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企劃人,我們每天都與創意為伍。自從 Generative AI(生成式 AI)工具問世後,我的工作效率飆升,從文案、圖片到企劃大綱。但「AI生成內容著作權」屬誰:我用 AI 產出的內容,版權到底歸誰? 萬一它「抄襲」了某個素材,我會不會讓公司吃上官司?
這個灰色地帶,應該是所有企業主和創作者共同的「倫理與法律戰場」。要安全且有效地利用 AI,我們都要好好了解,才能保障自己權益!!

「誰」擁有AI生成內容著作權?釐清三大關鍵爭議點
在台灣及全球多數國家的現行著作權法框架下,著作權的保護對象通常需要具備「人類精神活動的創作」。這是理解 AI 版權歸屬的核心。
爭議一:AI 的「作品」是否受著作權法保護?
現階段,答案通常是「否」。以台灣著作權法為例,著作人必須是「創作著作之人」。
釐清不同創作主體的著作權歸屬:
- 人類創作者: 作品具有原創性,由創作者擁有著作權,受法律完整保護。
- 純AI獨立創作: AI 不具備法人或自然人資格,因此無法擁有著作權,作品通常不受著作權法保護。
- 人機協作 (主導): 當 AI 僅作為工具,人類投入指令、實質修改並對最終成品有「創意貢獻」時,人類主導者可擁有該作品的著作權。這是目前法律保障的關鍵點。
爭議二:訓練數據的「AI 抄襲」風險有多高?
這是我在企劃部門裡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當 AI 學習數十億的網路資料時,它是否可能輸出與原作高度相似的內容?
雖然 AI 本身沒有「抄襲」意圖,但在法律上,AI 生成的內容如果與已受保護的著作「實質相似」,且你有機會「接觸」到該著作(透過 AI 訓練),仍可能構成侵權。
實務建議: 企業應避免使用來路不明或訓練資料不透明的 AI 模型,並對輸出的成果進行「二次檢核與修改」,確保有足夠的「人類原創性轉化」。
企業實戰指南:降低AI內容創作的法律風險與倫理原則
作為企劃策略的擬定者,我們必須從流程面控制風險,避免僅因追求效率而觸法。以下是我們團隊在導入 Generative AI 策略時,歸納出的三大原則:
1.確保版權使用權:
- 優先使用有明確商業使用條款和賠償機制的付費 AI 工具。
- 仔細閱讀 AI 服務商的服務條款 (TOS),釐清 AI 輸出內容的商業權利歸屬。
2.建立內容審核清單 (Checklist):
- 針對 AI 產出的文案或圖像,要求創作者進行至少 30% 以上的實質修改。
- 特別注意品牌視覺要素: 檢查 AI 生成的 Logo 或圖像是否與現有品牌高度相似。
3.遵循倫理透明度:
- 在特定領域(如新聞、深度報告),考慮揭露內容有 AI 輔助生成,建立品牌透明度與信任。
實戰自檢清單:AI 內容發佈前的三大守則
為了幫助團隊快速檢視,我們製作了這個列表:
- 目的性確認: 我是否只是輸入簡單提示詞(Prompt),就直接輸出?還是我用了複雜指令,並投入大量時間進行了迭代與優化?
- 相似性檢驗: 該 AI 內容是否有「既視感」?看起來像不像某個知名 IP 或設計師的風格?
- 條款依據: 我是否能找到 AI 服務商提供的「該內容可供商業用途」的明確條款?
結論:駕馭AI雙面刃,從「人」出發確保內容原創性
AI 是提高效率的強大工具,但它絕不應取代「人類的判斷、倫理感與原創性」。在面對「AI生成內容著作權」的挑戰時,企劃人不再僅是內容的生產者,更成為「內容的版權管理者」。
我們必須理解:著作權法保護的是「人類的創意火花」。當我們投入實質的創造性貢獻,確保 AI 僅是我們手中的「筆」而非「作者」時,我們才能在享受 AI 帶來的紅利時,同時保護我們的數位創意資產。
常見問答 (FAQ)
Q1:如果我用 AI 生成一張圖,並自己修圖後發布,版權歸誰?
A1: 如果您對 AI 輸出的圖像進行了「實質且創造性的修改」,且能證明您的創意貢獻,則您有機會成為該修圖部分的著作權人。但底層 AI 生成的素材可能受限於服務商條款。
Q2:AI 生成的程式碼(如 GitHub Copilot)是否會構成侵權?
A2: 潛在風險較高。由於訓練數據包含大量開源代碼,若 AI 輸出的代碼段落與原作高度相似且未遵循開源協議,則可能引發侵權或違反授權條款的爭議。
Q3:我的公司可以無限制地使用免費 AI 工具生成的內容嗎?
A3: 不建議。免費工具的服務條款可能較為模糊,甚至可能保留對生成內容的部分權利。企業應優先採用條款清晰、保障較高的付費商業方案。
Q4:未來著作權法會保護 AI 嗎?
A4: 在可預見的未來,各國法規傾向於將 AI 視為工具。除非法律修改承認 AI 為「法人」或「自然人」,否則著作權的「人類原則」仍將是主流。
不想把人生獻給加班?
追蹤 @光子製作所,不錯過任何【AI高效密技】,把人生還給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