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之心:一行禪師的佛法講堂【增修新版】(三版)
一行禪師 2023 橡實文化
分類:論說--理論/實用
★★★★★★★★★★
一句話:
一行禪師講述佛陀最根本的教義,以及實行的方法。
重要字句:
佛陀不是神,而是如你、我一般生而為人,且同樣受苦。
佛陀buddha這個名號源於動詞詞根budh,意即覺醒、了解、深入明瞭當下發生的事。當明瞭實相之際,即有正念。
佛陀多次表示:「我的教法如同指月之指,別執指為月。」一部經典或一場佛法開示,並不等同於對「法」的洞見或是「法」本身,它只是一種呈現洞見的媒介。
四聖諦:苦(苦的存在)、集(苦的產生)、滅(重獲安樂的可能性)、道(通達安樂的八聖道)
平息情緒的五階段:辨識、接納、擁抱、深入觀察、洞見。
四聖諦第三轉十二行相:
- 示轉(辨識):此是苦/有導致苦的非聖法存在/安樂可能出現/有導致安樂的聖道存在。
- <哪些是苦/哪些是集/什麼是滅/什麼是道>
- 勸轉(鼓勵):應了解苦/應了解此非聖法/應獲得安樂/應修行此聖道。
- <苦是應知的/集是應斷的/滅是應證得的/道是應該修習的>
- 證轉(證悟):已了解苦/已了解此非聖法/已獲得安樂/已修行此聖道。
- <苦、我已徹知/集、我已斷盡/滅、我已證得/道、我已修學完成>
正念五學處:一行禪師以正念五學處代替傳統的五戒,包含尊重生命(不殺生戒)、布施(不偷盜戒)、負責任的性倫理(不邪淫戒)、諦聽與愛語(不妄語戒)、正念的飲食與消費(不飲酒戒)。
八聖道:
- 正見:深刻了解四聖諦,相信我們具有能轉化自身之苦的堅定信心。
- 正思惟:擺脫錯誤的「想」,以正見為基礎的思惟。
- 正語:以正思惟為基礎的言語,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 正業:尊重生命,以非暴力對待自己和他人。
- 正命:符合慈悲的謀生之道。
- 正精進:有助與我們體證八聖道的能量。轉化苦為慈悲,保有喜悅與自在。
- 正念:佛法的核心。讓我們記得要回到當下、將我們拉回當下的力量,
- 正定:培養專一的心,轉識成智。
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
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五蘊:色、受、想、行、識
摘要:
進入佛陀之心
你我的苦是我們進入佛陀之心的基本條件,也是佛陀進入我們心中的基本條件。佛陀一再強調:「我的教導唯有苦與苦的轉化。」佛陀將苦稱為「聖諦」,因為我們的苦能讓我們看到解脫之道。
佛教的教導原本就是為了喚醒我們真正的自我,而非僅為了充實知識的庫藏。
四聖諦Four Noble Truths
苦dukkha:
我們必須辨識、承認苦的存在。
集samudaya:
苦之集,即苦的起因、根源、本質或生起。我們需要深觀苦,看清苦如何形成。辨識會導致自己受苦的心靈或物質的食物。
<眾生於生死中,既在受苦的果報,同時也在造種種業,構成繼續接受種種苦的原因。因此,苦是在世間的果,集則是在世間造作受苦的因。>
滅nirodha:
止息苦的產生。<聖人已經實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苦已是不存在了,停止了接受苦的事實。><永離煩惱的無明,業惑從此不起,故從苦果獲得解脫,一切的苦因,永不造作,所以稱之為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道marga:
避免做出讓自已受苦的行為以止息苦的產生,需要的道路為八聖道或八正道。<修道則不再繼續造作苦的原因,自然也不會再有苦的結果。>
<時間加空間的不定性,便形成了沒有永恆不變的現象,這就叫做世間。出世間的定義,是說聖人已經離苦而得解脫,其內心世界不再有時間和空間所給予的拘束;雖然還在時間及空間之中,但已經不受任何時空現象所動搖、所困擾。苦諦和集諦是屬於世間的,滅諦和道諦則是屬於出世間的。世間是凡夫眾生的生死流轉,出世間是聖人永離眾苦的涅槃寂靜。>
