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的中華統一促進黨(簡稱「統促黨」)屢屢登上美國主流媒體版面。雖然在台灣政壇的選票影響有限,卻因與黑幫組織的淵源、與北京統戰工作的聯繫,以及在社會中製造的擾動,引發美方媒體與智庫的高度關注。透過這些報導,可以清楚看見美國如何將統促黨視為「民主安全的內部挑戰」。
一、黑幫政治與北京統戰的交織
《華盛頓郵報》2025 年的深度調查,特別點名統促黨領袖張安樂(外號「白狼」)的幫派背景,以及該黨在台灣社會運作的模式。報導指出,統促黨不僅與竹聯幫有所牽連,成員亦曾涉入接受中資資助、操弄選舉宣傳,甚至傳出招募軍方人員為中共從事間諜工作的指控。雖然相關案件仍在司法程序中,但美媒的焦點已使統促黨成為中國「統戰代理」的典型案例。二、邊緣政黨,卻能製造擾動
路透社等媒體則反覆強調,統促黨在台灣屬於邊緣小黨,其政策主張並未獲得廣泛支持。然而,即便無法在選舉中形成實質力量,統促黨卻擅於以街頭動員、媒體操作與意識形態宣傳製造社會噪音。對美媒而言,這種「擾動性」本身正是統戰滲透的功能所在:雖不一定能直接改變選舉結果,卻能削弱社會對民主制度的信心。
三、民主安全的「灰色地帶」風險
美國媒體與智庫普遍將統促黨放入「灰色地帶戰爭」與「認知作戰」的大圖景之中。Global Taiwan Institute 與《Taiwan Insight》均指出,統促黨展現了中國統戰與有組織犯罪結合的樣貌。這種跨界運作,使其不僅是親中政黨,更可能成為滲透、收買、挑動社會撕裂的工具。對美國而言,這攸關的不只是台灣內部法治與社會穩定,更與區域安全和美中角力密切相關。
四、美媒關注的事件年表
2014 年:路透社報導張安樂返台後,強調其黑幫前科與親中主張,視其為統戰布局的一環。
2018 年:《Taiwan Insight》指出,中國統戰與黑幫網絡交織,統促黨成為挑動社會撕裂的工具。
2019 年:路透社揭露統促黨相關人士炫耀「正確意識形態能打通中國官方管道」,並因涉嫌接受中資而遭調查(當事人否認)。
2024 年:Global Taiwan Institute 評論統促黨結合幫派與統戰,對台灣民主安全構成長期威脅。
2025 年:《華盛頓郵報》深度調查,點名統促黨涉收中資、間諜招募與社會動員,並報導台灣政府考慮解散該黨。
五、邊緣力量的警醒
總體而言,美國媒體對統促黨的敘事,帶有鮮明的警惕與批判。它被視為黑幫政治與統戰操作的混合體,雖在台灣屬邊緣勢力,卻因與北京的聯繫而成為國際觀察的重要案例。此一現象提醒台灣社會:民主的挑戰往往不僅來自外部壓力,更可能透過邊緣組織滲入內部。如何在保障自由與維護安全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台灣未來長期面對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