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紙牌秘密:每個人也都有成為魔術師的能力,成為觀察者 / 覺知的自身 / 不回應也不反應,掌握全局。
每一副紙牌,都是一個宇宙的縮影:五十二張牌,對應著一年中的五十二週;紅與黑,是光與影的對峙;四種花色,則像是人類存在的四個象限:心(情感)、方塊(物質)、梅花(行動)、黑桃(思考)。看似隨機的一手牌,其實是秩序與混沌的交界。在洗牌的瞬間,命運被打散又重組;在翻開第一張牌的那一刻,世界重新開始運轉。
魔術師知道如何操縱這個秩序:他掌握「隱藏」與「顯現」的節奏,讓觀眾小我誤以為是偶然,其實早已注定。而占卜者則讀取那混亂中洩漏的符號,試圖從亂數裡尋找靈魂的脈絡。
紙牌的秘密,也許不在於牌面,而在於觀看它的那雙眼。一張紅心A,在魔術師手中,是幻象的起點;在占卜者眼裡,則是愛與重生的徵兆;而在孤獨的玩家面前,它只是一張等待命運翻覆的紙。每一次洗牌,都是一次輪迴;每一次發牌,都是一次選擇。紙牌的秘密,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張牌翻開前,你會遇見誰。
《紙牌的祕密》是作家賈德最鍾愛的作品!全球翻譯36種語言,媲美《愛麗斯夢遊仙境》的當代哲學經典!哲學,是一門和我們既親密又疏遠的學問。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擅長以流暢敍事功力將高深的哲學以平白易懂的小說情境呈現。《蘇菲的世界》寫的是小女孩蘇菲探索哲學史的過程。《紙牌的祕密》則是小男孩漢斯‧湯瑪士的解謎之旅。
每個人心裡都活著一個小丑,一個「旁觀者 / 覺察者 」,象徵著那些與眾不同,但是又擁有特殊視角的人,而看透命運的人也擁有擁抱命運折磨的必然勇氣。
世界的命運,就藏在那一張張二維的薄紙之間。
夜裡的風,像一副被時間洗過的撲克牌, 有的輕,有的沈, 有的像紅心那樣炙熱而盲目, 有的像黑桃那樣銳利而嚴肅。在那副紙牌的最角落,有一張不屬於任何花色的小丑牌。 他笑著,但那笑容不是為了取悅誰, 那是一種洞悉的微笑, 像看見了命運背後的手指,仍選擇靜靜地坐下來喝一口茶。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活著這樣一張牌。一個旁觀者, 他不參加遊戲,只是靜靜地看著別人下注、失落、歡呼, 偶爾發出一聲輕嘆,像風在玻璃上滑過。
有時候我懷疑,這世界本身就是一場紙牌遊戲,人們出生時,全都是小丑, 可隨著年歲增長,我們漸漸被歸類、被定義, 有人成了紅心,熱情得近乎自虐; 有人成了方塊,閃閃發亮卻空洞如鏡; 有人成了梅花,忙著維持秩序; 有人成了黑桃,一生與命運角力。 只有那張小丑牌,仍然不屬於任何一邊。
《紙牌的祕密》說:『丑角與其它牌不一樣,它不歸屬於任一組花色中,它是局外人,卻又和牌組擺在一起,它毫無歸屬感,它隨時可以被抽換或丟棄掉,沒有人會記得小丑牌的下落,它總是被擱在牌局的角落,卻好像有透視的功力,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人生真相….』
人心的深處,都住著一位小丑。他不屬於任何群體,不戴皇冠、不持權杖,也沒有固定的花色,只是那個在夜色邊緣靜靜觀察的人,他像是靈魂的「旁觀者」,在我們悲傷或麻木的時候,悄悄地看著這一切。小丑,懂得命運的荒謬,也懂得命運的慈悲,他看穿命運的輪廓,也願意擁抱命運的折磨。
活著,其實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奇蹟,活著的感覺是如此美妙,然而,大多數人早已忘記了那份悸動。人們走在街上,如同行屍走肉,每天醒來、吃飯、說話、微笑,像機械一樣重複著「生活」這個動詞,每一個動作都準確,卻沒有溫度,直到靈魂變得乾涸。
事實上,只要稍稍停下,你靜下來想一想,光是「存在」這件事,本身就是奇蹟。呼吸的空氣、心臟的搏動,以及那些痛苦、愉悅、懷疑、渴望的時刻,全都構成了我們在這個世界唯一的真實。哲學,也許不過是學習再次感受的藝術,透過觀察和體驗,抵達真相的邊界,真正的活著、感受著。那是《紙牌的祕密》裡的世界。
