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會區分 再談管理
今天請個假帶著我老大跟豆哥南下去。( 我老大就是我太太 )
這趟路程跟我老大有聊到,家裡的豆哥總是有個神奇的能力,就是總是在一些很湊巧的時間點斷電。( 就好比今天,本來精神看起來真的超好的,後來在一個整點就馬上睡下去了 )
我們覺得很納悶的事情是,他又不會看時間,完全是依照生理時鐘,自然而然地觸發這個行為。每次看到這個現象,都讓我覺得很有趣,不曉得這種「條件觸發」的依據是因為什麼?
追劇的無限循環
說到條件觸發,對我來講最好舉例的應該就是追劇時的那種循環了。
我通常開始時想說「先看一集就好」,結果看完發現時間還夠,就又看了第二集。
看了兩集後發現時間沒有剛好到一個整數,好像有點不完美,所以又看了第三集。
看完第三集發現時間已經滿足了,但那個數字好像可以再漂亮一點,湊個雙數會更好,於是又繼續看下去...。
這種循環不只出現在我看劇上,看小說、看漫畫,甚至很多娛樂活動都會有類似的狀況。
可能這是對於數字的強迫症。
總是想讓數字到一個整數。
有可能就是捨不得結束當下的快樂時光。
不管原因是什麼,我還蠻容易陷入這種「數字的強迫症」。
在職場最好要會的演算法
談到這種追集數跟時間的拉扯,這會讓我想到,有一個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的小技巧。
這是我在經歷這麼多工作的經驗裡面,總和在歷年的工作上得到的一個心得。
所有的條件或決定因素,最好都先分成兩大類 ,「時間相關」和「非時間相關」。
時間相關的,就是那些跟日期、時間點有關的條件,比如「倒數幾天」、「累積到甚麼時候」這類的。
而非時間相關的就是其他所有條件。
我習慣先把時間相關的先做一個群組,因為這類通常比較麻煩。
區分完後,再對剩下相對簡單的那一類,繼續分成兩類,大概就像一到一百的終極密碼一樣。( 我現在心中也想了一個數字要不要猜猜看 )
「二元分類」什麼意思?
以上那種,一次把東西分成只有兩類的方式,就是二元分類。
就這樣用二元分類(只分兩種類別)的方式一直分下去,整個處理流程應該就會變得清晰一點?
對於我自己來說,這種思維模式,在數據分析和寫程式的時候,蠻常用上的。
不管是挑選要分析有用的資料欄位,還是要寫程式的觸發條件,基本都離不開這個影子。
對一般人來說,在處理事情和進行安排上,應該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就比如說《艾森豪矩陣》,緊急、不緊急,與重要、不重要。
當面對一堆複雜的任務或決策時,我自己會先問自己:「這個是跟時間相關的,還是跟時間無關的?」
對我來說,幾乎都能找到一個清楚的切入點。
( 當然我再澄清一次,凡事都會有例外 )
從豆哥的生理時鐘,到追劇的條件循環,再到工作上的分類方法。
就是想要表達,生活中有很多的共通性就是可以用二元分類法來先切出時間。
要先確定好行動是依據什麼,會採取行動的條件,是因為時間,還是因為事件?
兩者只能選其一,這樣才可以避免掉目標的混淆。
我想我後續,應該會用一些職場上比較專業的例子,來做舉例,更解釋清楚這個概念。
那這麼做的好處,就是更可以有效率的把事情完成。
修下限有解?
回到前面說到的,對數字強迫症的症頭有藥解嗎?
據我個人經驗是,有可以減緩的辦法,可能只能治標不治本。
就是找人互相提醒,比如:「今天真的只能看個兩集不能再多了喔」,或者「今天真的只能看最多一小時不能再多了喔。」
生活上有許多的紀律,能夠達到最好的遵守,就是互相提醒,讓我們一起。
所以,我想既前幾篇 AI 時代的焦慮 的文章後,又找到了一個可以找個另外一半的理由了?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數字強迫症,如果有的話可以分享給我嗎!!( 我個人很好奇是不是只有我跟我老大是這樣 )
好的,我要趕快去育兒了。
Just share to you ~ 我是 Joker 咱們下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