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微之》唐.白居易
-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hiu?(ㄈㄡ)
【不】:又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hiu1)。 又姓也! 音hiu或piau ! 「不」同「否」,中文音fou第一聲! 此詩如果念pu第四聲,就謬誤了! 念「否」音三聲,不差,念「否」的一聲 fou,才是及格!

白居易與元稹相識於貞元十九年,同年登科入仕,此後三十年裡,二人既是詩壇知己,亦是政治盟友。元稹於大和五年(831 年)去世,此後九年裡,白居易寫下了《夢微之》《微之敦詩晦叔相次長逝,巋然自傷,因成二絕》等數十首悼亡詩,僅《夢微之》就有兩首,字裡行間全是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的刻骨思念。開成五年(840 年),白居易六十九歲,大病初愈,在某夜夢到元稹後,揮筆寫下了這首詩。
夜來攜手夢同游,晨起盈巾淚莫收:描繪了詩人在夢中與元稹攜手同游的情景,醒來後卻發現是一場空,淚水沾滿了手巾,難以抑制。通過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比,以樂景襯哀情,將詩人對元稹的思念和醒來後的悲痛表現得淋漓盡致。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漳浦」 指代詩人自己所在之地,「老身」 體現了詩人的衰老,「三度病」 說明詩人身體多病。而 「咸陽」 是元稹埋葬之地,「宿草八回秋」 表示元稹已去世多年。此聯既寫出了詩人自身的狀況,又點明了與元稹生死相隔的時間之久,進一步強化了悲傷的氛圍。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這是全詩的精華所在。詩人想象元稹在黃泉之下,屍骨已被泥土銷蝕,而自己卻還在人間,滿頭白發如雪。「泥銷骨」 與 「雪滿頭」 形成鮮明對比,生動地表現出生死的巨大差異,以及詩人對時光流逝、生命無常的感慨,同時也流露出詩人的孤獨和淒涼。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阿衛」 和 「韓郎」 是詩人與元稹共同的親友,他們也相繼離世。詩人不禁發問,在那渺茫昏暗的陰間,元稹是否知道這些消息呢?這一問,將詩人對亡友的思念延伸到了對生死相隔的無奈和對未知世界的迷茫,使全詩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復雜。
閩南語時間:
- 【否】:語末助詞。表詢問。唐韓愈《與孟尙書書》:“籍湜輩雖屢指教,不知果能不叛去否?”《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二位姑奶奶可曾有喜信兒否?”毛澤東《沁園春·長沙》詞:“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 【不】:副詞。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跟反復問句的作用相等。《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我且問你,褚一官在家也不?”葉聖陶《未厭集·小妹妹》:“我也問你,你願意不?”
第二項的《漢語大字典》釋義,有疑問,它說:{不:副詞。方言。用在句末表示疑問,},這哪裡是方言,這是正統的漢語詞語法好嗎?
閩南語音: 句尾疑問否定字: hoo2/hoonn2/ hio2/hioh !
對應的字,就是「否」字! 也是「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