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則訊息,美國歷史頻道有部紀錄片,在最新季應用了 AI 視覺生成技術。
歷史與科技的結合真新潮啊,雖然人工智慧生成影像在 2024 年就已經持續發展,讓 AI 製作幾秒的畫面看不出問題,但若將鏡頭時間拉長,關於人物動作、關於煙霧噴濺效果、關於風吹光影......至 2025 年撰寫文章的現在,我看起來還是有點難以言喻的奇怪。
既然難以言喻,可見 AI 影像生成技術已經很厲害了 !然而要是為了降低這種隱約奇怪感,只能縮短每一幕畫面的時長,導致整部影片都是每隔幾秒換一個鏡頭、但一個鏡頭內沒什麼變化的蒙太奇剪輯方式......影片節奏會很乏味的好嗎?如果影片鏡頭切換過於頻繁,導致其失去調動敘事的意義,故事直接用漫畫這類連環圖像來呈現不就好了,沒必要只因為 AI 是趨勢,而去使用無法發揮媒介全部價值的工具吧?
秉持如此想法,我認為當前的 AI 用在製作短影音、影片後製特效是絕配。因此看到美國紀錄片頻道最新節目使用 Runway AI ,心生好奇繼續看下去,難道今年人工智慧,已能擔當製作 45 分鐘節目的重責大任?
是哪部紀錄片呢?
Welcome to Earth. Population Zero.
2008年1月21日,一部探討人類消失後、世界將何去何從的兩小時試播集推出。
《Life After People》找來了科學家、結構工程師和其他專家,討論的並非各類創作常探討的題材「人類如何滅亡」,而是嘗試想得比它更遠更深 :
如果人類群體消失,留下的造物將如何面對大自然挑戰?
在 2008 年試播集中,以鬧鐘響起,一條寵物犬搖著尾巴奔向空蕩主人床鋪,最後茫然看著窗外的鏡頭開場。那是人類消失的第一天,然後是六個月後、五年後、二十五年後......
試播集基本奠定了整個系列的固定形式 : 以人類不存在作為前提,推斷之後的某段時間可能發生什麼事情,模擬 CG 場景交錯專家訪談,中途還會實地考察某處被遺棄的廢墟。兩小時試播集中來到了因車諾比核洩漏事件遺棄的普里皮亞季,在未來集數還陸續造訪了日本軍艦島、柬埔寨吳哥古蹟等地。
試播獲得 540 萬人收看,成為歷史頻道史上收視人數最高的節目。這系列於是在 2009 年推出第一季、2010 年推出第二季。不少國外電視台均收購了紀錄片的播放權,而製作團隊也推出了 DVD 版本。但是......
這種連主角都沒有的紀錄片,為啥能拍這麼多集啊???
倘若只是單純「人類消失第一年......第五年......十年後......」套路,反覆十遍也看膩了。即使是靠勇者欣美爾死後 XX 年來呈現時光的《葬送的芙莉蓮》,這段時間與記憶的珍貴價值,亦來自於她與新夥伴們的互動與成長。然而這套紀錄片的時間一旦往前,所謂「互動」乃是自然的侵蝕、所謂「價值」會被歲月沖刷殆盡......豈不是一切終歸虛無?除了 CG 特效真的有辦法吸引觀眾看下去嗎?
因此之後兩季共二十部的影集中,可以看得出在共同敘事框架下,紀錄片嘗試做出每部片獨特的主題性。第一季聚焦在特定城市,如第三集 The Capital Threat,主場景設定在華盛頓特區與洛杉磯,看看美國政治與文化力量象徵如何被沼澤與沙漠消磨;第九集 The Road to Nowhere,則是將道路作為主題,車道、橋樑、河道,以此連結了作為主要場景的汽車城底特律與德州聖安東尼奧,在缺乏人類維護後如何走向阻絕的終末。
第二季主題式探討的傾向更為明顯,例如第八集 Sky's the Limit 談論了空軍一號、KVLY電視塔 (曾是全世界由地面上算起最高的人造建構物)、卡西尼號探測器這類人類追尋天空的結晶;第十集 Take Me To Your Leader 則提到凡爾賽宮、紫禁城、聯合國總部這類屬於人類政權的象徵。
倘若尋求著被保存、被記住,這系列紀錄片可能終究令人失望,因為無論颱風多狂暴、山火多熾烈,那些都不算最恐怖之處。最令建築師與結構專家傷腦筋的,往往是大自然的持續性,即使建築物眼前看來穩固厚實,缺乏維護下即使再渺小的滲透、侵蝕,長期發展下來終究是致命的。或許人類費盡心思所作為的一切,離開了自己掌握之後才發覺脆弱不堪,但你把這系列紀錄片當成一種生存挑戰賽,片中每件人造物都當成是參賽選手來看,或許會看得充滿興致吧?
至少對於學生時期的我,《Life After People》結合專業知識發展出來的奇思妙想,搭配頂尖藝術家團隊描繪,讓我看見了即便缺乏主角,透過場景氛圍依舊能傳遞出來的,人類偉大與薄暮並存的殘缺之美。
於是我畫圖時開始更認真畫場景,甚至開始試著拿起現實建物照片來臨摹,在國高中達成了人物畫起來和線條人一樣隨便,背景卻刻劃得很細的偏科發展。但漫畫怎麼可能每格都讓你背景畫好畫滿?紀錄片誤我!
