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三节–其他的神秘灵异事件

更新 發佈閱讀 29 分鐘
raw-image


一般来说,人们由于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中心),很难相信别人的优秀。然而,想要成为好人,他们就必须接受那些已经很明显被公认为是对的事,因为若拒绝接受被公认为良善的事,将会被看成是一种蔑视人性尊严的愚蠢。就以阿姜曼为例,我从未见过有任何一个比丘、沙弥、八戒尼,在已经很清楚认识过他并了解了他的教导之后,还会表现出执拗与骄慢,不肯接受他教导的真理。不仅如此,他们似乎都愿意为他牺牲生命。

在真实谛与清净道方面,他就像是在教数学一一地详细指导他人:两者(指修行与数学)都是建立在不变的原则之上,若能正确运用理则,一定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举例来说,一加一肯定等于二,二加二肯定是四……用这种算式不管去计算多复杂的数字,只要基本的算术规则能被正确运算,结果就一定不会出错。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只要方法正确,结果就必然正确。不管有多少人武断地否认这些基本原则的正确性,真理依然不变,这样的人也只是突显他们自己没有意义的愚蠢而已。同样的,真实谛并不是取决于特定的年龄群、性别或国家的突发奇想,它们是不容否认的自然法则。「法」的原则,世尊与其阿罗汉们都已完全亲证,从整体方面来看,对于它们的(「法」的原则)正确性都绝对可以挂保证。

阿姜曼是一位内心已完全见法的人,他可以彻底地讲出他清楚证得的一切内在与外在现象的知识,不会在意他人相信或不信、夸奖或批判。他内在修为的各方面 —— 从戒德与禅定开始,一路进展到解脱涅盘为止 —— 都可以公开大胆地说出来,好让听众自行依资质根器去运用这些知识。他无畏地讲出他曾接触过有关外在的世界,如天神、梵天、各种不同型态的鬼,都尽可能留给听众自行去观察。除了在修行中获得的鼓励,那些分享了他以「心」察知感应到这种现象的人,都能显著地扩展他们相关的知识领域,使他们自己在遇到这些神秘的灵异现象时也都能迅速应对与处理。

虽然他的弟子们不像他那么熟练,但他们也都见证了这些现象。我这边可以举一个例子,阿姜曼在某个夜晚接见了好几群天神,直到深夜他都没有机会休息。他终于累到不行,想要躺下来休息一下。然而当另一组天神在更晚的时候抵达,他对他们解释因为先前接见了一些天神,所以现在很需要休息。他请他们去参访他另一位弟子并听他的开示 —— 而他们也照做了。当阿姜曼如是交代后,这位弟子同意为他们开示一下,之后他们便离去。

隔天一早这位比丘就问阿姜曼这件事:「昨晚有一群天人来找我,他们说,在来找我之前,他们是先去请您开示,但因为您非常的累,需要休息,所以才来找我。这是真的吗?还是他们只是为了想听我说法而误导我?我觉得有点怀疑,所以想向您求证此事。」

阿姜曼回答:「没错,昨天晚上我接见了许多的天神,已累到不行。后来最后一组来找我时,我请他们去找你,的确就像你说的。他们跟那些善于说谎与不值得信任的人类不一样,当天神许下一个承诺,他们就一定说到做到;如果他们跟人有约,他们一定会准时赴约。我接触地居天神与空居天神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我从未听过他们有说过任何虚假或不实的事。他们远比人类更诚实与有美德,他们看重诚信就好像自己的生命一样的重要。他们会严厉地讥嫌不守信用的人;如果有人说话不算话,又没有正当的理由,他们对这个人就会失去尊敬。」

「他们也指责过我几次,虽然我无意失信于他们。有几次在约定的时间之前我进入了甚深禅定,并专注于其中,直到我退到能与他们沟通的层次(近行定)才发现他们在等我。他们指责我让他们等太久,我对他们解释是因为我沉浸在禅定中,一不小心没能在预定的时间出定,而他们也接受了我的理由。」

「后来也发生过我责备天神的情况。我跟他们解释我只是一个人,但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个来自高阶与低阶的天神都指定要来见一个比丘:又有谁能这么准时接见每一群天神?有几次我的健康状况不是太好,然而我还是必须很有耐性地坐着接见访客,你们应该要体谅我面临的难处。有时候我沉醉在禅定的喜乐中,当我比预定的时间稍晚出定时,得到的却是严厉的指责。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以后就把时间都留给自己,不再浪费时间与力气去见访客,你们觉得怎样?当我这样喝斥后,这些天神一定会承认他们的错误并立刻请求我的原谅。」

