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如果最近有關注國際新聞,應該對某些照片或影片印象很深刻,所謂的「芬太尼彎折」,意指芬太尼(鴉片類藥物)成癮後可能引起的無意識、類似夢遊彎腰走路的現象,人們像喪屍一樣地漫遊在街頭。這樣的場景在美國開始越來越不陌生...

AI繪成的Fentanyl fold(但實際照片或景象更驚人,大家可以自行搜尋)
不同於唯一支持自由經濟學派Friedman夫婦,Case及Deaton這對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也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夫婦們,則對於號稱經濟不斷成長的美國社會觀察,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絕望死Deaths of Despair,歸因於酗酒、濫用藥物及自殺的人們,在某些世代或人群中直線上升-這些人,不同於我們過往對於美國社會的想像,竟然是所謂沒有大學學歷、勞動階級的中年白人男性們。想知道自由經濟學派提倡甚麼的話,書評可看這裡 【書評】《選擇的自由》:探討個人自由與政府福利的權衡,我們真的有選擇的自由嗎?
Case和 Deaton對美國社會與健康不平等的觀察,認為從早期的黑人或白人的種族之間不平等,逐漸演變到高低教育程度之爭,尤其以有沒有大學學歷為分析的臨界點,主要研究發現在死亡率、收入、幸福程度、自我健康評估、聲稱疼痛、自殺、使用成癮性藥物及酗酒等,都有類似的趨勢,即為隨著出生世代的推移,有大學學歷與正向健康結果有關,而有無大學學歷的兩群人的健康各種狀況都有差距越來越大的趨勢。
Case 和 Deaton應用公開資料包括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疾病通報資料、蓋洛普公司的抽樣調查、美國國民健康調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行為風險因素監測系統(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BRFSS)等第一手或次級調查資料,並進行分層及分不同出生世代的趨勢分析。
絕望死,定義為包括因鴉片類藥物濫用、酗酒或自殺而死。
他們透過不同社會因子趨勢的比較,得出結論認為未受大學教育的白人族群,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首先先是失去和過往與同樣未受大學教育的黑人族群相較的傳統優勢、接著是隨著產業轉型而減少工作自主性、低薪供給的職業性質,企業對於正職、合約人員及外包的分級間接影響了社會認同及與群體連結的關係,伴隨而來的是家庭生活差距擴大,包括婚姻、生育、社區參與例如政治參與(投票)或宗教活動等的連結程度都隨之下降,如此的自身生活水準下降及喪失社群導致其絕望死的狀況。
評論:
第一個是方法學上可能還需要更多驗證才能確實歸因,Case 和 Deaton的假說很難用實驗或傳統的流行病學的方法進行檢驗,他們透過趨勢的分析,輔以自己社會觀察的論點試圖解釋成因、比對國際情形及確認美國發生的現象;第二點是Case和Deaton詮釋美國絕望死的狀況及成因,在台灣的狀況看似有點難以比賦援引,首先是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近10年高等教育人口平均年增率達2.1%,截至113年底,擁有大專/大學學歷比例已占我國人口達51%,所以類似的假說移植到我國情境可能需要用不同的變項來做進一步的區分,但其推論的理由及邏輯仍然是可以作為參考用來檢驗部分的臺灣社會情境。
他們提出的政策建議包括改革醫療照護體制,提供全民健康保險,確保醫療成本的控制;改革美國企業納入工會代表,或嘗試規管美國企業有害的做法例如外包承包商非幫助企業削減福利;賦稅與福利制度的改革;勞動力薪資市場的反壟斷;工資補貼或提高最低工資以重振就業市場;提高尋租行為的資訊透明度;教育體制的多元化發展等。
個人基本同意他們提出來的政策建議及肯定他們為此認為可以解決問題的邏輯。但我同時也認為如要併行多管齊下需要克服非常多執行面的困難,雖然問題的確盤根錯節,而兩位經濟學家能從絕望死的課題,爬梳到整體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的問題根源,非常值得佩服。
不過就簡單以規管企業如僅為削減員工福利則不得外包一事,如何評估是否為僅為削減員工福利而外包呢?企業須提交自身評估給監管單位審理嗎?而削減員工福利這個原因,是否有可能被各式各樣的理由進行包裝呢?例如因為為企業運作暫時需要,所以不需要正職人力。為了評估或評價此事,可能又需要發展一個獨立的機關或委員會執行此事,或建立制度、列出標準以做為客觀的評價(而列出標準本身就可能給了參與評價者進行變造的空間等),而這樣的制度可能又會受到不同的利益團體進行遊說等影響,環環相扣因此需要很大的決心及眾人的智慧方能真正解決相關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