對苦的誤解
佛陀並無三苦或一切皆苦的教法,三苦指苦苦(與苦受相關的苦,例如疼痛、發怒,<或是常說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行苦(聚合之物終將壞滅之苦)、壞苦(與變化有關的苦,喜悅早晚會變為痛苦,<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的,不能持久>)。修行要有成就,我們就必須停止證明「一切皆苦」的企圖。
佛陀的「三法印」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看法與概念完全泯滅的喜悅)。有些經典說三法印是苦、無常、無我,但苦應該是來自我們的執著,而非一切皆苦或無常無我即是苦。
另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我們所受的苦都是由貪愛造成的。貪愛是諸煩惱之首,但也只是其中一個苦因。
禪修的止shamatha與觀vipashyana
止的功能:
- 停止:除了深入觀察以獲得洞見,「停止」的藝術是基礎,停止自己的思考、習氣、失念、以及情緒。我們正騎著馬,不知要到哪裡去卻也無法停止,這匹馬就是習氣vasana。我們需要藉助正念的力量來辨識自己的習氣,並與之同在、微笑以對,防止它掌控自己。
- 平靜:當有強烈的情緒時,我們得學習呼吸、停止活動,以及平息情緒的藝術。包含五個階段:辨識、接納、擁抱、深入觀察、洞見。有了洞見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不會做出後悔的舉動。
- 休息:自然的盤坐讓身、心休息。停止、平靜及休息,是療癒的先決條件。
<「止」是心念止於一境,「觀」是觀照心念的動靜狀態,在同一個焦點上不斷地反覆地止與觀,便能定心安心。換言之,妄念不起叫「止」,念念分明叫「觀」。>
<心安定就是止。因此,止的功能,一定是從觀而達成的效果。>
<默照禪一開始時先用照,也就是觀;觀照成功,也就是清楚地觀到心安定,不受內境與外境的影響而產生波動,那就是默。觀照的方法用得好,也是默照同時;天台宗稱為「止觀同時」,禪宗則稱為「默照同時」。所以默照、止觀、定慧,在開始時有一前一後次第方法,但結果卻是同時的>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相
示轉(辨識):此是苦/有導致苦的非聖法存在/安樂可能出現/有導致安樂的聖道存在。
勸轉(鼓勵):應了解苦/應了解此非聖法/應獲得安樂/應修行此聖道。
證轉(證悟):已了解苦/已了解此非聖法/已獲得安樂/已修行此聖道。
體會自己的苦
苦的示轉:不要試圖否認或逃避苦,必須先意識到自己正在受苦,確定它的根源是物理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如同醫生診斷疾病,用勇氣與溫柔來承認和辨識苦。
苦的勸轉:好好的深入觀察它,就像醫生做檢驗。明瞭自己受苦的原因是可知的,且會竭盡所能地追究其根本原因。
苦的證轉:此時能以特定的名字指稱它,並確認它的一切特徵。
集的示轉:意識到我正持續製造苦,看清自己一直拿何種食餵養它,何種生活方式造成這樣的苦。觀察「我這樣想、那樣說、這樣聽或那樣做時,痛苦就會增長。」在修習第二聖諦之前,我們往往將自己的不快樂歸咎於他人。
四種導致苦的食物:
- 粗搏食(食用的食物)
- 觸食(感官印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斷地接觸感官對象(六塵),這些接觸成為意識的糧食。刺激我們貪愛、焦慮、恐懼、憤怒的就是有毒的食物。「正念五學處」會大有幫助。