「那些常来找我并熟悉我做事方式的天神,也因此,如果我有时迟到一点,他们也不会介意。那些以前都没来找过我的天神才会介意我的迟到,因为他们天性都非常看重诚信真实。来自各界的天神,包括地居天,在这一方面都一样。有时候,他们知道我必须从禅定的止息状态退出才能跟他们沟通,真的会害怕因口没遮拦讥嫌我而招致不善的恶果报。我偶尔会告诉他们我看重诚信胜过我自己的性命来响应他们的指责:我没有实时出定接见你们的原因是因为我对『法』有一份责任,而这份责任远比对一个天神许下的承诺更加重要。虽然各界的天神与梵天都不具肉体的形式,比起我这个人类的身体来得精致许多,但我的心与诚信真实却远比所有的天神与梵天加起来都还要更加精致微妙。然而我不是那种像傻瓜一样会一直不断提这件事的人,我现在跟你们提这件事是因为要提醒你们我真的是在护法,这件事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在指责我之前请先仔细想清楚业果。」

「一经我向他们解释我真正的优先级后,这些天神了解到自己的错误并担心起他们的行为所招致的业果,于是他们全体请求我的原谅。我特意对他们保证我对宇宙一切的众生不怀有任何一丝的恶意:我深信不具任何恶意形式的慈爱与悲悯,我的一切作为都是受全然清净的法所支配;另一方面,天神,只具有善意与诚实 —— 这些特质都不是真的那么不可思议。世尊与阿罗汉具有清净的特质,因为他们心中的『法』是绝对清净的。宇宙中没有任何一个众生能想象得到这种清净可以崇高到有多么的不可思议。天神所遵奉的那种诚实正直仍不脱世间法的领域,这种修行与知见一切众生都做得到。然而,一个清净心的真实法,唯有世尊与阿罗汉才具有。尚未达到这种成就的人,是不可能领会与付诸实践的。不论我是否有这种绝对清净的诚实,都不值得拿来夸耀。但请你们记住,与世尊和阿罗汉具备的法相比,天神所奉行的诚实,既非独特,也不是唯一。」

如果阿姜曼是对人类说这些事而不是对天神,人类很可能会感到尴尬 —— 甚至可能恼羞成怒。但天神都非常渴望听他说法,所以会非常专注地听他说,他们能了解到因为无知而冒犯到他的错误,对于今后能谨慎守护自己的行为这一点,他们反而更加欢喜。阿姜曼说,像这种值得称许的行为真的配得上他们高尚的境界。

以上简短的例子,应可作为存在于超越物质感官神秘现象的数据。这些现象都因为无法以感官来察觉,所以才神秘灵异;唯有那些能察觉感应到它们存在的人,才不会觉得神秘。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在《法现观》(dhammābhisamaya)[i],如果世尊是唯一证悟「法」真实谛的人,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法」就是神秘的。可一旦阿罗汉圣弟子也都证悟了相同的「法」,它(「法」)的真实谛对他们来说就不再神秘了。因此它与上面提到的神秘现象是一样的道理:对那些能察觉感应到它们存在的人,就不会觉得神秘。

在佛陀的时代,他与他的阿罗汉圣弟子们才是唯一能完全证悟到「法」的奥秘本质,也因此他们能察觉感应到外界的一切神秘现象。像这种事情并非一般的知识,在当时很多人都没办法感应到这些神秘现象。至多,他们只是听说这一类的事情,然后,经过一番思考后,才开始相信,即使无法直接感应到也会相信他们的存在。当然也有其他思考过这些事的人,不肯相信这些神秘事件。这对他们的修行反而变成了一种障碍,造成了他们与世尊及阿罗汉们之间的一道鸿沟。到今天这种情况依然没变:只有那些与生俱来有通灵能力的人才能发现这些神秘现象;对其他的人来讲也只是道听涂说而已。姑且不论我们是否选择相信这一类的事情,都不可能有任何的科学证据来证明他们的存在。我以前也可能受到影响不相信,但后来我发现没有足够的理由可以怀疑。所以我尝试敞开心胸抛开偏见,根据阿姜曼与他的资深弟子跟我叙述的一切,单纯地写下阿姜曼这本传记。

