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組織正在悄悄清空未來的人才庫嗎?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幾天前,我跟一位老友在一場聚會聊天。他是一家電商平台的營運長 (COO),對數字極度敏銳。他問我對史丹佛大學Brynjolfsson團隊那篇新論文《煤礦中的金絲雀》(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 的看法。

「唉,」他說,「他們的實證結果,幾乎是給我縮減人力的背書。我們正在考慮大幅縮減初階員工的招募。說真的,我連開缺給實習生都沒有什麼興趣了。一兩個稍有經驗的員工,搭配現在的自動化工具與生成式AI,都可以把以前一整組人的工作處理完。效率太驚人了。」

他停頓了一下,似乎在等待我的認同。「你覺得呢?這是不是未來的趨勢?」

我完全理解他的立場。然而,他可能沒有意識到有兩套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型在拉扯。

模型一:傳統的人才通道。 這是一個我們都熟知的線性系統。年輕、低成本的畢業生從底部進入,處理基礎、重複性高的工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犯錯、學習,吸收組織的隱性知識。最優秀的一部分人,憑藉累積的經驗與展現的潛力,一步步晉升,最終成為組織的中堅力量與高階領導者。這套模型的優點是穩定、可預測,但缺點是效率低、成本高昂。

模型二:AI驅動的精實團隊。 這是我的朋友,那位COO,正興奮擁抱的模型。在這個模型裡,組織的核心由少數經驗豐富的「超級員工」組成。他們如同特種部隊,運用AI與自動化工具作為戰力倍增器,處理複雜、高價值的任務。過去由五個初階員工執行的數據整理、報告製作、客戶初步回應等工作,現在一個AI助理就能完成。這個模型的優點是極致的效率與成本效益,但卻有著長期風險。

管理者很難不被模型二那誘人的效率所吸引。而Brynjolfsson教授團隊的論文,的確為他的想法背書:自從生成式AI普及後,高度AI曝險職業的初階職位 (22-25歲) 相對減少了13%。這不是臆測,而是正在發生的結構性轉變。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與他分享了最近企訓客戶的例子:他們是一家半導體運送設備製造商。在導入機器人流程自動化 (RPA) 時,管理層面臨了一個與我朋友極為相似的困境。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份ROI分析報告:導入RPA每年可以為應付帳款部門節省超過30萬台幣,錯誤率顯著下降,處理速度大幅提升。而另一邊,是那些在公司服務了十幾二十年的資深員工。他們的價值是什麼?報告上只能用模糊的詞彙來描述:「寶貴的經驗」、「穩固的供應商關係」、「處理例外狀況的能力」。這些都是「無形資產」,無法被輕易地放入Excel表格中計算其財務回報。

「有用的自動化流程,有一堆預測數據可以證明;不知道有沒有用的資深員工,只能訴諸可能的價值。」這就是他們的兩難。他看到的,是初階員工高昂的訓練成本、不穩定的產出,以及相對較高的離職率。而另一邊,是AI工具每月固定的訂閱費,以及立即可見的生產力提升。

當一個決策框架被簡化為「可量化的短期效率」對決「難以量化的長期價值」時,結果幾乎是注定的。管理者,特別是那些背負著季度財報壓力的管理者,幾乎必然會選擇前者。

我們真正需要管理的是什麼?

當管理者聚焦在「如何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卻忽略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一個組織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Sangeet Paul Choudary認為,工作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系統中的「限制條件 (Constraints)」,最主要的三個是:知識稀缺 (Knowledge Scarcity)、風險控管 (Risk Mitigation),與協調成本 (Coordination Cost)。

當我們用這個架構來審視我朋友的決策時,我們就可以看到潛藏的危險:

