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有個情景,有時我們似乎總把壞情緒帶回家,把好情緒放在外人前,這樣的結果會傷害我們最親近的人而感到內疚,或者我們變成他人情緒垃圾桶,被動吞嚥,消耗為數不多的精力。
這兩種情境下訴說著,過量的情緒給到別人便是不對的,消化不了的情緒此時變成人人喊打的老鼠,被別人厭惡,被自己厭惡。
厭惡的結果,是壓抑,是麻木,是對世界不在有過多的感受,這樣是否是對的呢?
前陣子聽了J先生的分享,突然有點不一樣的看法。
他說:把所有情緒帶回家吧,因為這是家,是靠岸的地方,家人可以為你受著。你可以憤怒,可以悲傷,但別忘了說聲道歉,說聲謝謝。
每個家都有說不出的故事,每個人都有控制不住的情緒,而家的意義,這裡永遠接納你,不用完美也沒關西,或許我們會互相傷害,但也會和解,道歉不分年齡大小,最後擁抱互相諒解便是親情裡重要的意義。
他的分享讓我重新審視家的意義,情緒波動是件很正常,家是能承載情緒的空間,而非充滿衝突的戰場或著壓抑的寂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