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國殤》屈原
- 操吳戈兮被犀甲kap,車錯轂兮短兵接tsiap。
- 旌蔽日兮敵若雲uan5,矢交墜兮士爭先sian。
- 凌余陣兮躐余行hong5,左驂殪兮右刃傷siong。
-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koo2。
- 天時懟兮威靈怒noo7,嚴殺盡兮棄原野。
- 出不入兮往不反huan2,平原忽兮路超遠uan2。
- 帶長劍兮挾秦弓kiong,首身離兮心不懲tiong5。
-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ling5。
- 身既死兮神以靈ling5,子魂魄兮為鬼雄hi(o)ng5。
此楚辭中,只有「武」,字不押韻!「馬,野」隔句押韻 -a,「雄」字,在閩南語白話音中有hing5/hin5兩音!
《台日典》:hing5:
- 漢羅雄
- 解說(漢羅)(1)(姓)。 (2)雄性。
- 解說(日文)(1)(姓)雄[ゆう]。 (2)雄[をす]。
- 例(漢羅)(2)鴨 ∼。
- 例(日文)(2)鴨雄[ah hêng]=鶩[あひる]の雄[をす]。
而「雲」的擬音是ɢun,也是屬於文韻部! 兩字是押韻的!

《九歌・國殤》憑藉對英雄氣節的深刻詠嘆,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悲壯詩歌」的典範,對後世文學、文化精神乃至愛國情懷都影響深遠。
歷代學者與文人對《國殤》的評價,多聚焦其「情感力量」與「文學價值」,核心可歸納為三點:
- 情感真摯,悲壯動人:南宋朱熹在《楚辭集注》中評其「極其悲壯,讀之使人奮發」,認為詩中沒有矯飾的哀傷,只有對英烈的崇敬,情感直抵人心。
- 風格獨特,開創先河:清代學者王夫之在《楚辭通釋》中指出,《國殤》打破了此前祭歌「委婉含蓄」的傳統,以「直白剛健」的語言描寫戰場,開創了「愛國英雄主題」的詩歌範式。
- 精神崇高,超越時代:現代學者聞一多稱其為「中國最雄壯的戰歌」,強調詩中「身既死兮神以靈」的精神,不僅是對楚國將士的頌揚,更成為後世民族危亡時期的精神旗幟。
詩中「鬼雄」一詞成為經典文化符號,宋代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寫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直接化用此概念,將其從「戰場英烈」延伸為「民族英雄」的標準;近代以來,在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等時期,「為鬼雄」的精神常被引用,成為激勵人們抵禦外侮、犧牲奉獻的文化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