虽然我对这一类事件的知识不够敏锐,但我必须承认我对阿姜曼有无尽的信心与敬意。如果有一个我可以信任的人来找我,并建议我用生命去换回阿姜曼起死回生继续传法 —— 他并指出因为我的愚蠢,绝不可能去教导任何人 —— 倘若能证实他说的都是真的,我会立刻答应。如果他真能保证用我的命可以换回阿姜曼,我会当下立刻安排我自己的后事,绝不迟疑。事实上,我已经为我的愚蠢困扰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没有人出面要求用我的命去换回阿姜曼,但在写这部传记的时候,他曾亲切地告诉过我细节,我却记不住那么多东西,为此我不断感到失望。因为我的记忆力不好,所以他告诉我的许多东西都已遗失。即使对于我能够记得并写下的东西,我仍感到相当的惭愧。卡在我记忆中的那一点点东西就像是黏着主人的宠物一样,不管怎样,都跑不掉。无论如何,这里写下的东西也只是读者的开胃菜而已,因为言语文字无法适当地传达出这些事件的神秘之处。

现今的泰国,阿姜曼是让大家对内观与外在现象产生兴趣的主要功臣,虽然没有几个人能和他一样有这种察知神秘现象的能力。这就好像阿姜曼是为了眼、智、明、觉而修行;而我们却是为了无明而修行,因此我们看不到他所看到的一切。我这里没有写下太多有关他超能力的事情,是因为他向我们解释的时候,我没有太仔细听。尽管如此,据我所知,跟他一样有这种能力的弟子不但不曾驳斥过他说过的一切;反而,他们还见证了这些神秘事件的存在。这对我们这些在感应的技术上还不够熟练的人来说,就算这些东西用肉眼看不到,应该也是一个很足够的指标。同样的,世尊是第一个达到解脱成就的人,也是第一个能察知到许多神秘现象的人 —— 他的阿罗汉圣弟子们最终也都达到了相同的成就,并见证了这一切。

在我们现今的时代,这种超自然现象对于活在跟阿姜曼同一时代且拥有和他一样能力的少部分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个谜了。这在另一则神秘事件中可以得到左证,虽然令人感到相当的有趣,但对于自认是怀疑主义的人来说却可能产生怀疑。当阿姜曼住在Ban Nong Pheu寺的时候,有一位当地的年长白衣女居士来寺院顶礼他,并告诉他有关她禅修的经验。有一天深夜她在禅坐时,她的「心」入于一境,进入了深层的禅定,在那个境界保持完全静止一段时间后,她注意到有一条非常微细、像丝线一般的触角从她的心中流出,并离开了她的身体。她的好奇心生起,她跟着她的心念波去看它到底要溜去哪里,要干什么,还有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发现这条精细的心念波跑进了跟她住同一个村里外甥女的子宫里,正准备预约一处来生的温床 —— 尽管她自己的身体还很硬朗。这个发现让她很震惊,于是她赶紧将她的心念波从那个位置给拉回来并出定,她感到很不安,因为她知道她的外甥女已经怀孕一个月了。

第二天一早,她赶忙跑到寺院将整件事说给阿姜曼听。他安静地听着,在场也有许多比丘都在听她说。因为从来都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我们对这样的奇谈都感到很困惑,我对于这件事本身以及阿姜曼会如何回答这位老妇人都感到特别有兴趣。我们都屏息凝气地坐在一旁,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阿姜曼,等着听他的回答。他坐着闭上眼睛约两分钟,然后清楚地告诉她该怎么做。

「下一次妳的『心』又像那样凝神入定时,仔细地检查妳的心念波。如果妳发现心念波又向外跑出去时,那个时候妳必须集中精神以直观的智慧切断向外溢流出去的连结。如果妳能成功地以智慧完全切断它,那么这种情形以后就再也不会出现了。但这很紧急,有急迫性,妳要小心地检查,然后集中注意力以智慧完全将它切除。而不要只是敷衍了事,不然的话,我警告妳,当妳死了以后就会往生到妳外甥女的子宫里。记住我跟妳说的话,如果妳无法成功地将妳向外流出的心念波给切断,那么当妳往生后,一定会在妳外甥女的子宫里重生,我很确定这一点。」