  1. 知識的傳承中斷: 初階職位從來都不只是為了完成那些基礎任務。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一個「知識傳承的場域」。資深員工的隱性知識——那些無法寫在SOP裡、關於「如何在這間公司搞定事情」的藝術——正是在指導、修正初階員工犯錯的過程中,才得以傳承下去。AI可以提供標準答案,但它無法傳授在特定組織脈絡下的判斷智慧。當你砍掉初階職位,你砍掉的不是成本,而是組織知識的基底。
  2. 風險處理能力的真空: AI與自動化系統非常擅長處理95%的常規事務,但災難往往發生在剩下那5%的例外狀況。誰來處理這些例外?是那些經驗豐富的員工。他們的經驗從何而來?正是來自他們年輕時處理過無數的基礎任務與小型危機。資深員工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他們知道當一張發票格式錯誤、或是某個供應商突然週轉不靈時該打電話給誰。如果沒有初階員工來處理這些「小火苗」,他們就永遠學不會如何應對真正的「森林大火」。
  3. 新協調成本的浮現: AI並非萬靈丹,它創造了新的、更隱蔽的協調成本。管理者現在需要協調人與機器、不同AI系統之間的互動。當AI的建議與資深員工的直覺相悖時,該聽誰的?當自動化流程產生一個荒謬的結果時,誰有能力去追溯、除錯並修正它?這些「人機介面」的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全新的、高度複雜的技能。而這種技能的基礎,依然是對業務流程的深刻理解——一種只能從基層工作中獲得的理解。

我朋友的「AI驅動的精實團隊」模型,看似敏捷,實則脆弱。它如同一個沒有板凳球員的球隊,先發陣容極其華麗,但只要有人受傷或狀況不佳,整個系統就面臨崩潰的風險。更致命的是,它沒有二軍可以培養新秀。

看不見的負債:正在形成的領導力真空

這就導向了這場效率迷思中最核心的、也是最常被忽視的長期負債:領導力的真空。

這是我向那位COO提出的真正挑戰:「你那幾個搭配AI的超級員工,確實很能幹。但五年後,十年後,當他們準備晉升到更高階的管理職位時,誰來接替他們?當你需要一位新的部門主管時,你從哪裡去找人?」

傳統的人才通道,儘管效率不高,但它是一個有效的「經驗製造機」。它確保了總有一批批的年輕人,透過解決日益複雜的問題,一步步成長為合格的管理者。他們學會了如何領導團隊、如何向上管理、如何進行跨部門溝通。

當我們為了追求短期效率而拆除了這台機器,我們等於是在組織的資產負債表上,悄悄計入了一筆巨大的「未來人才負債」。初期,這筆負債並不明顯,甚至會因為成本下降而被視為利潤。但隨著時間推移,當組織需要提拔新一代的領導者時,才會驚恐地發現,人才庫已經空了。中階主管出現斷層,基層的想法無法上達,高層的決策無法有效執行。

台灣的寧靜時刻:一個被延遲的挑戰

在對話的最後,我們聊到了台灣的現況。我的朋友有些疑惑地說:「不過在台灣,除了科技業、網路業,好像還沒看到這麼大的衝擊?」

他說的沒錯。台灣獨特的產業結構,以硬體製造與精密工業為骨幹,使得我們對於這波衝擊的感受,相比於以服務業與知識經濟為主的歐美國家,確實存在著時間差。工廠裡的自動化早已不是新聞,但辦公室裡的白領工作變遷,似乎還沒發生。

然而,「慢到」,不等於「不會到」。現在可以說是我們的一個短暫的策略窗口。金融業、零售業、媒體業,乃至於所有企業的管理後勤部門,終將面對同樣的挑戰。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來設計我們的教育與培訓體系。大學的學位,作為一個「通用能力」的訊號,其價值正在被稀釋。企業需要的,是能立刻上手、解決特定問題的「技能組合」。而這些技能組合的半衰期,正變得越來越短。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一套全新的、更敏捷、更模組化的人才發展基礎設施。這套設施可能包含:

