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台灣的國慶日,但是在德國沒有放假,所以整天非常的沒有實感。直到傍晚吃到郭元益的綠豆豆沙糕、邊看國台語布袋戲邊吃橘子、看到一堆台灣人,才覺得跟台灣有所連結。
因緣際會認識了漢堡中華會館,才知道他們有提供給孩子的中文課。裡面的學生有各式各樣的年紀與家庭背景,但學習的都是繁體中文。在海外能夠在一個地方聽到與看到台灣的中文真的覺得很感動。
今天為了旁聽,提前到教室外等候。從洗手間一出來就碰上兩個金髮德國小朋友。姐姐不怕生地問我:「Gibt's hier Chinesischunterricht? (這裡有中文課可以上嗎?)」我說:「Ja. (有啊)。」小朋友:「Warum ist niemand da? (那怎麼都沒有人?)」我說:「Ich weiß es auch nicht. Vielleicht kommen die Lehrerinnen später. (我也不知道,可能老師們等等就來了。)」然後我們就對視幾秒鐘,原來「大眼瞪小眼」就是在形容這種情況。為了化解尷尬我就用德文說:「對,我會說中文,我也會說德文。」。出於好奇就接著問她為什麼來學中文。她說:「我之前在一個小冊子上看到中文課,很好奇很感興趣,但是不想上線上課,所以就來這裡學。」我才知道真的會有父母母語非中文的人送小孩來學中文!小聊幾句後我就去找人。最後發現原來我們三個人都走錯棟了!ᗒᗨᗕ
後來旁聽了兩個不同老師的班。她們的風格迥異,卻都很適合她們學生的年齡層。讓我想起以前每周末教青少年班的日子。在台灣,來學德文的孩子大多父母都是台灣人。偶爾也會遇到父母親其中一人是德語母語者。因為學院的全德文規定,台灣小孩不會明目張膽地用中文聊天或回應老師(至少在我的課堂很少聽到中文啦)。所以今天看到完全顛倒過來的景象覺得有夠可愛。老師用中文問問題,德文比較好的青少年用夾雜著德文的中文來回答,真有趣~
課後老師們都很熱心的回答我的問題,也很謙虛地向我詢問反饋。讓我回想起以前在教師辦公室跟Kollegen討論課程、學生、教材等的時光。才發現,脫離教學環境幾個月了,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仍然是位老師,我也很想念教書生涯...
對於接下來的求職,我滿猶豫是否要繼續待在教育圈,還是挑戰不一樣的產業,當一個Quereinsteiger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