听到这个警告后,这位老妇人就回家去了。两天后,她再度来到寺院,看起来很开朗很开心。不需要特别去观照,从她的表情就知道她已经成功了。

她坐下来的那一刻,阿姜曼便开始问她:「怎么样?妳是否已成功阻止自己投生到妳外甥女的子宫?尽管妳现在仍非常的硬朗。」

「是的,就在第一个晚上我切断了那个连结。当我的『心』一凝神入定后,我就集中心力,清楚地看到了先前看到的情况。于是我以直观的智慧专注于切断它,就像您说的,直到它终于被切割开来。昨晚我又再次彻底检查它,再也找不到了 —— 它就这样消失了。今天我等不及,就赶紧跑来跟您报告这件事。」

「嗯……,这是一个可以看出『心』有多么微妙的好例子。只有曾经修习过禅定的人才能察觉到这种事 —— 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办得到。妳差一点就被无明所捕获,因为妳没有注意到无明正准备把妳推入妳外甥女的子宫里。幸好妳在禅定中发现了这件事并及时正确处理。」

就在这位阿姨通往她外甥女子宫的心念波被切断后不久,她的外甥女就流产了,也因此将两人之间的连结给永远地切割了。

不久,寺院里的比丘开始讨论关于这件事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关于一个还没有死的人就投生的事;另一个是有关流产的问题。这位老妇人并没有告诉村里的任何人发生了什么事,所以没有其他的人知道这件事。但因为我们都在场听到她跟阿姜曼说了这件事,这就引发了一些问题,所以比丘们就请阿姜曼为他们解释。

对于「一个还没有死的人就投生」的问题,他回答如是:「她已经准备好就快要投生了,只不过过程尚未完成罢了。在事情发生前,做好准备工作是很常见的。在这一则案例里,她已做好了准备,只是尚未完成而已。所以,说一个还活着的人就已经往生是不正确的说法。但如果她没有这种感应力,她肯定就在她外甥女的子宫里打造一个新的家。」

对于第二个问题:「切断这位老妇人与她外甥女之间的心念波的连结,是否等同于摧毁了一个生命?」

他是这样回答的:「哪里有摧毁?她只是切断了心念波而已,又不是真的砍断了一个众生的头。真正的『心』一直都停留在那个女人那里;她只不过是伸出了触角去抓取了她的外甥女。[1]一旦她觉醒并切断了向外奔流的心念波,破坏了这个连结,事件就到此结束。」

这里还有一个重点,当老妇人在叙述她的心念波是如何偷跑出来到她外甥女子宫里预留的温床时,阿姜曼并没有驳斥她。他并没有否定她经历到的真实性,告诉她错了或重新思考这只是一种臆测。相反的,他是直接针对她的经历来响应。

这个故事很有趣,因为实际上为什么她的心念会流向她的外甥女,这一点有很好的解释。这位老妇人说她很喜欢她的外甥女,跟她保持着很密切的互动,一直都很宠爱她。但她从未怀疑过在她们的关系之间潜伏着某种神秘的连结,等着溜出去使她投生为她外甥女的孩子。如果不是阿姜曼出手相助解决这个问题,她肯定就会在她外甥女的子宫里了。[2]

阿姜曼说,心的复杂性已远超出一般人的理解能力与范畴,对他们来说很难去适当地看管这颗心,避免危及到他们自己的幸福。如果这个老妇人没有禅定的基础,她一定没办法理解心在生与死之间的运作方式。因此,禅定真的是正确处理心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生死紧要关头时,止与观都是理解与照顾心的极其重要辅助工具。当这些能力获得充分开展后,它们就能有效地阻止及中和剧烈的疼痛,不会让疼痛在临终的那一刻吞噬了心。

死亡绝对是紧要的关键时刻,因为闪失意味着错失了再生为人的机会,最起码是下一世的。例如说,某人在临终时一不小心投生为一个畜生,那么他就被迫要浪费时间「卡」在动物的生命期里,并去承受低等生命的苦难。然而,如果,心受过训练与修持,就有足够的正念可以获得适当的支助,那么最低限度可以期待再生为人。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最后再生为人之前,可能还可以投生到天界去享受一段很长时间的各种天界欢乐。当再世为人时,各种过去生生世世所培育的美德心性都不会忘失。就这样,天生的美德力量会随着接下来的每一世不断增长,直到心获得了力量与能力去照顾自己。然后死亡只会变成形体转换的一个过程,由低级进展到高级,从粗糙可见转为更精细微妙的存在 —— 最后从生死轮回到解脱涅盘。这就类似于世尊及其阿罗汉圣弟子们在过去多生多世以前接续提升生命质量的历程,逐步去改变他们的心灵结构,直到无可改变为止。因此,心就是这样经由接续的转世出生在品德方面得到了培育,最终转化为涅盘之宝。这一切都直接源自于心以品德来逐渐培育修持,一步一脚印。为此,不分男女老少,有智慧及聪明的人,永远都不会厌倦有助于心灵功德的善行,在今生和来世一直促进他们的福祉。

