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荷蘭的 Jan 老師那裡聽到一個產業觀察,我覺得非常值得深思,想和大家分享。這則觀察與現今熱門的「永續」話題息息相關,但卻提醒了我們,在面對任何資訊時,都必須具備媒體素養,避免斷章取義或以偏概全。
歐洲的「反鮮花」宣導與背後考量
Jan 老師提到,在歐洲部分地區,有些團體會在如母親節等節日前夕,宣導大眾不要購買鮮花。他們主要的理由是:在高緯度地區從事花卉生產,需要大量溫室的支持,這導致花卉成為高能源消耗且不環保的產物。
乍聽之下,這個論點似乎有道理,但我們真的能將這個觀點直接套用在全球,甚至套用在台灣的花卉產業上嗎?
永續性不能「貼標籤」
這正是我們需要媒體素養的時候。我們有時候聽到一些消息,真的不能就輕易去斷章取義,或以偏概全。
像那些團體的觀點,不但不能直接套用在歐洲的所有花卉上,更不能直接套用在氣候條件截然不同的台灣。 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條件優越。許多花卉品種並不需要高能耗的溫室加溫或長時間保溫,就能良好生長。而且近年來有不少花農近年來也積極轉型,努力採用環保農法、低碳生產,讓花卉的生產過程更具永續性。
因此,如果僅憑歐洲高緯度地區的狀況,就粗暴而簡單地將全球的鮮花貼上「不環保」的標籤,不僅可能忽略了許多花農的努力,更可能導致消費者選擇了其他碳足跡更高、更不環保的替代品。
討論任何產品的永續性或碳足跡,是不是應該考量整體生命週期,而不是只看某些單一環節呢?我們必須警惕,片面且強勢的宣傳有時候可能會掩蓋了事實的全貌。
身為花藝師,可以如何實踐「減碳」與「永續」呢?
面對大環境裡的各種聲音,我們希望大家不要輕易盲目跟風、批判。然而,作為花藝師,我們可以透過實際行動來支持產業的永續發展,例如,支持在地與環保: 盡量支持致力於環保的花農和供應鏈,並在設計作品時,選用在地、當季的材料,減少花卉的運輸里程。
還有落實「減少浪費」的原則,不必是誇張且洗腦的口號,而是許多不起眼的日常小事,包括回收橡皮筋、剪下來的長樹枝、堪用的紙質或塑料包材,這些素材,不少學生都會很有默契地留給我再利用。玻璃瓶、禮品的包裝盒等,也都可能有大用處,等待被賦予第二次生命……
許多事情,都是透過一天一天地去做,小小的、不起眼,卻是真正實踐永續的積累。永續不應淪為空泛的口號,而應是全生命週期的考量與日常的細微實踐。
▎歡迎參考各種花藝課程 (皆為鮮切花花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