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群分享的典範轉移:從「事後分享」到「即時共感」
- 目前的模式: 我們經歷某件事(如演唱會、旅行),用手機拍下照片或影片,然後花時間編輯、加上文字,最後發佈到Instagram或Facebook上。這是一種「記錄並分享過去」的模式。
- 第一人稱視角直播(First-Person View Streaming): 透過AR眼鏡,你的朋友可以實時地、以你的視角體驗你正在經歷的一切。想像一下,在攀岩時,你的朋友不僅能看到你看到的壯麗景色,AI還能即時疊加心率、海拔高度等數據,創造出身歷其境的「共感」體驗。
- AI智慧捕捉與分享: 你不再需要手持行動裝置。你可以對眼鏡說:「Hey Meta,錄下這段我彈吉他的片段,然後用復古濾鏡分享給我的摯友群組。」AI會理解指令,自動剪輯並分享,讓你完全專注於當下。這將大大降低分享的門檻,讓分享變得像呼吸一樣自然。
2.AI成為終極的「社群情境助理」
- 目前的模式: 我們的社群平台知道我們的朋友是誰、我們對什麼感興趣。但它不知道我們「現在」在做什麼、在哪裡、和誰在一起。
- 現實世界的資訊疊加: AR眼鏡的攝影機成為AI的「眼睛」。當你和朋友見面時,AI可以透過人臉辨識(在授權下)提醒你朋友的姓名、你們上次見面的時間、甚至是他最近在Threads上分享的動態,打破社交尷尬。
- 即時語言翻譯: 與外國朋友交談時,AI可以將對方的語言即時翻譯成字幕,顯示在你的視野中,實現無縫的跨文化交流。這將徹底改變WhatsApp等通訊軟體的應用場景。
- 智慧推薦與社交提示: 當你走進一家餐廳,AI可以根據你的Instagram美食收藏、朋友的打卡記錄,即時在你的視野中推薦菜色。或者當你和朋友討論旅行計畫時,AI可以聽到關鍵字,並自動在你們面前的桌上投射出目的地地圖和朋友去過的景點。
3.數位資產與現實世界的融合:創造新的社群經濟
- 目前的模式: 數位內容(濾鏡、貼圖、虛擬商品)存在於手機App中。
- 情境化的虛擬物件: 創作者設計的不再是手機上的IG濾鏡,而是可以在現實世界中互動的3D數位物件。例如,你可以在朋友的生日派對上,用AR眼鏡在家中佈置虛擬的氣球和彩帶,所有戴著眼鏡的朋友都能看到並互動。
- AR商務體驗: 在逛街時,看到朋友身上穿的夾克,你可以直接用眼鏡「掃描」,AI會辨識品牌和款式,並連結到Instagram商店讓你直接下單。品牌也可以在實體店內創建AR尋寶遊戲或產品互動體驗,並鼓勵用戶分享到社群平台。
- 虛實整合的社群遊戲: 類似《Pokémon GO》但更加融入社群網路。你的朋友可能會在現實世界的某個角落留下一個AR謎題或數位塗鴉,只有你才能透過眼鏡看到並解開,完成後還能拍照分享。
4.重新定義「個人檔案」與「記憶」
- 目前的模式: 我們的Facebook或Instagram是我們手動策展的數位生活剪貼簿。
- AI驅動的「人生日誌」: AR眼鏡可以成為你生活的終極記錄者。AI可以幫助你整理和搜尋你的視覺記憶。你可以問:「Hey Meta,播放上週我在海邊看到日落的影片。」或是「我上次把鑰匙放在哪裡了?」這將社群平台從一個「展示」的工具,變成一個強大的個人「記憶輔助」工具。
- 空間化的個人檔案: 你的家、你的辦公桌,都可以成為你個人檔案的延伸。朋友拜訪你家時,戴上AR眼鏡,可以看到你擺放的數位相框(播放著你在Facebook上的照片)、你在虛擬牆上釘的旅行計畫、甚至是你正在聽的音樂的視覺化特效。
總結
總結來說,META針對元宇宙與AI的重金投入,將開啟進入AI與網路世界的新入口。
- AI 是大腦: 負責理解世界、理解使用者意圖、並生成內容。
- AR 眼鏡是五官: 負責感知物理世界(視覺、聽覺)並將數位資訊呈現給使用者。
- 社群平台是靈魂與網路: 提供用戶身份、人際關係圖譜、以及這一切互動發生的底層網路和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