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Donald Trump)於2025年9月23日在紐約舉行的第80屆聯合國大會(UNGA 80)上發表演講。這是其第二任期內的首次聯合國演講,演講持續約一小時,涵蓋美國國內成就、國際關係及對聯合國的批評。 川普在本屆聯合國大會上,以「美國主權與實力」為核心,重申其「美國優先」政策。他將美國的經濟復甦、邊境管控、軍事擴張與外交成果,描繪為全球領導力的基礎。對台灣而言,這種強調「美國自立」與「領導而非依附國際機構」的姿態,既意味著可依靠的力量,也暗示了風險:美國會優先考量自身利益,盟邦之間的支持仍需具體互惠來維持。 移民、邊境與台灣的啟示 川普在移民問題上誇口「零非法入境」,此舉顯示他善於將「主權與邊界」結合成政治動員的核心論點。對台灣而言,這提醒我們在處理新住民、移工與難民議題時,也需兼顧人權與國安,避免被極端化的言辭左右。更重要的是,當美國將「邊境安全」視為戰略資產,台灣的「海疆防衛」與「資訊邊界」同樣需要清晰戰略,方能與美國的安全話語對接。 貿易協定與經濟戰略 川普強調與多國簽署「歷史性貿易協議」,藉以突顯美國製造業復興。台灣應從中理解:美國關切的不僅是安全,更是供應鏈掌握權。若台灣欲維持半導體優勢,便需在技術合作、產業安全與市場開放間拿捏平衡,強化「不可替代性」;並積極爭取與美國、日韓、東南亞等國的多邊貿易框架連結,避免在「美國優先」的再分配中被邊緣化。 國際關係與戰爭終結的言說 川普宣稱自己在數月間結束多場戰爭,並擴大亞伯拉罕協議。雖然這些說法多有誇張,但釋放一個訊號:美國希望以「直接談判」取代「多邊調停」。台灣在國際困境中,若能藉助美方支持,爭取更多「雙邊協議」或「實質安全合作」,比單純仰賴聯合國更為可行。然而,這也意味台灣需具備靈活外交,避免被美中角力直接犧牲。 對聯合國與全球主義的批判 川普批評聯合國低效,藉大樓翻新為例,諷刺其「華而不實」。台灣長期被排除於聯合國體系之外,對此批評或許感同身受。但我們必須警覺:若國際秩序日趨「去多邊化」,台灣尋求國際能見度的渠道將更受限。因此,台灣除了與美國加強合作,更應主動深耕「次區域多邊平台」──如印太戰略、CPTPP、區域人道救援協調機制等,以彌補在聯合國的缺席。 北約與盟友關係的隱喻 川普宣稱已推升北約國防開支至GDP 5%,並重建與中東夥伴關係。此舉對台灣的啟發在於:美國評估盟友價值的核心,往往在於「實際防務貢獻」與「資金承擔」。台灣若要鞏固美國承諾,除了持續提升自我防衛能力,也需在印太區域安全網絡中展現「負責任的力量」。 對伊朗、加薩與和平論述的觀察 川普對伊朗釋出「援助換和平」的訊號,顯示其政策工具偏重交易模式。台灣亦應意識到,美國可能在未來台海局勢中採取「利益換取」的計算方式。因此,台灣的外交策略需努力將「民主價值」與「戰略資產」綁定,使台灣在美國的決策方程式中,始終是一項「不可犧牲的籌碼」。 對台灣的啟發 1. 安全自主:川普推崇北約盟國加大軍費,顯示「防務貢獻」是美國衡量盟友的核心。台灣若要確保支持,必須展現更強的自我防衛能力與區域安全角色。
2. 經濟籌碼:川普誇耀多項貿易協議,折射其以經濟利益為外交核心。台灣在供應鏈上具「不可替代性」,需強化此優勢,使之成為不可忽視的籌碼。
3. 多邊缺席下的布局:川普貶斥聯合國,台灣更應警覺多邊平台的萎縮。既然無緣正式席位,我們就需在印太戰略、CPTPP及人道合作機制中積極深耕,補足國際能見度。4. 交易式外交:川普對伊朗提出「援助換和平」,顯示美國偏好以利益計算。台灣須設法將「民主價值」與「戰略資產」綁定,避免在大國交易中被邊緣化。 台灣的抉擇 川普的演講,支持者視為「美國力量的宣言」,批評者則認為是「孤立與自負」。對台灣來說,最重要的並非評斷演講真偽,而是清醒認知:在「美國優先」的時代,台灣必須以 戰略自主、籌碼交換與多元布局 為核心,確保自身利益。
在變動不安的國際格局裡,唯有持續展現堅韌與靈活,台灣才能使自己成為「不可取代的夥伴」,而非「隨時可交易的棋子」。

2025年9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講。(Angela Weiss/A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