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領域長期以來面臨治療反應不足與疾病修飾能力有限的挑戰。隨著 TL1A 標靶的崛起,一場圍繞下一代 IBD 藥物的競爭全面開啟。
近期,Merck & Co., Inc.(默沙東) 宣布其針對 TL1A 的在研單株抗體 tulisokibart(MK-7240) 已同步啟動三項 IIb 期臨床試驗,旨在評估該藥物在三種免疫介導發炎性疾病中的治療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球尚無 TL1A 標靶藥物獲批上市,但跨國藥廠透過併購與合作加速布局,已逐漸形成以 Roche、Merck 與 Sanofi 為核心的第一競爭梯隊。製藥巨頭,決戰開啟!
01 /TL1A 崛起
IBD 作為一種慢性、免疫介導的胃腸道發炎性疾病,主要包括 Crohn’s disease(CD,克隆氏症) 及 ulcerative colitis(UC,潰瘍性結腸炎)(圖 1),其臨床表現複雜,常伴隨腹瀉、便血、腹痛及體重減輕等症狀,且易引發腸外併發症及腸道纖維化、狹窄等結構性損傷,疾病負擔顯著。
目前全球適用於生物製劑治療的中重度 IBD 患者規模龐大,僅美國及歐洲五國患者總數已達約 230 萬人,與異位性皮膚炎及銀屑病患者體量相當。
IBD 病程呈現復發–緩解交替,傳統治療目標雖已從臨床症狀緩解逐步提升至內視鏡及組織學癒合,但現有治療方案仍存在起效緩慢、緩解深度不足、原發性或繼發性失效等普遍問題。

兩類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炎區域
全球 IBD 藥物市場規模已超過 200 億美元,預計至 2028 年將成長至約 280 億美元。目前市場高度集中,由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NF inhibitors,如 infliximab 與 adalimumab)、白血球介素抑制劑(如 ustekinumab)以及整合素抑制劑 vedolizumab 等主導,四款藥物合計佔據全球 75% 的市場份額。儘管這些生物製劑與小分子藥物(如 upadacitinib、ozanimod 等)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仍有約半數患者面臨療效不足或失效的困境,IBD 領域亟需更具突破性的治療策略與新型標靶。
在此背景下,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ligand 1A(TL1A,亦名 TNFSF15) 迅速崛起,成為 IBD 研發領域最受矚目的新興標靶之一。TL1A 為 TNF 超家族成員,主要由抗原呈現細胞、T 細胞及內皮細胞活化後表達,並與其受體 DR3(TNFRSF25) 結合;DR3 高表達於 Th1、Th17、regulatory T cells(Treg) 及 ILC3 等免疫細胞族群。TL1A–DR3 訊號軸活化可同時放大促發炎反應與纖維化程序,亦與病灶血管新生相關。
TL1A 標靶的核心價值在於「抗發炎+抗纖維化」的雙重機制。 這一點突破了傳統 IBD 藥物僅控制發炎的侷限,具有潛在的「疾病修飾(disease-modifying)」能力,特別是在容易出現纖維化與狹窄的 CD 人群。臨床上,血液或糞便中可溶性 TL1A 水平與疾病活動度相關,可望作為治療反應的預測型生物標記;此外,TNFSF15 的遺傳多型性在部分族群(包含東亞人群)與 IBD 易感性及疾病表型亦有關聯,為日後的分層醫療與伴隨診斷提供了基礎。
/ 02 /MNC 青睞
近年來,跨國藥廠對 TL1A 領域的布局明顯加速,自 2023 年起,該領域成為全球醫藥交易的活躍板塊之一。

2023–2025 年 TL1A 領域授權交易彙整
這一輪交易浪潮的起點可追溯至 2023 年 4 月:Merck 以 108 億美元 收購 Prometheus Biosciences,取得其處於 III 期臨床階段的 TL1A 單抗 tulisokibart。該筆交易不僅金額龐大,更打破自體免疫領域的併購紀錄,正式拉開 TL1A 「爭奪戰」序幕。
緊隨其後,Roche 於同年 7 月以 71 億美元 收購 Roivant Sciences 旗下 Telavant,獲得 TL1A 抗體 RVT-3101(現編號 RG6631) 在美國與日本的權益,並同時納入一款早期臨床階段的 p40/TL1A 雙特異性抗體,進一步擴充其在 IBD 的產品梯隊。
除上述兩大交易外,其他 MNC 也透過 BD 積極介入:
- Sanofi 與 Teva 於 2023 年 10 月達成合作,以首付 5 億美元 及最高 10 億美元 里程碑引進 TL1A 單抗 duvakitug(TEV-48574);後續 Sanofi 又在 2025 年 4 月以 18.45 億美元 與 Earendil Labs 合作,納入兩款 TL1A 雙抗(HXN-1002、HXN-1003),強化其組合多樣性。
- AbbVie 於 2024 年 6 月以總額 17.1 億美元 引進 FG-M701(TL1A 單抗,臨床前),致力於在半衰期與給藥頻率上進一步最佳化。
整體上,TL1A 的交易呈現「超前卡位」 的路徑:不僅鎖定中後期資產,也積極布局早期甚至臨床前的雙抗或優化分子,力圖在尚未有藥物上市前掌握話語權。
/ 03 /全球競爭格局
目前全球尚無 TL1A 藥物獲批,但多款候選藥物正推動該標靶從研發熱潮走向未來市場爆發,Roche、Merck、Sanofi 組成第一梯隊。

