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見聞|美媒和智庫眼中的台灣民眾黨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台灣民眾黨(Taiwan People’s Party, TPP)自創黨以來,以「第三條道路」定位、自稱打破綠藍對立格局,近年在選舉中也曾一度展現潛力。美國媒體與智庫如何看待這個在台灣政壇相對年輕卻時有斬獲的政黨?在地緣政治壓力與島內意識形態分野日益加劇的背景下,TPP 在美媒觀點中既有希望,也面臨若干挑戰與局限。 TPP 在美媒語境中的定位與潛力 與傳統的民進黨與國民黨相比,TPP 往往在美國媒體裡被視為「新興勢力」或「局面破局者」。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Brookings)在分析台灣選民對於美國政黨的傾向時指出:TPP 支持者在美國兩黨偏好上相對分散,其支持者對於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偏好並不像藍綠那樣明顯。這意味著,TPP 的支持群體在意外政治方向上可能更易游移。 在外交安全、國際事務或區域穩定議題上,美國智庫、政策平台偶爾邀請 TPP 的主要成員,如前台北市長、TPP 主席柯文哲(Ko Wen-je)出席對談、講座或座談會。舉例來說,CSIS 曾舉辦與柯文哲的 Fireside Chat,探討台灣未來選舉與兩岸關係等議題。 在選舉報導中,媒體會強調「非典型候選人」的角色:例如 AP 在 2024 年總統大選時報導,柯文哲作為較不受傳統政黨限制的候選人,在年輕族群與首投族中獲得關注,議題重心多聚焦在就業、房價、生存壓力等具體議題,而非兩岸軍事或主權的尖銳對抗。 這些觀察透露,在美媒眼中,TPP 是一個具有「潛力但尚未完全成熟」的政治選項,其主張兼具務實與模糊的特質,使其在藍綠交互擠壓下保有一定彈性空間。 TPP 面臨的關鍵挑戰:識別、定位與制度壓力 儘管具有某些優勢,TPP 在美媒觀察下仍有多項瓶頸與風險值得注意。 ▪︎支持率與認同下滑 即便在亮眼選舉時期獲得動能,TPP 的「好感度」與民調支持也有「熱度消退」之慣性。CFR(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指出,TPP 曾被視為前景可期的第三勢力,但其支持度並未穩定上升,反而在特定時點出現滑落現象。 這意味著它的路線還未獲得長期群眾認同。 ▪︎意識形態定位模糊 TPP 的優勢之一是刻意淡化極端對抗、主張務實路線;但在政治生態高度極化的台灣,這樣的「模糊」也可能成為弱點。對選民而言,政治標籤少、路線不明確,可能導致支持者在面對重大議題時搖擺或失焦。 ▪︎ 制度與權力限制 從制度設計來看,台灣的政黨生存與競爭空間易受兩大黨體制、選舉規則、資源動員等因素壓迫。再加上民進黨與國民黨在資源、組織網絡、地方基層影響力上的深厚累積,TPP 必須在有限資源下長期爭奪空間,並且要在妥協與堅持之間抓到平衡。 此外,國會與地方政權的分割、跨黨議題的牽制,也讓 TPP 若要動真格推政策,往往不得不與藍綠妥協。這對一個想彰顯「不綁架對抗」形象的政黨,是既現實又尷尬的挑戰。 TPP 在美中角力與兩岸關係脈絡下的角色 在美國關注台灣、中國、印太區域安全的政策與媒體視野中,TPP 的角色被賦予幾重意義與風險。 ▪︎穩定性中間選項 若藍綠對抗激烈加劇,TPP 被期待可能是一股「穩定中間勢力」。對外界尤其是美國觀察者而言,如果台灣內部有一條不那麼激進、能兼顧務實與安全的路線,那是觀察台灣內部力場變動的一個指標。 ▪︎認知與輿論交錯場域 在媒體與國際觀察層面,TPP 的聲音有機會成為「另一個說法」:既非親中也非激進獨派。在美國媒體報導中,TPP 的選舉主張、政策走向,有可能成為「不那麼極端」的對比樣本,尤其在探討台灣內政與兩岸政策時作為中間參照。 然而,這也帶來風險:在區域壓力強化之下,若 TPP 在重大國安、外交議題上表態偏軟或搖擺,將易遭批評為不夠堅定,甚至被其他政黨或評論家質疑其政策立場的真誠性。 ▪︎國際能見度與合作機會限制 雖然美國智庫、平台邀請過柯文哲與 TPP 參與對話,但其在美媒報導中的曝光率遠不及藍綠兩黨領袖。這意味著,TPP 要在國際舞台打造品牌,需要更積極對外溝通與政策清晰度。否則,其在國際政策圈的角色可能被邊緣化。 我的個人觀點:TPP 若要穩固其存在感,兩條路線缺一不可 基於美媒視角與我自己的政策判斷,我認為 TPP 能否在未來持續存在並發展,有兩條路線是幾乎不可或缺: ▪︎核心理念與辨識度必須強化

TPP 必須在某些關鍵議題上有明確立場,而非過於中性模糊。這樣才能讓支持者在關鍵時刻明白「為什麼選你」。同時,應該在數位溝通、公共政策主張、地方深耕等面向建立差異化品牌。

▪︎在制度內磨合、聯盟策略必須靈活

TPP 無法在短期內取代藍綠勢力,但可以在政策議題和立法院操作中成為影響者。這需要黨內具備較強的議題整合能力、談判能力,以及能在不放棄核心理念下進行策略聯盟。尤其在國會、地方、中央間分權模糊的臺灣政治體制中,這種靈活性是生存關鍵。 當然,TPP 也須警惕:若過度追求「中間」導致路線失焦、支持者流失,就可能陷入「模糊不明黨」的虛無風險。美國媒體願意持續觀察它,是因為它還具有質變的可能性;但若不能在波動中抓住核心,將難以從「被觀察的對象」變成「有被重視的主體」。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8K會員