- 思食(意志):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事物的欲望。意志是我們一切行動的基礎,我們的內在力量推動自己趨向以為會帶來快樂的事物,然而,這可能就是使我們受苦的原因。我們需要洞見,培養想要脫離這些事物的願望,以活在當下,享受生命中永遠唾手可得的奇蹟。
- 識食(意識):意識分集體意識與個人意識。我們內在都有地獄道、惡鬼道和畜牲道,如果我們坐視有關過去經驗的負面思想生起,即是在食用有毒的識食。然而,我們的意識中也有諸佛的種子。
集的勸轉:此時我們清楚地看到,若停止攝取造成苦的種種食,就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以正念和坐禪觀察苦,我們使用的「苦」意指能讓我們看到離苦之道的那種苦。
集的證轉:發誓並確實停止攝取製造苦的食物,並不是要「停止」色受想行識五蘊。而是能從心所欲做出符合「正念學處」的事,「念無念念,行無行行」。有了真正的洞見和解脫,這個階段只要做自己就可以了。
證得安樂
滅的示轉:「認知」苦不存在而寧靜存在的可能性,看見安樂是有可能出現的。我們常不珍惜早已存在的安樂與幸福,修習正念可以幫助我們學會體認自己的、已經存在且唾手可得的幸福。
滅的勸轉:鼓勵自己發現寧靜與喜悅。體會為自己的苦而受苦是不值得的,深深的接觸為自己帶來寧靜喜悅的事物。
滅的證轉:面對自己的苦,轉化為喜悅與慈悲。
道的示轉:認知到八聖道能引導我們離苦。
道的勸轉:鼓勵自己修行此道,透過聞、思、修來實現。以開放的心胸學習,了解聖道與自己生活中實際的困境息息相關。
道的證轉:指自己正在修行此聖道。
四聖諦相依相存,本為一體,為了見道,我們需要苦,面對自己的苦,在苦的核心中,可以找到集、滅和道。佛陀曾說:一旦你理解苦如何生起,你就已經在離苦之道上了。
四聖諦的新順序:安樂的現起(滅);通往安樂的八聖道(道);苦;導致苦的八非聖道(集)。
八聖道
八聖道的相互關係
思惟需要以正見為基礎,若能訓練自己正思惟,正見也會增長。正思惟會引起正精進。
正念和正定鞏固正見。
正語以正見和正思惟基礎,同時也增長正見。
正業立基於正見、正思惟和正語。
正定引生正業。
正命淨化正見。
<釋尊為弟子們說了八正道︰以正見,聞知四聖諦,離於邪見、邊見;以正思惟,審慎明察四聖諦,向於離欲,向於滅苦之道;以正語、正業、正命,向於斷截苦集聖諦,不造生死業因;以正精進,修習戒定慧的三增上學,向於苦滅聖諦>
正見
正表示正確地、端正地、有益地,邪則是無益的,正邪並非道德評斷或外來強加的專制標準。
正見是深刻了解四聖諦,堅信人能轉化自身之苦。<正見便是見苦是苦、見習(集)是習、見滅是滅、見道是道。>
舍利弗將正見描述為分辨善根與不善根的能力,了解自己因攝取何種食,而使何種事物生起。修習正念有助於我們辨識內在藏識中所有的、包含好壞的種子,並澆灌其中最善的種子。<知道苦是由苦集而來,就會知道必須在修道之後才能夠滅苦,修道能生智慧而離煩惱,滅苦便是從煩惱開始滅起。一切煩惱的總稱是無明><具備正見,能讓我們知道修道能離苦而得解脫;如果不知道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以及種種身心的狀況就是苦果,那就不可能修行了。>
我們的見view是以「想」(samjna,感知)為基礎。想通常都有「相」,且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像都是虛幻不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錯誤的「想」會讓我們的正見無法生起,而我們所受的苦多半來自於此。因此我們必須一再地問自己「我確定嗎?」
「想」意味著感知某個對象,也代表能感知者與所感知對象的存在。我們正在注視的那朵花是意識的一部分,我們必須秉除意識位於花朵之外(自己感知的對象是在自己之外)的這種觀念,因為主體若無對象就不可能存在,兩者缺一不可。
