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簡稱IORG)最新報告《台灣失敗論和民主的信心危機》指出:「台灣失敗論」是一套中國長期結合時事、宣稱台灣弱小無能必定失敗的假資訊操弄論述,目的在削弱台灣國民信心,使台灣人認為必須依靠中國。
這份 IORG 的研究提醒得很尖銳——「台灣失敗論」並不是單一的口號,而是一套持續、系統化的敘事工程,結合外交、國防、經濟、民主各層面來營造「台灣不行」的印象。要應對這類認知戰,個人認為台灣朝野可以從幾個方向努力。 一、政策層面的回應 1. 強化戰略韌性:政府需要在外交、國防、經濟、民主等層面持續展現具體成果。例如推動與友邦合作、提升國防自主能量、保持經濟創新優勢、鞏固法治與民主機制。這些成果要用可被驗證的數據與實績呈現,以抵銷「台灣不行」的論調。 2. 資訊安全與媒體素養:設立跨部會協調機制,快速偵測、揭露並澄清假訊息。同時推動中小學與社會教育的「媒體識讀」課程,讓公民懂得辨別資訊來源,減少被情緒化敘事操弄。 3. 多元管道的對外發聲:外交與國際傳播要積極主動,將台灣的成就與經驗翻譯成國際社會能理解的語言與案例,避免讓中國的單一話語壟斷國際敘事。 二、社會心理的調適 1. 建立集體自信:報告點出「缺乏自信」與「認同矛盾」是被滲透的弱點。朝野都應更重視國內社會的心理建設,透過教育、文化與公共討論,讓台灣人知道「我們已經在許多領域走得很前面」。 2. 避免內耗與惡鬥:政治對立如果演變成全面否定,就容易被外部勢力利用。雖然競爭不可避免,但在面對外部威脅時,朝野至少要維持「守護民主自由」的底線共識。 3. 強化危機教育:民眾必須熟悉戰爭、經濟、外交等面向的挑戰與應對之道。不是製造恐慌,而是培養冷靜、務實的危機應對態度。 三、個人與媒體的責任 1. 媒體把關:台灣媒體應該提高查證標準,避免成為中國敘事的轉播站。新聞自由與責任應並行,媒體識讀平台與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要持續壯大。 2. 公民自我防護:每位使用者要意識到「點讚、分享」就是在傳播立場。避免無意間幫助認知戰敘事擴散。 3. 社群平台監管:政府應與 TikTok、Facebook、YouTube 等平台要求更透明的內容審核機制,同時也要研究去中心化的資訊生態,降低被單一平台左右的風險。 四、長遠的文化戰略 1. 鞏固民主價值的自我敘事:台灣要主動講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被動回應中國的話語。民主制度的韌性、社會的多元共融、科技與文化的創新,都是能激勵民心的題材。 2. 建構「台灣成功論」:與其陷在「中國說台灣失敗」的被動防守,不如朝野與民間共同推廣「台灣能夠並且正在成功」的案例,持續翻轉敘事框架。
五、朝野應對中國認知戰的〔十點行動綱領〕中國長期推動「台灣失敗論」,藉由外交、國防、經濟、民主等面向,不斷營造台灣政府無能、台灣必將失敗的印象。這是赤裸裸的認知作戰,目的在削弱我們的信心,使我們以為只能依靠中國。面對這樣的認知挑戰,台灣朝野必須採取行動。 第一,我們要展現戰略韌性,在各領域拿出真實的成績,以實績駁斥謊言。 第二,要建立跨部會的資訊安全機制,快速揭露與澄清假訊息。 第三,推動全民媒體識讀教育,讓公民能分辨真假資訊。 第四,積極向國際社會發聲,讓世界聽見台灣的故事。 第五,建立集體自信心,知道台灣不是弱者,而是區域中堅。 第六,朝野即使競爭,仍需守住民主自由的底線,不給外部勢力可乘之機。 第七,強化危機教育,讓人民冷靜、務實地面對挑戰。 第八,提升媒體查證標準,避免淪為外來敘事的傳聲筒。 第九,每一位公民要自覺,「點讚、分享」就是立場的傳播,切莫幫敵人放大謊言。 最後,第十,我們要共同建構「台灣成功論」,以自身的成就翻轉中國的失敗敘事。 總而言之,台灣需要的不只是防守,而是需要自信的敘事主動出擊。唯有全民一心,政府、社會、媒體、公民各盡其責,我們才能在認知戰中站立得穩,並向世界展現一個成熟、堅韌、成功的民主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