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還是個職場菜鳥時,總覺得自己像一顆不斷旋轉的陀螺,每天被會議、報告追著跑。我非常努力,卻總是被老闆問:「所以,你到底想說什麼?」、「這份報告的重點是?」
那種感覺,就是典型的「瞎忙」。
直到一位前輩點醒我,問題不在努力,而在於一項最關鍵的底層能力——「抓重點」,真是當頭棒喝 !! 我也開始執行一套系統化的練習。今天,我想和你分享這段改變我職涯的經歷,以及我是如何練就讓產出快、狠、準的思考習慣。
我如何意識到,「抓重點」是改變職涯的關鍵? 🧠
起初,我以為抓重點只是為了「快」。後來才發現,它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
- 我的決策品質變高了: 當我能濾掉雜訊,基於核心資訊做判斷時,我提出的方案和建議也變得更加可靠。
- 我的溝通變得超高效: 向老闆匯報時,我能用三句話講完過去需要三十分鐘的事。這讓我看起來更專業,也更受信賴。
- 我終於有時間「深度思考」: 當大腦不再被瑣事塞滿,我開始有餘裕去規劃更長遠的策略,真正發揮自己的價值。
我才恍然大悟,抓重點的能力,決定了我工作價值的天花板。

抓重點能力
我的三階段練習法:從混亂到清晰的實戰路徑
這套方法是我自己摸索並驗證有效的,我把它分成三個階段,希望能幫助到你:
第一階段:輸入 (Input) - 我學會帶著「目的」去吸收
我做的第一個改變,就是停止「被動接收」所有資訊。在打開任何文件或參加會議前,我會先在腦中建立一個「目的濾鏡」。
- 我的練習方法:不斷問自己「5W1H」
- 我會拿著筆記本,快速寫下對這次任務的疑問:Who (和誰有關?)、What (核心是什麼?)、Why(為什麼要做?) 等等。帶著這些問題去尋找答案,我的吸收效率至少提升了三倍,因為我知道自己要「抓」什麼。
第二階段:處理 (Process) - 我用「金字塔」重組大腦
資訊進來後,如果沒有整理,很快就會亂成一團。我發現「金字塔原理」是訓練結構化思考最棒的工具。
- 我的練習方法:強迫自己「結論先行」
- 無論是寫報告還是思考問題,我都要求自己先把最重要的「結論」或「觀點」寫在第一行。然後再往下展開3個支撐這個結論的理由。這個小小的習慣,徹底改變了我思考和表達的清晰度。
第三階段:輸出 (Output) - 我給自己的兩個小挑戰
學會了,還要能說出來。這是最關鍵的驗收步驟。
- 我的練習方法:「一句話總結」與「30秒電梯簡報」
- 一句話總結: 每天下班前,我會挑一件當天最複雜的事,練習只用一句話向同事說明。
- 30秒電梯簡報: 我會模擬「如果現在遇到大老闆,只有30秒,我該如何報告專案進度?」這個思想實驗,逼我砍掉所有廢話,只講最關鍵的成果與下一步。

電梯簡報
結語:你也做得到,從「瞎忙」到「快、狠、準」
從過去那個常常抓不到重點的菜鳥,到現在能夠快速、精準地處理複雜資訊,這趟旅程讓我深刻體會到,「抓重點」真的是一種可以透過刻意練習而內化的底層能力。
它帶給我的不只是效率,更是一種掌控工作的自信。希望我的經驗分享,能給正處於同樣困境的你一些啟發和幫助。從今天起,不妨也挑一個小練習,開始屬於你的系統化轉變吧!
常見問答 (FAQ)
Q1: 我每天都很忙,真的沒有額外時間練習,該怎麼辦?
A: 這也是我一開始的困擾。後來我發現,最好的方法是將練習融入日常工作,而不是把它當成額外的功課。例如,回覆Email前,就先在腦中練習「一句話總結」對方需求。這樣不僅不花時間,還能立刻提升工作品質。
Q2: 我很怕抓重點時,會不會遺漏掉重要細節?
A: 我的經驗是,先用金字塔原理搭起「核心骨架」,再回頭檢查有哪些「關鍵細節」是支撐骨架所必需的(例如:核心數據、關鍵人物的意見)。這樣既能抓住全貌,又不會因為害怕遺漏而陷入所有細節中。
Q3: 在會議中,大家七嘴八舌,很難抓重點,有什麼技巧嗎?
A: 我會專注去聽幾種「信號詞」,例如:「最重要的是...」、「簡單來說...」、「我們這次的目標是...」。當這些詞出現時,我就會特別標記。另外,我會試著去理解「每個發言者背後的目的」,這比單純記錄他說了什麼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