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前、中、後調的定義,並不是單純依據分子的大小或重量,而是根據香材的揮發速度(Volatility),這是一個涵蓋了分子結構、蒸氣壓等因素的物理化學特性。
簡而言之,揮發速度越快的香材就越屬於前調;揮發速度最慢的香材則屬於後調。
前中後調的分子與揮發性定義
根據每家廠商的有機分子原料設計會略有差異,各自有其合成的特色,味道也會不同。
核心科學原理:蒸氣壓與分子量
- 蒸氣壓 (Vapor Pressure): 這是決定揮發速度的最關鍵因素。蒸氣壓越高的分子,越容易從液態轉化為氣態,被人體嗅覺感知,因此屬於前調。
- 分子量/大小 (Molecular Weight/Size): 雖然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但通常情況下,分子越小、越輕的香材,其蒸氣壓越高,揮發得越快(前調);相反,分子越大、越重的香材,揮發得越慢(後調)。
- 定香作用 (Fixative Action): 後調香材除了本身揮發慢之外,它們通常還具有「定香劑」的作用,能減緩前調和中調分子的揮發速度,幫助整個香水的結構更持久。
總結來說,前中後調的分類是一種基於香氣分子揮發動力學的時間概念,用來描述香水在穿戴後於皮膚上隨時間演變的嗅覺體驗。
歷史起源:從「氣味音階」到「香水金字塔」
「前調、中調、後調」這種將香水氣味結構化的概念,最早是來自於一位 19 世紀的英國調香師兼作家:G. W. Septimus Piesse
G. W. Septimus Piesse 是將香氣分為不同「階段」或「層次」的先驅人物。
《他的貢獻:氣味與音符的類比》
Piesse 在 1857 年出版的經典著作**《調香術》(The Art of Perfumery)中,提出了著名的「氣味音階」(Odophone / Gamut of Odours)**概念。
他認為調製香水就像譜寫音樂一樣:
- 氣味 = 音符(Notes):他將不同的香材(例如玫瑰、廣藿香、佛手柑等)比喻為音樂中的單個音符。
- 香氣組合 = 和弦(Chords):成功的香水是將這些香材「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形成悅耳的「和弦」。
《揮發性與音高》
在 Piesse 的類比中,他首次將氣味的揮發速度與音樂的音高聯繫起來:
- 高音(High Notes):對應於揮發最快、最輕盈的氣味(例如柑橘類),也就是後來的前調(Top Notes)。
- 低音(Low Notes):對應於揮發最慢、最沉重的氣味(例如麝香、木質),也就是後來的後調(Base Notes)。
雖然 Piesse 的「氣味音階」比現代的「香水金字塔」更為複雜和科學化,但它奠定了香水界以「揮發性」來區分香材,並將香氣體驗分為時間進程(Top/Heart/Base)的基礎。
雖然 Piesse 提出了這個概念的化學和結構基礎,但在 20 世紀初,François Coty 等著名調香師和現代香水工業的興起,才使「前調、中調、後調」(或稱香水金字塔)成為一個標準化且廣泛用於行銷和介紹香水的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