我們的「想」帶著一切主觀性的錯誤,常由貪、嗔、痴、邪見與偏見等煩惱構成,「想」也決定了我們是快樂或痛苦,因此深入觀察自己的「想」並了解其根源是很重要的。正見是我們透視生命實相的一種洞見,能讓自己解脫,不因錯誤的「想」而受苦。
我們無法像從未嘗過橘子的人解釋這種水果,我們只要說一個字,他就會被困住,他必須親自體驗。
修行就是超越想與概念,達到事物的本性。當我們修習正念時,會看見自己內在的善種,這就是正見。
<凡是不相信世間的因果,還想去追求出世的因果,這是顛倒。所以務必記得兩句話:「未得解脫,先盡責任;尚未成佛,先做好人。」先要深信世間因果,把生而為人的本身做好,這就是法住智。涅槃智是目標,法住智則是修行的過程。>
正思惟
思惟是我們內心的語言,思惟方式會決定行為模式。
思惟具有兩部分:尋vitarka,最初的念頭;和伺vichara,持續發展的念頭。
與正思惟相關的四個練習:
- 你確定嗎?:反覆地問自己這個問題,錯誤的「想」會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我們的思想多半是不必要的,就好像腦袋裡有部終日運轉的錄音機,修習正念時,我們才開始注意聽心中的錄音帶是否有用。
- 我正在做什麼?:擺脫對過去或未來的思緒,回到當下的一刻。若你的心跟著念頭跑了,就需要正念的介入。有意識的呼吸是讓身與心統一的重要的聯繫。身心只要一分離,我們就會迷失,無法真正存在於當下。正念的呼吸幫助我們的心不再被過去的悲傷和未來的焦慮所佔據。
- 嗨!習氣。:我們有固守習性的傾向,即使那些習性會造成痛苦。當我們便認出自己的習氣時,試著和自己慣有的思惟、行為模式好好地相處。
- 菩提心:幫助他人解脫,也是修習正念生活的動力。
<八正道的「正見」,是聞四聖諦法;「正思惟」是審思明察四聖諦法。>
正念
正念是佛法的核心,傳統上為八正道的第七項,一行禪師為了強調它的重要性列為第三項。正念是一股將我們拉回到當下的力量,當我們保持正念時,思惟就是正思惟,語言就是正語。佛就是整天保持正念的人。
念smriti,意即「憶念」,就是記得回到當下,感受當下的一切。
正念的奇蹟:
- 活在當下,深深感受到藍天、花朵和孩子的微笑。
- 讓藍天、花朵、孩子的微笑、你所愛的人等其他的一切,也活在當下。
- 滋長你作意的對象:注意自己所愛的人,而非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
- 減輕他人的苦:如果沒有活在當下,就無法傳達心意。
- 深入觀察:也是禪修的第二種層面。前四項為第一種層面,即停止、平靜、休息、療癒。
- 了解:看見了前所未見之處,了解是愛的基礎。
- 轉化:開始轉化自己和世間之苦。
修習正念的四種對象(四念處,身、受、心、法)
- 身體:於此身中念身。清楚覺知、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先標記自己身體的一切姿勢與動作,接著辨識自己身體的所有部位,並微笑以對。第三種方法是看到構成身體的地(堅硬的部分)水(液體)火(熱)風(氣體)四界。修習觀呼吸的步驟:知道自己在呼吸→自然入息變深、出息變慢→感到平靜自在→微笑,放鬆肌肉和焦慮→深深地安住在當下。
- 感受:於諸受中念受。觀察並清楚辨識每個流動過去的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在有意識的呼吸同時,了解感受「就是」我們本身,無需沉醉執著或驚恐排斥,擁抱自己所有的感受,就像懷抱哭泣或生氣的孩子,立即就能減輕自己的苦。
- 心:於心中念心。覺知心即覺知心行,行samskara,任何組合而成的或由其他事物所構成的事物,都是「行」。例如行蘊是指五十個心所。所有的心所都以種子的形式埋在藏識中,當我們所做的事情灌溉了它,它便會在我們的意識中現行。正念幫助我們深入觀察自己藏識的深處。