  1. 企業主導的新式學徒制: 將初階員工的角色,從「任務執行者」重新設計為資深員工身旁的「系統學習者」,他們的工作不是重複,而是理解、監控與優化人機協作流程。
  2. 以專案為核心的經驗組合: 打破傳統的部門牆,讓年輕人才在密集的跨領域專案中,快速積累解決複雜問題的經驗。
  3. 終身教育體系的徹底轉型: 大學的圍牆需要被打破,與企業建立更緊密的「按需培訓」合作。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四年的學位課程,而是能夠在職涯任何階段,快速學習新技能的「微學程」與「能力認證」。

對那位COO朋友,我的最終建議是:不要輕易關上那扇為年輕人敞開的大門。或許,你需要重新設計那扇門,以及門後的路徑。與其凍結實習生名額,不如給他們一個全新的任務:研究公司內部有哪些重複性的流程,可以被AI或自動化改善。讓他們從組織的「優化者」與「學習者」開始,而不是單純的「執行者」。

因為你今天為他們保留的,不僅僅是一個職位,更是你公司十年後領導力的種子。而對於整個台灣社會而言,我們現在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決定未來的我們,是否還有足夠的人才,來應對一個無可避免的、由AI重新驅動的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相勳的沙龍
24會員
100內容數
用強大的基於個案的培訓在你的企業中激發變革性的思考。學習成功的應用,並掌握創作自己的個案的技巧,以培養成長和持續學習的環境。
吳相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5
在當今追求短期回報的商業環境中,無數的經理人與創業者都深陷於一場永無止境的「紅色戰爭」:追逐財報數字、蠶食市佔率、擊敗競爭對手。我們被訓練成精於計算的「棋手」,相信商業的本質就是一場零和賽局。然而,Svyatoslav Biryulin 的這本《紅與黃的策略思維》,試圖改變這樣的想法。
2025/10/05
在當今追求短期回報的商業環境中,無數的經理人與創業者都深陷於一場永無止境的「紅色戰爭」:追逐財報數字、蠶食市佔率、擊敗競爭對手。我們被訓練成精於計算的「棋手」,相信商業的本質就是一場零和賽局。然而,Svyatoslav Biryulin 的這本《紅與黃的策略思維》,試圖改變這樣的想法。
2025/10/05
本文探討了 2025 年 Strava 對 Garmin 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其根源在於 Garmin 新的 API 合作條款,要求 Strava 明顯標示 Garmin 商標,引發了關於數據所有權與品牌歸屬的衝突。
Thumbnail
2025/10/05
本文探討了 2025 年 Strava 對 Garmin 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其根源在於 Garmin 新的 API 合作條款,要求 Strava 明顯標示 Garmin 商標,引發了關於數據所有權與品牌歸屬的衝突。
Thumbnail
2025/10/01
《紅與黃的策略思維》一書挑戰傳統管理思維,提出從競爭導向的「紅色策略」轉向生態系導向的「黃色策略」,強調領導者應成為「園丁」而非「棋手」,透過培育價值生態系達成永續發展。透過閱讀此書,管理者能獲得一套新的人文與生態系統視角,重新理解商業本質,在複雜世界中找到長久發展之道。
Thumbnail
2025/10/01
《紅與黃的策略思維》一書挑戰傳統管理思維,提出從競爭導向的「紅色策略」轉向生態系導向的「黃色策略」,強調領導者應成為「園丁」而非「棋手」,透過培育價值生態系達成永續發展。透過閱讀此書,管理者能獲得一套新的人文與生態系統視角,重新理解商業本質,在複雜世界中找到長久發展之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經常聽到AI將如何改變職場生態的預測,像是AI要取代誰,要讓誰失業。 然而事實上,AI的誕生似乎對企業好像沒有發生什麼重大變化,看起來有影響的只有這些科技巨頭,像是微軟、Google、OpenAI 對模型拼場,以及Nvidia的股價漲翻,以及部分的人發財了。
Thumbnail
我們經常聽到AI將如何改變職場生態的預測,像是AI要取代誰,要讓誰失業。 然而事實上,AI的誕生似乎對企業好像沒有發生什麼重大變化,看起來有影響的只有這些科技巨頭,像是微軟、Google、OpenAI 對模型拼場,以及Nvidia的股價漲翻,以及部分的人發財了。
Thumbnail