在那山中的小村裡有一個小男孩、一家被紅酒與無聊吞噬的麵包店、一個玻璃缸裡游動的金魚,還有那一顆藏著命運的麵包。當他撕開那麵包,世界裂開了一條縫,從那條縫裡,掉出一本小書,那本書像是被某個神祕的意識藏進現實裡的祕密。書裡的故事展開時,他彷彿聽見遠方的浪濤,一艘船沉沒,一位孤獨的水手漂流到未知的島上,在那裡,他的撲克牌全都變成了人。
《紙牌的祕密》說:『當你發覺到自己有事不懂,那你正往什麼都懂的道路邁進。』
其實,願意承認自己「不懂」,就是靈魂的第一場覺醒。
五十三張紙牌化成五十三個有呼吸、有思想的小人(玩家 / 反應者),一個個有著自己的名字與表情,他們在荒島上建起了一座微型村莊,在那裡,他們忙碌而有秩序;彼此合作、吵架、戀愛、製作彩虹汽水。那汽水甜得像夢一樣,但喝多了就會忘記自己是誰,甚至失去思考的能力,最後,只剩下那張小丑牌(覺察者),仍保持清醒,他靜靜地看著其他牌一個個沉入甜蜜的迷霧裡,孤單地問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沒有人回答。他的聲音被海風帶走,又被孤單送回。小丑就像蘇格拉底,永遠在問問題,他是島上唯一的清醒者,卻也因此被孤立、被遺忘。
《紙牌的祕密》說:『能夠看穿命運的人也必須熬過命運的考驗。』
小人們在島上日復一日地勞動,他們被秩序訓練成完美的齒輪,在甜蜜的汽水中逐漸失去靈魂。但有時,我會想,那樣的「重複」是不是也是一種修行?在日常的噪音裡保持專注,在世界崩解的邊緣仍能完成自己的小事,那或許就是最樸實、最真實的覺悟。
《紙牌的祕密》說:『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是小丑牌。可是,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漸漸變成 紅心、方塊、梅花或黑桃。』
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都是充滿好奇心的,只是隨著年歲增長,我們開始扮演角色:愛人、員工、雇主、家長、信徒。然而,其實那個獨立思考的我並沒有消失,它只是躲在我們的機械反應之下,靜靜觀察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故事裡的父親對漢斯說過一句話:『小孩子在準備堆沙子城堡之前,心中已經存在一個完美的城堡形象。我們的身體最終和沙坑裡的城堡沒兩樣,這也是無可奈何。但我們有樣東西是時間無法奪走的,因為它不屬於這裡。我們必須細心觀察萬事萬物如何運動變化,看出背後的玄機,這樣你就會知道一切不過是假象。』
那是柏拉圖的理型世界,我們的雙手永遠無法重現心中的完美形象,但那個形象依然存在,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閃爍著光,就像所有的紙牌遊戲一樣,我們在時間的沙坑裡翻弄命運,卻忘了整副牌的原始圖樣早已寫在心裡。
《紙牌的祕密》說:『世界是一場大型的單人紙牌遊戲,每個人都是一張牌,即便人們全看不清真相,但小丑始終相信,有一天,總會有人睜開眼睛。』
現實的城堡終會被海水沖垮,身體會老去,聲音會被風帶走,但有樣東西,時間奪不走,那是我們觀察世界的眼睛。只要仍有一雙清醒的眼,仍願意提問、仍願意驚訝,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變老。
手裡堆砌的現實:
當我們動手創造時,沙子太濕、太鬆、太不聽話,結果怎麼堆都不對。於是我們一次又一次重來,那座理想的城堡卻始終只存在於腦海, 像夢裡的旋律,醒來後就忘了。或許生命也是這樣。我們忙著堆砌所謂的現實, 但心裡早有一個更清晰、更寂靜的版本, 只是我們忘了。我們的身體終究也會像沙坑裡的城堡,終究會被潮水沖走。 但有樣東西時間拿不走, 那不屬於這裡的部分, 是靈魂的原型。 他看見萬物的變化, 看見甜味如何變成毒, 看見光亮如何化為霧。 他知道,世界是一場大型的遊戲。 每個人都是玩家, 只是大多數人忘了自己原本是誰。
那夜,我夢見自己也是一張牌,在無盡的牌局中旋轉, 桌上沒有燈,只有月光的反射。 我聽見自己的心臟在洗牌聲中跳動。 我不知道我是紅心、黑桃、還是那張孤單的小丑,
只是存在著,只是等待著,有一天,有人能夠看見這一切真相:夢境、現實、命運、愛,其實都是同一副紙牌的不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