我觉得我必须向读者们说声抱歉,因为我在说阿姜曼的故事的时候是这么没有次序。我已经非常尽力用很有条理的方式来呈现他的传记,但因我天生记忆力不好,使得我常常搞混主题,把本应该是在最后面的东西摆在最前面,而应该是在前面的却放到了最后面。虽然阿姜曼的传记已经接近尾声,我还在添加之前没想到但事后才想到的东西。因为这样子,故事还是没有结束的迹象。当你们继续读下去,你们就会发现我在事件的排序上很不可靠。

当阿姜曼住在Ban Nong Pheu寺院里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有一天他从禅定中出定,走出房间,在大家说话之前,立刻吩咐在他禅屋下面的比丘去看一看土壤上面是不是有大蛇爬行过的足迹。他跟他们解释前一晚有一条大蛇来拜访他并听他说法。在牠离开之前,他(阿姜曼)请牠在地上留下隔天早上比丘都可以看得见的爬行痕迹。比丘们说真有看到一道从他禅屋下面的地上爬向森林的大蛇爬行过的痕迹。因为没有进入的痕迹,所以他们搞不清楚牠是怎么进来的,唯一看得见的就是从他的禅屋下方爬向森林的痕迹。他禅屋四周的地面都打扫得很干净,所以如果有其他的痕迹都应该很容易被注意到:但没有其他的痕迹,只有一条。阿姜曼告诉他们不用再找了,因为他们找不到的。他重申那是他请求大蛇直接从他小屋离去前在屋外下面的地上留下的痕迹。

如果是比丘们先看到这条痕迹,然后跑去问阿姜曼,那么这起事件就不会这么发人深省了。有趣的地方在于阿姜曼立刻先抛出主题,而不是被提问;果不其然,接着他们就发现在他禅屋下方的地上有巨蛇爬行过的痕迹。这意味着,他是透过内在的天眼来感应到这条巨蛇,他交代牠要留下让比丘们都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记号,因为他们的内在天眼未开,没办法看到巨蛇的来访。

之后当比丘们有机会时,他们请教阿姜曼究竟巨蛇是以蛇的原形或其他的形象来参访?他回答没有人能确定巨蛇会以何种形貌出现。

「如果牠们就如昨晚一样是为了闻法而来,那么牠们就会以相称于自己的身分地位,以人类的形貌出现。大巨蛇会以君王的样子,在众侍卫及随从的伴随下来找我。牠的举手投足在在都表现出皇家的气质与气派;所以我在跟牠说法的时候都是用皇室的敬语,就如同我以前接待过的皇室大人物一般。牠的随从类似于伴随在国家君王身边的大臣或政府官员的代表团,牠们表现出最有礼貌、最尊重人的行为 —— 远超过我们人类。牠们在听法时,一动也不动,不会表现出坐立不安的样子。当领袖在跟我讨论法义的时候,总是为了全体的利益而发言。如果有任何的蛇有问题,就会先把问题交给领袖,然后由牠来发问,我来回答。一旦我回答牠们所有的问题,牠们就会一起离开。」

还有另一则事件可以让我们对阿姜曼超凡的神通生起信心,纵使事件本身的真正意义已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有一个比丘注意到阿姜曼喜欢抽某家特定厂牌的烟[ii],于是他交代一名净人[3]用其他人供养这位比丘的一些钱去买来供养阿姜曼。这名净人照着做;比丘便将烟供养给阿姜曼。一开始阿姜曼没说什么,可能是因为当时他正在说法,没空去审查这件事。但,隔天一早当那个比丘去见他的时候,他就命他把烟给拿回去,他不会接受这些烟,因为它们是属于不特定的多数人所共有。那个比丘向阿姜曼保证这些烟都是属于他一人所有的,因为那是他前一天交代净人用他自己的钱去买给他的,他特别要买来供养阿姜曼的,所以那不可能是多数人的东西。阿姜曼再次重申要他把东西给拿走,因为那是属于不特定多数人所共有之物,这种供养已经「不清净」了,所以他不会抽这些烟。