本文談及資料科學的領域與分工。首先是建造一個AI的研發流程,資料收集到 AI 模型訓練的過程,AI經歷這一切流程被創造出來並產生價值;再來本文也提及在這個領域中的各種腳色、資料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的各種介紹。並且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談及資料科學的領域與分工。首先是建造一個AI的研發流程,資料收集到 AI 模型訓練的過程,AI經歷這一切流程被創造出來並產生價值;再來本文也提及在這個領域中的各種腳色、資料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資料科學家和資料分析師的各種介紹。並且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別怕被取代?專家:AI 將成 Z 世代求職、升遷利器 確實,隨著生成式AI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擔心這可能會對勞動市場造成影響。 然而,專家指出,如果Z世代能夠學會利用AI,這將有助於他們在求職和職業晉升方面獲得優勢。 根據CNBC報導,Slack的Workforce Lab進行的調查
Thumbnail
AI 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個產業的發展,ChatGPT 的出現,加快了作家寫作的速度,加快了工程師寫程式的速度,世界正在快速的改變。許多人開始探究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身為資料領域的工作者,我也開始在思考,當 AI 的能力不斷進化且遠遠超過人類時,在我的工作中有哪些任務交給 AI 會更
Thumbnail
AI 的快速發展,顛覆了各個產業的發展,ChatGPT 的出現,加快了作家寫作的速度,加快了工程師寫程式的速度,世界正在快速的改變。許多人開始探究自己的工作會不會被 AI 取代,身為資料領域的工作者,我也開始在思考,當 AI 的能力不斷進化且遠遠超過人類時,在我的工作中有哪些任務交給 AI 會更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通用型AI還沒那麼快出現 所以說人類的工作要全面被取代 目前不會發生 但如果是"部分"的專精工作 可以被模組化 高重複性 可被預測 與其說取代人類工作 不如說 AI可以替代部分"流程" 如果有專屬於法律條文聊天機器人 或是 專屬於公司內部規章的聊天機器人 遇到問題 或是不確定的流程 直接詢
Thumbnail
近年來,生成式AI對市場帶來了巨大變革,然而,企業的AI專案卻面臨許多部署和失敗的問題。從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數據科學家在尋找防止AI模型失敗的模式上面存在許多問題。本文提供了三個觀點,協助缺乏技術的高階主管針對辨識有效的AI模型和數據集提出方法。
Thumbnail
近年來,生成式AI對市場帶來了巨大變革,然而,企業的AI專案卻面臨許多部署和失敗的問題。從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數據科學家在尋找防止AI模型失敗的模式上面存在許多問題。本文提供了三個觀點,協助缺乏技術的高階主管針對辨識有效的AI模型和數據集提出方法。
Thumbnail
AI崛起和財務自由對於未來的職場和個人生活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AI取代工作和財務超前部屬的必要性,以及存錢和開源的重要性。在未來,人們需要適應新技術和技能,並且明智地進行投資,以實現財務自由。
Thumbnail
AI崛起和財務自由對於未來的職場和個人生活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探討了AI取代工作和財務超前部屬的必要性,以及存錢和開源的重要性。在未來,人們需要適應新技術和技能,並且明智地進行投資,以實現財務自由。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能(AI)的發展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並提出應適應技術革命,充分利用AI潛力的建議。AI 相關的中文關鍵詞包括: 人工智能, AI, 智能化, 自動化, 智能交易, 影像識別, 技術的進步, AI的潛力。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人工智能(AI)的發展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並提出應適應技術革命,充分利用AI潛力的建議。AI 相關的中文關鍵詞包括: 人工智能, AI, 智能化, 自動化, 智能交易, 影像識別, 技術的進步, AI的潛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