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唐‧元稹
-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
- 千家風掃葉,萬里雁隨陽。
- 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
-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

《詠廿四氣詩》是元稹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創作的組詩,共二十四首,每首對應一個節氣,《寒露九月節》即為其中之一。此組詩的創作背景與元稹對自然規律的關注、對民生的體察密切相關。
首聯以「驚」字點出時光流逝的倉促感,「秋晚」直接點明寒露所處的時序(農曆九月,秋季最後一個月);次句以「菊漸黃」為視覺細節,既符合寒露時節「菊花盛開」的物候特徵,也以菊花的「黃」映襯秋景的肅穆,起筆便勾勒出寒露的核心景象。
頷聯,從「近景」與「遠景」展開:「千家風掃葉」是近處的人間景象,「風掃葉」既寫秋風的蕭瑟,也暗示百姓生活與自然時序的緊密相連;「萬里雁隨陽」是遠處的蒼穹之景,「雁隨陽」既符合大雁南遷的生物習性,也以「萬里」的空間感營造遼闊蒼茫的意境,近遠結合,讓畫面更具層次感。
頸聯分兩層,一寫「自然傳說」,一寫「民生憂慮」:「化蛤悲群鳥」源自古人對寒露物候的認知(《逸周書》有「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之說),「悲」字帶有主觀情感,暗含對萬物更迭的感慨;「收田畏早霜」則轉向現實民生,「畏」字精准傳達出農夫面對自然風險的謹慎與憂慮,體現元稹對底層百姓的關懷,讓詩作脫離單純的景物描寫,增添了現實溫度。
尾聯以「轉折」收束全诗,從對寒露蕭瑟之景的描寫,躍升到對「松柏之志」的讚頌。前三聯皆寫秋景的肅穆、物候的更迭與民生的憂慮,尾聯卻以松柏「冬夏色蒼蒼」的特性,凸顯其不畏嚴寒、經久彌堅的品格。這不僅是對松柏的讚美,更是元稹以松柏自況,寄託自己面對人生起伏時,仍要保持堅貞氣節的志向,讓詩作的主旨從「詠節氣」昇華到「言志」的高度,餘韻悠長。
蛤,蛤蜊,蛤蟆,蛤蚧,三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