因为这个比丘怕被喝斥,所以不敢再坚持下去,不得不把香烟给拿回去。他请人去找那位买香烟给他的净人,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个净人动用了属于不特定多数比丘的供养金,而那些都是其他比丘指示他去买一些必需品或其他物资的钱,他动用了那些剩下的钱去买烟。这个比丘就问他那些比丘的名字,并赶紧找到他们。他对他们解释这些供养金与香烟的钱都混在一起,当每一个人都知道是用来供养阿姜曼之后,都感到更加欢喜。于是这个比丘带着香烟再次去供养阿姜曼,并忏悔他真不该一开始没问清楚净人事情的始末,他承认阿姜曼是对的:净人他证实动用了属于不特定多数比丘的供养金,并将它们混在一起去买各种东西。但由于所有的比丘都已被征询过,并随喜以香烟供养阿姜曼,所以他才再次来供养香烟。阿姜曼收下了香烟,没有说任何一句话,也没有再提过这件事。

事后,这个比丘告诉他的一些同修比丘,他一开始是如何跟阿姜曼唱反调,直到最后才发现阿姜曼是对的。但如果没有人跟他提起买香烟的钱跟其他的供养金混在一起,他又怎么可能知道这件事?一些比丘对于这一点感到很困惑,在一次非正式的聚会中有一个比丘对这件事公开发表了意见,并严词提出辩护。

「如果他跟我们这些人一样,他就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件事。但正因为他跟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才会尊敬他,赞叹他过人的智慧。我们大家聚在这里,接受他的指导,都了解他的能力跟我们的差异犹如白天跟黑夜之别。虽然我知道的不多,但我可以确定他在各方面都比我更有智慧,知道的更多。我认为他是无可指责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卑微地将我的生命托付给他并接受他的训练。我的心还是充满烦恼,但这些烦恼却非常怕他,所以它们不敢在他的面前抛头露面。我相信这就是我出于敬畏而愿意臣服于他的理由,这是一种远比龌龊烦恼还要更强而有力的态度,虽然这些烦恼天生就是会反抗老师。可是它们一旦遇到了阿姜曼,就彻底投降,不敢表现出以前我跟随其他老师的那种相同的放纵。如果我们不能全心全意信服他的判断,那么我们就不该待在这里继续接受他的指导。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坚持待在这里,我们一定得不到任何的利益 —— 只有带来伤害。对于这起香烟事件,我已经没什么好再说的了。」

比丘们在半夜只要生起一连串的不净妄念,隔天一早就足以引起他一顿严苛的响应。犯错的比丘一旦遇到了阿姜曼,就会看到他犀利、穿透人的目光,就像是穿透了罪犯,要把人给五马分尸一样。像这样的情况,就算犯错的比丘有需要,也不宜上前或尝试去帮他,因为阿姜曼严厉拒绝任何比丘做这样的事,这是磨练这名比丘内心顽劣的一种间接方法。但奇怪的是一开始比丘会表现得很乖,但不知怎么的,效果却不持久。他在被严厉斥责的时候会表现得很驯服;但之后,当阿姜曼以正常的语调对他说话时,他又会卸下心防重蹈覆辙。尽管他不意图以恶念来思惟,但他的不净妄念就是不自主地生起,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上,比一帮野猴还要快。后来,同样的比丘再次去见阿姜曼时,他可以立即感受到自己不受欢迎 —— 光看阿姜曼的眼神就足以让他绷紧神经。但就算这样,他还是没有完全受到教训。过后,如果他没有彻底了解到这种思惟带给他的危险,他又会开始再次善待这些恶念,就好像这么做真的很应该。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尽管看起来是学乖了,但不知怎么搞的效果却不彰。只有当他不仅外观有表现出受教的样子,并时时意识到再遇上这些念头的恐惧,那么正面积极的效果才会持久。他的心时时保持在清凉、宁静、祥和的境界,下一次他去见阿姜曼时,他不用再那么担心会被他责备了。

我自己的心也容易会有相同的反应,由于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所以我绝不允许自己离老师太远。跟他同住的时候,我总是戒慎恐惧及绷紧神经,这么一来我的念头才不会偏离修行的道路。一旦我的心迷失了,就可以很快地觉醒,能把它给及时拉回,避免恶果。

