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瑪麗終結者》第一季改編自加拿大同名影集,以安樂死為核心議題,結合病患的動人故事與警匪追逐的緊張情節,深刻揭露生死倫理與人性掙扎。
《瑪麗終結者》第一季:在死亡邊緣,誰才有選擇的權利?
若只看劇名《瑪麗終結者》(Mary Kills People),你或許會以為這是一部冷酷的連環殺人驚悚劇。然而,這部韓劇卻完全顛覆了這樣的想像。主角蘇晶(基督教名為瑪麗)並非嗜血的兇手,而是一名醫生──她選擇走上了社會極度爭議的道路:協助安樂死。
這部作品翻拍自加拿大同名影集,但在韓劇的語境中,故事被賦予了更多東亞社會對「死亡」的文化張力。蘇晶與她的拍檔──護士藝娜與曾是整形外科醫師的大賢──組成了一支祕密團隊,他們不是在拯救生命,而是在幫助病患「善終」。他們提供藥物,讓無法承受痛苦的人得以選擇離開的時刻與方式。然而,這樣的「慈悲行醫」注定不會安穩。警方逐漸嗅到不尋常的端倪,而蘇晶在此時遇見了一名腦瘤患者賢宇。更棘手的是,她的團隊還不得不與黑市毒販具光哲打交道,依靠他提供的速效致命藥物──Bafron──來完成任務。
兩條敘事線:生死的重量 vs. 犯罪的壓力
《瑪麗終結者》最動人的部分,來自病患本身的故事。這些人並非被簡化為「絕症患者」的單一標籤,而是立體的角色:他們有夢想、有掙扎、有遺憾。劇集不只呈現他們如何面對病痛,還鋪陳了家屬的無力與悲傷──愛,有時意味著放手,意味著接受分離。
另一邊,劇情則不斷營造緊繃感:警方步步逼近,政客與黑警暗中操弄權力,毒販則虎視眈眈。蘇晶像是行走在鋼索上,每一步都可能墜落。這種多重敘事的拼接方式,將安樂死的沉重議題與緝捕、權謀交織,形成了既殘酷又吸引人的張力。配樂與剪輯的流暢切換,更讓觀眾在情感戲與驚險場面間自然過渡,不會產生突兀的斷層。
劇集的破口與遺憾
儘管前半段的節奏緊湊且層次豐富,到了尾聲卻略顯失衡。剪輯開始顯得凌亂,部分配角的故事線似乎被硬塞進主線中,角色動機也出現了幾個沒有交代清楚的斷裂。這些安排雖然為第二季鋪路,但也削弱了第一季的完整性,留給觀眾些許失落感。
議題核心:安樂死的倫理辯證
《瑪麗終結者》不只是一部娛樂性韓劇,更是一場關於「死亡選擇權」的公開討論。劇中充滿角色間的道德爭辯,甚至蘇晶本人也時常陷入自我懷疑:一個在極端痛苦中求死的人,真的能做出「完全自主」的決定嗎?還是這只是絕望的幻象?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正是因為如此,劇集才顯得尖銳又必要。它迫使觀眾直面一個終將來臨卻往往被逃避的命題:如果死亡不可避免,那麼選擇權究竟該屬於誰?
結語
雖然在收尾上有所瑕疵,《瑪麗終結者》第一季仍是一部值得關注的作品。它既有讓人心碎的患者故事,也有懸疑緊張的追捕戲,更重要的是,它將安樂死這一倫理議題放到大眾視野,挑戰我們對生死與愛的想像。
對於喜歡帶有哲學思辨的醫療題材,卻同時享受警匪追逐緊張氛圍的觀眾來說,這部劇絕對是一場不容錯過的衝擊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