1.3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2025/09/26
川普總統(Donald Trump)於2025年9月23日在紐約舉行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UNGA 80)上發表演講。這是其第二任期內的首次聯合國演講,演講持續約一小時,涵蓋美國國內成就、國際關係及對聯合國的批評。
Thumbnail
2025/09/26
川普總統(Donald Trump)於2025年9月23日在紐約舉行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UNGA 80)上發表演講。這是其第二任期內的首次聯合國演講,演講持續約一小時,涵蓋美國國內成就、國際關係及對聯合國的批評。
Thumbnail
2025/09/24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簡稱IORG)最新報告《台灣失敗論和民主的信心危機》指出:「台灣失敗論」是一套中國長期結合時事、宣稱台灣弱小無能必定失敗的假資訊操弄論述,目的在削弱台灣國民信心,使台灣人認為必須依靠中國。
Thumbnail
2025/09/24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簡稱IORG)最新報告《台灣失敗論和民主的信心危機》指出:「台灣失敗論」是一套中國長期結合時事、宣稱台灣弱小無能必定失敗的假資訊操弄論述,目的在削弱台灣國民信心,使台灣人認為必須依靠中國。
Thumbnail
2025/09/23
在這座山嶺之國,古老的河流穿過峭壁與溫潤的山谷,尼泊爾再次提醒世界:被壓迫的人民不會永遠沉默。2025年9月,尼泊爾的年輕世代——Gen Z,以驚人的勇氣與決心,掀起了一場反腐、要求公正與透明、捍衛言論自由的運動。這不只是一場政治風暴,更是一道曙光,昭示著自由世界與權威主義、極權制度之間的根本分野。
Thumbnail
2025/09/23
在這座山嶺之國,古老的河流穿過峭壁與溫潤的山谷,尼泊爾再次提醒世界:被壓迫的人民不會永遠沉默。2025年9月,尼泊爾的年輕世代——Gen Z,以驚人的勇氣與決心,掀起了一場反腐、要求公正與透明、捍衛言論自由的運動。這不只是一場政治風暴,更是一道曙光,昭示著自由世界與權威主義、極權制度之間的根本分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共和黨2024年政策綱領中未提及台灣,這與該黨以往對這個自治島嶼的立場形成了顯著對比。這一省略引起了觀察家的注意,認為這可能顯示出在前總統唐納·川普領導下,該黨優先事項的轉變。
Thumbnail
共和黨2024年政策綱領中未提及台灣,這與該黨以往對這個自治島嶼的立場形成了顯著對比。這一省略引起了觀察家的注意,認為這可能顯示出在前總統唐納·川普領導下,該黨優先事項的轉變。
Thumbnail
國民黨與民眾黨推動國會改革的行動引發討稐。美國《外交家》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強調,台灣新任總統才剛上任,立法應避免忽略民主程序而急於改革;該文章還提出改革內容可能對中國有利,暗示「北京或成台灣匆忙通過新法案的得利者」。但該文章的撰文團體,去年共20位重要政策官員及學者組成的訪團拜會民進黨,雙方就對
Thumbnail
國民黨與民眾黨推動國會改革的行動引發討稐。美國《外交家》雜誌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強調,台灣新任總統才剛上任,立法應避免忽略民主程序而急於改革;該文章還提出改革內容可能對中國有利,暗示「北京或成台灣匆忙通過新法案的得利者」。但該文章的撰文團體,去年共20位重要政策官員及學者組成的訪團拜會民進黨,雙方就對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關於這次矛盾的關鍵點。某些議會規章制度是否是主要爭議點之一?改革中的散會動議引起爭議。如何對政治人物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臺灣人對立法院中打贏卻輸了?臺灣之全體臺灣人。兩岸人民的分歧情感。臺灣社會的榜樣。
Thumbnail
臺灣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關於這次矛盾的關鍵點。某些議會規章制度是否是主要爭議點之一?改革中的散會動議引起爭議。如何對政治人物提出職業道德要求?臺灣人對立法院中打贏卻輸了?臺灣之全體臺灣人。兩岸人民的分歧情感。臺灣社會的榜樣。
Thumbnail
2008-9年,我常去東南亞,那時,泰國「紅衫軍」、「黃衫軍」,與「台灣百萬人民倒扁」都鬧了兩三年,我總被問相關議題。 09年潑水節後,我在泰國英文報紙寫文章,講 "how Taiwanese politics polarized."