- 心的對象(法):於諸法中念諸法。每個心所都有個對象。洞察促成宇宙的存在的十八界(眼、色、眼識;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看清事物無常與相互依存的本質,就可轉化無明(恐懼愈不安的根源)。在坐禪時,要專注於某些對象相互依賴的本質,例如生氣或期望必有其對象;對快樂而言苦事不可或缺的;捨離執著才能自在。修習正念於外界對象時,那些對象就是心,觀察主客體的相互依存也是觀心,我們「想」的對象正是我們自己。
正語
知道言詞會帶來快樂或痛苦,致力於培養愛語與深入傾聽的能力。
不妄語:說話誠實。
不兩舌:忠於事實,不般弄是非。
不惡口:不口出惡言,因為習性說出有害的話語。
不綺語:做不必要的誇大敘述。
另外還有說能激發自信、喜悅與希望的話;不傳布不確定的消息;不批評不確定的事等等。
言語是讓思考得以表達的途徑,一旦說出口,我們的思緒就不再屬於個人私有,因此正語的基礎是正思惟。保持正念,我們就會知道自己正在說什麼,話語有什麼後果。<讓他人不起煩惱、不生邪見的就是正語>
深入、以正念傾聽是正語的根基,否則我們說的只是自己的想法,而非針對對方的回應。觀音菩薩就是傾聽世間哀嚎的人,她具有深入傾聽而不加以評斷或反應的特質。傾聽他人講話,不只因我想知道他心裡想什麼或想給他忠告,更是因為我們想減輕他的痛苦,這就稱為慈悲的傾聽。當傾聽過程出現煩躁和瞋怒,就必須保持正念和慈悲。
正業
正業指身體的正確行動,修習對我們自己及他人的非暴力,和正念五學處的一二三五項關係密切。
尊重生命,停止殺生。
布施,促進社會公義。
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正念地飲食和消費。
<正業,即是身三妙行:利益眾生、廣作布施、淨修梵行,離三類身惡行:殺生、偷盜、邪淫。>
正精進
正精進是有助於我們體驗八聖道的一種能量。邪精進就是汲汲於名利財物、性或食物、或努力逃離自身的苦。沒有以對佛法的正確理解為根基的修行也是邪精進。
四正勤:
- 防止藏識中潛藏的不善種子生起;讓已生起的不善種子重回藏識;灌溉藏識中潛藏的善種;助長已生起的善種讓它們停留在意識層。
- <正精進,便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科四正勤:(一)未生的惡法,使之不生;(二)已生的惡法,使之斷除;(三)未生的善法,使之生起;(四)已生的善法,使之增長。>
- 以正念擁抱不善的種子(貪、瞋、癡、無明、邪見),讓它們回歸藏識。以喜悅和興趣滋養善種,也就是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的「喜」和「輕安」。
晨醒即微笑,良辰在眼前。過好每一刻,慈眼視眾生。
正定
培養專一的心。定字面上的意識是「等持」,平等安止而不散亂。不掉舉(困擾的念頭導致散亂的心)、不昏沉。持續的定將引生洞見。
歷境隨緣修定:不論事物轉變,心安住於當下發生的一切事上。心有如湖面倒影,不考慮也不渴求任何事物,已全部的生命安住當下。
繫心一境修定:選擇某個事物並持守不放。
不以禪定來逃避苦或是自身的處境,
修習無常觀:將自己的摯愛視為無常而非恆常不變。
修習無我觀:觸及所接觸的一切事物中相互依存的本質。
修習涅槃觀:觸及實相的究竟向度,安立在無生無死之地。
<依正定而起現證緣起寂滅性的無漏慧,那便是涅槃智,也就是斷煩惱、了生死、得解脫。>
正命
符合慈悲的謀生之道。
在工作中是否有意識地呼吸、走路時是否步步正念分明、是否正語,以這樣的方式工作就是修習正命。
二諦
世俗諦:相對的或世間的真理。
勝義諦:絕對的真理。
例如佛陀所教的四勝諦即為世俗諦,幫助我們進入修行之門。心經裡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無苦、集、滅、道」則是勝義諦,意思是苦完全由「非苦」所構成,苦取決於你感知的方式。
深入透視世俗諦,就能了解諸行無常,去除自我、個人、眾生與壽命的概念,觸及真正的本質,洞悉勝義諦。我們恐懼生死,因為我們只憑藉自己的概念而活,修行就是為了去除這些概念,碰觸究竟的向度:涅槃(原意是火的熄滅,也就是一切概念與觀念的息滅)、無生無死的世界。
