,他不得不妥协。然而,他对出家生活是如此的热爱,他深信将来有一天一定会再重新穿上僧袍。穿着袈裟时的美好回忆在脑海中一直未曾褪色。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尽早再度加入僧团。这种强烈的使命感,无疑是来自于一种坚定的信念。这份信念深植于他的内心,已经成为他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佛教则称之为已深种在心田的「信根」(saddhā)。
二十二岁那一年,他很想回到僧团,基于这份渴望,辞别了双亲,父母亲也不想阻挠他,甚至他们内心也希望有一天儿子能再次出家,因此同意了他的请求。为此,他们资助他出家时所需要的一切必需品。一八九三年一月十二日这一天[ii],在乌汶府的 Liap寺受比丘戒。
亚利亚卡威尊者(Venerable Ariyakawi)是戒和尚,可鲁悉达长老(Phra Khru Sitha)为羯摩师,可鲁普拉杰乌伯根长老(Phra Khru Prajuk Ubonkhun)为教授师。[iii]法名为布利达陀(Bhūridatta)[iv]。受戒后,便留在阿姜绍所创立的Liap寺内观中心修行。
注释:
[i] 要成为一名具足戒的比丘,年龄最低门坎是二十岁。而低于二十岁的男孩可以成为沙弥。沙弥必须剃度,穿着土褐黄的僧伽梨,并遵守基本的沙弥十戒。
[ii] 根据传统的泰国历法,是公元前二四三六年。
[iii] 戒和尚,指为比丘剃度并主持出家仪式的亲教师。羯磨师,指读羯磨文,引导新比丘忏悔业障的阿阇梨;教授师则是为新比丘讲说戒法、威仪、仪轨等的阿阇梨。
[iv] 布利达陀是佛陀过去累生当菩萨圆满修持十波罗蜜最后十世中某一生的名字。在菩萨成佛前的最后一生逆推回算前第五生之中,菩萨曾转生为一条大龙,也许是龙王,当时他的名字就叫做布利达陀(意思是:大地的礼物)。由于他厌倦地底下龙的生活,有一天他窜出地面,却不幸被捕蛇人给捉住,捕蛇人逮到机会,想在当地国王的面前玩蛇表演,趁此机会出名并大捞一笔。虽然菩萨可以用他的神通瞬间毁了这名捕蛇人,但他珍惜戒律胜于一切,他抑制了自己的愤怒,按照捕蛇人的命令行事,坚持忍辱。因此,他圆满了忍辱波罗蜜。
因为和菩萨有关,使得布利达陀这个名字变得非常吉祥殊胜,这很可能就是阿姜曼的导师选择这个名字的原因。
根据一些巴利注释,bhūri(布利) 也等于paññā(智慧),也因此,布利达陀可能也可以解释成「智慧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