Thumbnail
2008-9年,我常去東南亞,那時,泰國「紅衫軍」、「黃衫軍」,與「台灣百萬人民倒扁」都鬧了兩三年,我總被問相關議題。 09年潑水節後,我在泰國英文報紙寫文章,講 "how Taiwanese politics polarized."
Thumbnail
世界各國從去年年底至選前幾周,不約而同地開始集中報導1/13的臺灣大選,也都逐一採訪主要總統候選人,甚至也有外國製作了特別電視節目,予以講評。儘管選舉已過去兩週,但不僅僅是美國的智囊團,世界其他民主國家都仍在持續發表有關臺灣選舉的影響報告。
Thumbnail
世界各國從去年年底至選前幾周,不約而同地開始集中報導1/13的臺灣大選,也都逐一採訪主要總統候選人,甚至也有外國製作了特別電視節目,予以講評。儘管選舉已過去兩週,但不僅僅是美國的智囊團,世界其他民主國家都仍在持續發表有關臺灣選舉的影響報告。
Thumbnail
選後來看這本書,格外有既視感。所謂的第三勢力居然是TMD,時代力量跟小歐緊追在後,選至上的設計讓政治變得更利益分贓,但究竟是怎麼回事,以及詳細的運作可能的情況如何,這本書都給出了初步的洞見。 空戰的興起和社群的經營是現下不得不的走向,政治人物紛紛經營起社群,政府機關也猛追各種聲量。實際上達成什麼,
Thumbnail
選後來看這本書,格外有既視感。所謂的第三勢力居然是TMD,時代力量跟小歐緊追在後,選至上的設計讓政治變得更利益分贓,但究竟是怎麼回事,以及詳細的運作可能的情況如何,這本書都給出了初步的洞見。 空戰的興起和社群的經營是現下不得不的走向,政治人物紛紛經營起社群,政府機關也猛追各種聲量。實際上達成什麼,
Thumbnail
2024年的臺灣總統大選展示了臺灣在政治、科技和地緣政治領域的傑出表現。本文講述了明進黨的連任勝利,臺灣成為國際科技強國的崛起,以及在地緣政治風暴中如何領航。文章還介紹了選戰觀察者、科技業菁英、地緣政治專家和普通選民等角色。選戰過程及結果的影響將引起全球政治格局的關注。
Thumbnail
2024年的臺灣總統大選展示了臺灣在政治、科技和地緣政治領域的傑出表現。本文講述了明進黨的連任勝利,臺灣成為國際科技強國的崛起,以及在地緣政治風暴中如何領航。文章還介紹了選戰觀察者、科技業菁英、地緣政治專家和普通選民等角色。選戰過程及結果的影響將引起全球政治格局的關注。
Thumbnail
臺灣選舉延續了民主之路。未來路況或更顛簸,選舉結果呈現臺灣政治多樣性,地方勢力對政治構成影響。傳統藍綠立場受到挑戰,新興勢力開始受到民眾注目,民進黨未來如何行銷政績展現形同重要課題。
Thumbnail
臺灣選舉延續了民主之路。未來路況或更顛簸,選舉結果呈現臺灣政治多樣性,地方勢力對政治構成影響。傳統藍綠立場受到挑戰,新興勢力開始受到民眾注目,民進黨未來如何行銷政績展現形同重要課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