我開始用起 Youtube、開始發現紀錄片可以在網路上查到、開始越來越少畫圖,某天看見一部短片文字跑馬燈顯示《Life After People》第三季會出現的建築並附上照片,片中出現了那幾年新落成而我不認識的新建築。才發現這系列不僅提升了我對畫場景的興趣,無形中也擴展了我對世界各地著名建築物的認識。
但一週後......一年後......幾年後......它終究還是食言了,第三季並沒有更多資訊透露,我後知後覺當時看到那部短片,原來只是某位 Youtube 用戶自己拼湊上傳的、不可靠的消息來源。
轉眼 15 年過去,從未想過再次目睹它的訊息。
睽違多年,第三季呈現了什麼?
今日資訊傳播、行銷方式已不同於開播當年,Runway 對紀錄片團隊製作總監 Geoff Marshall 的訪談出現當天,我就在 Threads 上看見相關貼文,依循查到《Life After People》第三季在 2025 年 7 月至 9 月間陸續播放共 8 集,而歷史頻道更是直接在自家官方 Youtube 放上部分片段給用戶嘗鮮。不僅感嘆時代之快速,一不留神,童年回憶躍為最新快訊,然後又成為昨日舊聞了。
《Life After People》呈現的是人造事物在自然環境中的逐漸劣化,這類場景夠吸引人,如何搭建卻是個問題。就算拿現有照片來後製,人類消失當下只需要把照片中的人P掉就好,但隨著時間線越往後,燈光變為自然光、人造物都在崩解、自然植被都在生長,最後還要一場建物本體倒塌、飛沙走石的模擬動畫來代表終點。可想而知,製作需求與成本只會越來越多。而第三季製作上就是碰到這種大麻煩,讓一支專業藝術家團隊連續工作數週,才能做出一系列紐奧良地區被洪水淹沒的鏡頭。但做是做出來了,成品未達預期,結果就是暫時停工。
於是他們開始思考,引入 AI 能否以有限的成本,達成設想的品質?
我認為呈現效果美不美是因人而異的,至少採用 AI 後製作團隊真的交出了第三季。想起小時候在圖書館借電腦看這部建立在嚴謹科學上的幻想紀錄片,為其特效之精細嘆為觀止的同時,某婦女恰好從背後經過,訝然為啥要看這麼黑暗的東西,
嗯,所以美不美是因人而異的。
作為沉迷過 15 年前第一季、第二季經典的觀眾,我會如何看待新推出、新創作模式的《Life After People》第三季呢?
回頭檢視以前的劇集,其實《Life After People》步調是緩慢的,沒有人類作為主角、屬於大場面的部分,常是影片前段缺乏管理失控炸裂的各種工廠、或者影片後段撐不住多年鏽蝕倒塌的各種知名建築,中間成為相對沉悶的部分。尤其看多了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建物塌掉往往以薄煎餅的方式、橋樑斷裂是因為鋼纜受力不均,即使每集針對不同的建築物探討,聽著專家講述差不多的原理就會覺得......嗯,記得更熟了呢。
所以 2025 年拍出來的第三季,以我角度看來有點像以第二季主題性的方式,包裝第一季提過的場景。這一季 8 集中重返了紐約、拉斯維加斯、倫敦、杜拜之類,過去提過的城市與地標,由於引入 AI 使得紀錄片可以嘗試更多元的視角,你知道旁白講述的主體是什麼,但畫面上未必把整棟建築物放出來,而是用多樣的場景來「示意」。
過往集數中,故事始於人類消失後第一天,靜悄悄的城市、無人街道鏡頭,呈現出一種風景依舊而山雨欲來的氛圍。但在第三季,故事可以發生於人類消失後的幾秒、幾分鐘內,因為製作者現在可以透過人工智慧打造更有張力的鏡頭,例如失控的直升機、暴衝的地鐵列車、緩緩駛向港口卻已無人引導的貨輪......確保影片開場是震撼吸睛的,讓觀眾產生興趣繼續觀賞下去。
但也因為 AI 還沒發展到足以取代視覺特效專家(?),當我看著 YT 上第三季片段,看著用新科技打造出來的爆炸相關片段,偶爾會冒出「只是倒一棟房子,會造成這麼大煙霧嗎?」、「明明是廢墟,打光有點像商品DM?」之類害自己出戲的問題。
單就個人觀感,舊季細緻刻畫了多年荒廢後斑駁的景象,搭配著環境煙霧日照的朦朧,讓城市與建物的坍塌帶著一種肅穆滄桑、終於塵埃落幕的感受。新季的鏡頭則是清晰度更高、視覺張力更足,甚至有點真的要搞這麼盛大嗎、我是不是在看超能戰鬥片的魔幻感。反正缺乏管理的廢棄建築長歪了也不奇怪,但你要讓 AI 自主生成涉及人物行為動作的影像,拖越長越有可能出現錯誤不協調處,這類完全不需要演員的紀錄片,對於 AI 影像生成技術真是適才適所啊~
以【結束】為題的故事,竟在多年後因為 AI 有了新的【開始】,值得寫一篇文紀錄。
雖然我偏向喜歡舊版的氛圍營造,但相信新嘗試都會化為技術的養分,讓人工智慧產出的畫面總有一天也能體現深度、更好地輔助創作者產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