三法印
<佛法基本不變的原則為「三法印」,是相同的,從釋迦牟尼佛開始到現在,還沒有人能推翻。>
無常:
<諸行是無常的。「行」主要指的是心理現象,心理現象不是永恆不變的>
當因緣變化時,事物就會隨之改變。
若我們了解一切皆無常,一樣東西在的時候我們會好好珍惜,當他消失時我們就不會難過。無常讓我們學會以正念充分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和身邊的所有人事物。
無常未必導致苦,因為無常才有了生命,我們才有改善的機會,才有轉化苦的可能。讓人受苦的是希望「無常」可以恆常不變的渴望。
無我:
<五蘊裡只有心法及色法,但色、心二法包涵了無限的法,也就是精神的與物質的。一切精神和物質的現象,全部都是無我,實際上就是空。>
任何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其他一切事物的存在,任何事物都必須和其他一切相互依存。
我們通常以為父母生下我們之前自己並不存在,其實我們早就以許多不同的形態出現於此。
以無分別心看清每個人、每件事都屬於同一條生命之流。我們就是自己所感知的對象。
涅槃:
<能夠實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就能從煩惱的生滅而得寂滅,生滅滅已,是為寂滅。一般「生滅」的解釋,是不再生、不再死,而佛陀的根本意思是實證空性,煩惱不再生滅,沒有煩惱生,沒有煩惱滅,是為涅槃。>
涅槃是一切存在的本質,是概念的全然寂滅,無生亦無死、無常亦無無常、無我亦無無我。
佛法只是一艘竹筏,用來渡河以達到安樂彼岸。
八不中道識破除對八種概念之執著的修行,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
涅槃不是要去未來尋求的某種事物,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以無常、無我、緣起、空性與中道開啟實相之門。我們與理想中的自己本無不同,無需再做任何追求,只要回歸自我的真實本性即可。
三解脫門
三法印是鑰匙,讓我們開啟三解脫門(有時稱為三昧,即三種禪定)
空解脫門,一切法相依緣起
當我們深入自我或深入接觸事物時,會看見一切存在相互依存,缺乏獨立的自我。空性不代表「無」或「不存在」,而是表示相依緣起、無常及無我。
空性介於有無兩種極端之間,就如花是由「非花」(如陽光、空氣、水)的要素構成,我們必須學習在那些過去認為的身外之物中,看見自己的存在。
當行為是建立在無我的基礎上時,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將與實相一致,也會很清楚什麼該做或不該做。
若僅僅將空性當成哲學來研究,而非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那就不會是解脫之門。
無相解脫門,進入實相的核心
「相」在此表示想(感知)的對象。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tathagata意指「實相妙性」。
深入觀察自己的孩子時,我們看到造就他們目前狀態的所有要素,那是肇因於文化、經濟、社會和我們自己的存在模式。發生問題時,不能只怪罪孩子,忽略事件背後的因緣。
金剛經列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種相。執著於相就會有所區別,無法解脫。
無願解脫門,安詳地活在當下
佛陀這項教導讓我們能欣賞自己,你存在的目的就是成為你自己。
我們本已是佛,無需豎立任何追求的目標,我們早已擁有自己希冀的一切。
在當下此刻單純地活著,那是最深入的禪修。
問問你自己:要讓自己快樂,我正在等待什麼?我為什麼不現在就快樂起來呢?