我完全确定阿姜曼能读通我的心,至于他是否也能读通其他人的心念,我不是那么在意。我在意的是他是否能用这个神通减缓我固执的心性,给我好好上一堂课。曾有一次,我刚开始跟他一起住的时候,我曾很荒诞地想过:听说阿姜曼有他心通,他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想什么。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他不需要对我想的有兴趣 —— 我只想知道他是否知道我现在正在想什么,这样就够了。如果他真的知道我此刻在想什么,我一定会在他面前五体投地顶礼,我只求这件事。

那天傍晚和他面对面的时候,我真的坐立难安。当他的眼睛眨也不眨地直盯着我看的时候,我心里觉得他就要大喊出来并把矛头直指向我。当他对参与集会的比丘说话时,我真的很怕被挑出来斥责竟敢愚蠢想测试他,所以我很难集中注意力。过没多久,他的声音就像鞭子一般霹啪作响,如雨点一般落在我的四周并爆裂开来,一次又一次从我身旁擦身而过,险些打到了我,直到鞭子最后打中了我的正中心。我的恐惧愈是高涨,就愈加颤抖,直到一切的安宁全都从我的心中消失不见。当我坐在那里的时候,他的声音不停地挥舞着鞭子鞭笞我的心,他的话一次又一次击中了红心要害,到了结尾时,我再也受不了压力。我的心对他投降了,心里想着:我会这样想只是我想知道您是否真有他心通,我对您的德行绝没有贬抑之意。我现在知道了,您在各方面真的是一位大师,所以一直到我死的那天我都愿意将我的生命托付给您。请您慈悲我,用您的教导来帮助我,请不要因为这件事就对我感到厌烦。

一旦我的心完全臣服于他,他声音中激烈的语调便开始趋缓。最后,他以阐明一项基本原则来结束这次的集会。

「对与错都与你们同在,你们为什么不对这件事有兴趣呢?去管别人的是非有意义吗?这种思惟可以让你们变成一个有神通的修行人吗?就算你们发现别人真有神通,但如果你们自己既没有修行也没有神通,那么你们怎么样也都不可能有成就。如果你们想知道别人的修行好不好,那么你们就应先彻底地内省;那么,洞悉他人的神通就自然会出现。根本就没有必要去测试别人,有神通、有修行的人根本就不会去做这种测试,一个真正见法的修行人根本不需要测试别人就能知道别人的修行成就是如何。」

阿姜曼便以这段批注结束了他的说法。那一次,我都快昏倒了,坐在那里汗流浃背。那一晚,我对他心悦诚服,我学到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 —— 绝不敢再去测试他。如果我修行的过程,能像那一晚测试阿姜曼的事一样,严厉地被磨练、惩戒,我可能早就可以灭苦(解脱)了。唉……!可惜,我无法那样地鞭策、砥砺自己,有时真的让我很扼腕。

这是另一个比丘们在非正式的集会中偷偷讨论的问题,而我也在场。由于该事件涉及我个人,我会在这里收录香烟的故事是为了强调真实谛的真实性无处不在的法则,无时无刻 —— 「法」。我们该做的就是认真修行,直到我们见法;那么我们就一定能领悟真实谛,我可以领悟的极限有多大,便取决于我们内心能力的先天限制,这包括内心的真实,或称为真实法(saccadhamma),及一切各式各样的外在知识。还有要记住一点,经由生生世世的轮回,人类会培育出各种不同形式与程度的内在美德,还有为自己设定的不同心灵成就,但「道」、「果」、「涅盘」的基本结果并没有不同,这些结果对每一个已经达到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1]  十二因缘的「执取」。

 

[2] 请以十二因缘思惟这一段重要的内容:老妇人仍有再生的渴求是「无明」,与外甥女经常的互动是「行」,对外甥女的喜爱是「爱」,老妇人的心念波连结到外甥女的子宫是「执取」。

