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是將數據轉化為資訊 將資訊轉化為洞察 - by Carly Fiorina

大家有沒有吃過泡麵 !!!!
覺得最推薦的泡麵是什麼?有什麼理由嗎?我自己最喜歡吃的泡麵是台酒的花雕雞麵,但最近覺得五木的川味紅燒牛肉麵也是不錯 🤣
而說到泡麵,還想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什麼樣的天氣還是場合最適合吃的呢?
是在網咖裡面還是在颱風天?
而今天雖然談到泡麵,但是資料分析師的分享進度也是沒有想烙下。
只不過上一篇實戰的文章得到的回饋比較少,所以相對比較不容易站在沒有相關背景的人的立場,下去做分享內容上的調整,所以我就盡量以當初 : 「如果早就知道該有多好」 的心態繼續下去做分享。
開始談正事
延續上篇文章的思維,上次提到開始數據工程師培養了。
今天我想要繼續延續上一篇文章的概念。
在我之前的文章《還在研究時間管理?先區分出時間》中,我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先會區分,再談管理」。
而在另一篇《會用二元分類去洗碗嗎?我會》的文章裡,我也分享了如何用二元分類的方式來處理日常事務。
這些文章的核心都指向同一個概念:面對複雜情況時,最重要的是先把跟數字相關的因素分類出來。
面對未知時,我會有兩種反應
對內:先把數字相關的東西分出來
當我拿到一份完全陌生的數據檔案時,剛開始第一個反應絕對是「這是什麼鬼?」
但隨著經驗的累積,我自己歸納了一個 SOP,就是一開始先做第一層分類:哪些內容跟數字相關,哪些不相關。
就像分析泡麵市場一樣,跟數字相關的要素我會這樣分:
- 銷量數據(每月賣出幾包)
- 價格區間(15元、25元、35元)
- 口味種類數量(辣味系列有幾種)
- 通路覆蓋率(在多少家便利商店有賣)
- 消費者年齡分布(20-30 歲佔比多少)
- 回購率(買過的人有多少會再買)
這就像我在洗碗文章中提到的,先分「時間相關」和「非時間相關」一樣。
數字相關的要素最好先優先挑選,因為它們更容易量化和比較。
但時間相關的因素,通常比較麻煩,最好別優先處理。
對外:神聖問題反射力量 !!!
對外是要做問題反射,這個意思是,當別人問問題,或是丟問題來的時候,就要懂得跟那個人問問題。
最好的情況是,用問的問題回答人家的問題。
不管是工作上的專案討論、朋友的生活諮詢,還是家人的決策商量,我幾乎都不會急著給答案。 我會主動反問:
當別人丟數據分析任務給我時:「給這份檔案做分析,是要分析什麼?分析整個檔案的大小?還是欄位有幾個紀錄?這份資料是關於什麼產業的?這個分析想看的是什麼能力?資料視覺化?清洗資料?還是趨勢分析?」
當朋友問我投資建議時:「預算多少?風險承受度如何?投資期間多長?是要穩健收益還是追求高報酬?」
這些反問的背後,我其實都在尋找跟數字相關的關鍵資訊:時間、預算、數量、比例、頻率等等。
這些數字會直接影響我後續的建議和策略選擇。
生活中練習分類
數字分類思維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刻意練習,才會養成習慣。
點飲料時的數字邏輯
人家要請飲料,不知道要喝什麼飲料時,我最簡單的策略就是「點最貴的」。😂
價格通常反映品質和受歡迎程度,最貴的選項往往是店家的招牌或用料最好的。
這就是用數字(價格)來做分類和決策。
代買飲料的數字智慧
幫別人買飲料但不知道糖冰怎麼調配時,我就請店員推薦「賣最好的」還有「一般人會選的比例」。
這個行為背後其實是在借用店家的銷售數據來做決策。
這些行為可以延伸出更深層的商業洞察:什麼飲料的糖冰比例最固定?哪些組合的銷量最好?這些都是消費者行為和商業決策的重要線索。( 比如什麼飲料糖冰固定,然後銷量還最好 )
剛開始先兩步
培養數字分類思維後,接下來就是實際操作的兩個步驟:
第一步:分類
我會將所有要素分成「數字相關」和「非數字相關」兩大類。
數字相關的優先處理,因為它們通常更容易量化和比較。
第二步:資源配置的智慧選擇
在數字相關的要素中,我需要幫助釐清針對怎樣的情境或需求,去定義接下來的行動。
有可能選其中一個因素會影響整體結果的八成,但是需要投入太多的資源,所以我會針對其他的因素,找尋在花費最小資源下可以做到的些微改善。
這就像選擇泡麵一樣,雖然花雕雞麵可能是我的最愛,但如果預算有限,我也會考慮其他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刻意想起
從選擇泡麵口味到專業數據分析,背後都是同一套邏輯:面對不確定性時,先用數字建立分類架構,再基於這個架構,對需求做出決策。
思維可以是一種習慣,但要說這是不是好習慣就看個人。
一定會有更好的作法比自己養成的習慣更好。
總之上次的檔案還在,如果想把自己當成未來資料分析師的人,可以試著處理一下。
詳情請參閱 : https://vocus.cc/article/68dca63efd8978000193441b
Just share to you ~ 我是 Joker 咱們下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