TL1A 全球競爭格局
Merck—tulisokibart(MK-7240):領跑者之一。來自 Prometheus 的關鍵資產,在中重度 UC 的 II 期研究(PROMETHEUS 設計)第 12 週臨床緩解率約 26%;在 CD 中臨床緩解率約 49%。基於積極訊號,Merck 已於 2024 年 6 月同步啟動 UC 與 CD 的兩項 III 期樞紐試驗;2025 年再追加三項 IIb 期於其他免疫介導疾病,試圖驗證跨疾病生物學。
Roche—RG6631(RVT-3101):二期 TUSCANY-2 於 UC 患者在第 14 週顯示多劑量組臨床緩解率 >30%;2024 年 9 月啟動 UC 的 III 期,預計 2027 年送件,CD 的 III 期預計 2025 年 3 月啟動並於 2028 年申請。Roche 在 2024 年投資者日將其峰值銷售上調至 30 億瑞郎以上,顯示對類別潛力的高度信心。
Sanofi/Teva—duvakitug(TEV-48574):二期 RELIEVE 研究資料亮眼;在 UC 中,高劑量組第 14 週臨床緩解率約 48%;在 CD 中,內視鏡反應率約 48%。Sanofi 已於 2025 年 9 月前後啟動四篇 III 期,臨床節奏與第一梯隊同步。
Xencor—XmAb-942:採用 Xtend Fc 延長半衰期,t1/2 約 71 天,有望支援 Q12W 皮下注射,顯著提升便利性;已進入 II 期探索。
AbbVie—FG-M701(臨床前):license-in 策略切入,主打工程化親和力與更長給藥間隔,瞄準「同類最佳」屬性。
為何 TL1A 可能成為「破局者」?
- 機制差異化:同時調節 Th1/Th17/ILC 軸與纖維化過程;相較 anti-TNF、anti-IL-12/23(如 ustekinumab)或 gut-selective 的 vedolizumab,TL1A 更貼近 「炎症+結構修飾」 的雙重目標。
- 分層醫療潛力:可溶性 TL1A 與 TNFSF15 基因型有望作為預測反應的生物標記,利於早期選藥與長期策略。
- 給藥頻率可望下降:多數管線嘗試 Q8–Q12W 皮下維持,與現行部分生物製劑相當或更優,改善依從性與醫療資源使用。
安全性與定位(臨床需關注)
雖然目前公開數據尚未見到出乎意料的安全訊號,但作為免疫調節藥物,仍需持續監測嚴重感染、結核再活化、惡性腫瘤風險與免疫原性。在實務上,TL1A 藥物可能:
- 作為 anti-TNF 失敗後 的下一線選擇;
- 在 fibrostenotic CD(易狹窄/纖維化亞群)中探索更前移的策略;
- 與 JAK 抑制劑(如 upadacitinib) 或 S1P 調節劑(如 ozanimod) 比較,爭奪對難治族群的長期維持地位。
結論:Merck、Roche、Sanofi 等巨頭已攜多款候選藥物駛入 III 期賽道,TL1A 正在成為 IBD 的真正「破局者」。若臨床三期複現二期深度緩解與黏膜癒合優勢,並證實在纖維化端點的長期獲益,首個 TL1A 類別藥極可能在未來數年內改寫 IBD 的治療路徑,也為 「以疾病修飾為核心的下一代 IBD 藥物」 標定了方向。

以目前公開資訊來看,台灣尚未見到自研的 TL1A 類(單抗或雙抗)進入臨床/臨床前公開管線;本地 IBD 版圖仍以傳統與改良療法為主:一是 5-ASA(mesalamine/mesalazine)口服與直腸劑型,以及 budesonide 泡沫或延釋配方等局部抗發炎產品;二是小分子免疫調節與生物製劑的引進與使用(如 JAK、S1P、抗整合素與 IL-12/23 路徑藥物),並配合健保與醫院路徑優化處方。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生技製造與 CDMO 能量近年快速擴張(單株抗體製程、無菌填充/成品、病毒載體等),加上多家醫學中心長期參與 UC/CD 的國際臨床試驗,形成「臨床試驗—製造—學名/改良劑型」的完整鏈條。中期來看,若 TL1A 類新藥於海外三期驗證成功,台灣最可能的落地路徑會先從引進銷售與在地 CMC/填充封裝合作起步,隨後才有機會看到國產自研或生產授權的跟進。
參考資料:
- Targeting TL1A and DR3:the new frontier of anti-cytokine therapy in IBD.
- The epidemi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East meets West.
- The four epidemiological stages in the global evolu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Landscape and prediction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China:China will enter the Compounding Prevalence stage around 2030.
- 公開資料&各公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