[3] 以劳务供奉僧团的在家居士。

[i] 「法现观」意思是对法完全地洞悉与领悟,指「完全的证悟」。

[ii] 在阿姜曼老年的时候,他一天抽四根烟。他在早餐后抽一根,在午后抽一根,在傍晚五点左右抽一根,最后在晚上八点左右抽一根。他喜欢抽「公鸡牌」香烟,也就是那一次为他买的香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4會員
258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9
在阿姜曼荼毗后得到一些被分送的碎屑遗骨的人,都将这些遗骨安置在适当的圣骨匣里,供奉顶礼这些遗骨以示对他的尊敬。荼毗后大家便分道扬镳,各自打道回府,也就没有再进一步听到这方面的事了。直到四年后,泰国呵叻府Suddhiphon饭店与Siriphon Phanit商店的老板Khun Wan Khoma
Thumbnail
2025/09/29
在阿姜曼荼毗后得到一些被分送的碎屑遗骨的人,都将这些遗骨安置在适当的圣骨匣里,供奉顶礼这些遗骨以示对他的尊敬。荼毗后大家便分道扬镳,各自打道回府,也就没有再进一步听到这方面的事了。直到四年后,泰国呵叻府Suddhiphon饭店与Siriphon Phanit商店的老板Khun Wan Khoma
Thumbnail
2025/09/29
在阿姜曼荼毗后的这一段期间里,他门下传承的许多弟子因为失去了他们生命中最可靠的庇护,所以一直悲痛欲绝。他们四处徘徊游荡,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随风向四方飘荡。他们的情绪低落,就像失去了双亲、孤苦无依的孤儿一般。因此阿姜曼门下的比丘发现在荼毗结束后,自己都变得相当不稳定。在他们终于打起精神后,他们都深
Thumbnail
2025/09/29
在阿姜曼荼毗后的这一段期间里,他门下传承的许多弟子因为失去了他们生命中最可靠的庇护,所以一直悲痛欲绝。他们四处徘徊游荡,犹如断了线的风筝,随风向四方飘荡。他们的情绪低落,就像失去了双亲、孤苦无依的孤儿一般。因此阿姜曼门下的比丘发现在荼毗结束后,自己都变得相当不稳定。在他们终于打起精神后,他们都深
Thumbnail
2025/09/29
上午十点左右,阿姜曼死亡的消息传遍了比邻的小区;各地的高僧大德与各级政府官员都得知了这项消息。大家都赶到了寺院,渴望瞻仰他最后的遗容。他们聚集在那里的时候,与阿姜曼的资深弟子讨论,并达成了以最适当的方式来安排荼毗的共识。他们认为就一个卓越、举国尊敬的阿姜而言,葬礼一定要能彰显他崇高的地位。同一时
Thumbnail
2025/09/29
上午十点左右,阿姜曼死亡的消息传遍了比邻的小区;各地的高僧大德与各级政府官员都得知了这项消息。大家都赶到了寺院,渴望瞻仰他最后的遗容。他们聚集在那里的时候,与阿姜曼的资深弟子讨论,并达成了以最适当的方式来安排荼毗的共识。他们认为就一个卓越、举国尊敬的阿姜而言,葬礼一定要能彰显他崇高的地位。同一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第一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引起的情緒」 第二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無意但自己突然被激起的情緒」 第三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衝突,但自己自行站隊引起的情緒」 第四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言行,但自己感到不妥加以批判」
Thumbnail
最近很有感覺的一段話~ 第一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引起的情緒」 第二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無意但自己突然被激起的情緒」 第三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衝突,但自己自行站隊引起的情緒」 第四次理解可以理解為 「他人的言行,但自己感到不妥加以批判」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人心與太陽一樣,都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存在。這篇文章談論瞭如何在這個充滿善惡的世界中保護自己,並對人性的邪惡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人心與太陽一樣,都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存在。這篇文章談論瞭如何在這個充滿善惡的世界中保護自己,並對人性的邪惡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當人們在互動時,往往不經意透過批評或貶低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尊重事情的真相,不用別人的難堪來補貼自己的優越感,以及停止使用雙重標準。作者認為,每天的行為與習慣對整個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以善良和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我們自身也會成為一個溫暖有愛的人。
Thumbnail
當人們在互動時,往往不經意透過批評或貶低他人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包括尊重事情的真相,不用別人的難堪來補貼自己的優越感,以及停止使用雙重標準。作者認為,每天的行為與習慣對整個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我們以善良和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我們自身也會成為一個溫暖有愛的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善事與惡行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們在做善事時可能走向錯誤的方向,並提出了對於宗教法會的反思。作者引用了佛教概念,探討了善惡的交錯與對社會的影響。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經常覺得自己「不夠格」?怕被他人「揭穿自己」的真面目!被人揭穿真面目會怎麼樣嗎? 如果有一天被他人揭開自己的真面目,那又如何?你真正擔心害怕的是什麼,是懷疑對方是否就不喜歡自己了?問問自己,為什麼在追求生命中的過客要喜歡我們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