佛的三身
法身Dharmakaya,覺悟與快樂的源頭
法身的本義是體證智慧與慈愛之道,為了在每一刻都能體證涅槃,我們必須修習佛法。
任何有助人們覺醒之物,都是佛陀法身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念,也是我們這些未來佛透過自己的法身來展現佛法。
報身Sambhogakaya,法樂身或受用身
體驗無量的安詳、喜樂,報身就是修行的果。
應身Nirmanakaya,佛陀在歷史中的化身
法身的具體呈現。
三寶
皈依三寶是佛教的一種基礎修行,佛陀鼓勵我們親自去看與體驗,而非盲目的信仰。
皈依佛,我們自己就是佛:
皈依佛(回歸仰賴自己內在的佛)時,我們是在表達對自己的信賴,相信自己有能力親身體驗修行。
皈依法,生活在正念中:
皈依法時,我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法門,進入轉化、滅苦之道。
皈依僧,接受僧團的指導:
建立一個安住於正念、和諧與安樂的團體。
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真愛的住所,每個人內在的真愛所具備的四個層面。
<有「慈悲」才會布施,而布施不著相,就是「喜捨」。>
慈maitri:
<慈無量心能與樂>
修習慈能帶給人喜悅與安樂。為此我們必須修習深入地觀察與傾聽,缺乏智慧的慈愛就不是真愛。
悲karuna:
<悲無量心能拔苦>
修習悲能減輕及轉化苦。
悲和compassion有點不同,我們無需為了解除其他人的痛苦而受苦。
要培養悲心,就得修習正念的呼吸、深入地傾聽與觀察。一個慈悲的心念和舉動便能減輕他人的苦。
<《維摩經》說的:「何謂為悲?」就是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布施給一切的眾生>
喜mudita:
<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而生喜悅>
修習喜能讓彼此喜悅。
當我們知道在當下一切都已具足,有很多小事都可以帶來極大的喜悅。
喜無自他之分,是滿懷平靜滿足的喜悅,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安樂我們都感到欣喜。
<「喜」的意思在《維摩經》而言,是在利益了眾生之後,不論對方的反應如何,只要對眾生真有益處,定會喜悅,不會後悔。>
捨upeksha:
<捨無量心即捨如上之心不好執著,又能怨親平等,捨怨親想>
修習捨能平等地愛人,對每個人一視同仁,打破人我的界線。
捨是平等心、不執著、不分別、冷靜或放下。位於上方觀看整個形勢,不為任何一方所限。捨並非冷漠與漠不關心。
五蘊
<我們的生命,由「五蘊」組合、結構而成。只要「五蘊」少一項,生命即不存在。然而,五蘊本身不離於「緣起法則」,皆依著時空的因緣不住變化、組合,並沒有自性。因此,生命現象是虛而不實的,是暫時,而非永恆的。>
色rupa:
色,形體,指我們的身體,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和神經系統。
運用正念與慈愛的力量擁抱身體的每個部位,好好地照顧身體。
覺知身體的行住坐臥等姿態及動作。
要見到自己色身無常與相互依存的本質,就不會以為色身就代表「我」。
受vedana:
我們內在有條感受之河,我們可以坐在河岸邊,一一辨別每個經過的感受。
禪修就是覺知每個感受,辨識出它,對它微笑,深入觀察,全心地擁抱它。
了解一種感受正是轉化它的開端,辨別它的根源,辨認出哪一種食助長它們,好好照料自己的情緒。
修習受幫助我們培養無畏,從執著的習氣中解脫。
想samjna:
感知。想蘊包含作意、安立名相(命名和概念化作用)、能想(能感知者)與所想(對象)。
當我們在想時產生扭曲,被內心現有的苦惱所制約,造成許多苦受。不對任何事過於自信,有助於細察自己的「想」是否正確。
永遠都別以自己的「想」為依歸。
行samskara:
行,心所。每觸動一顆藏識中的種子,它就會在意識的表層顯現為一種心所。
修行就是要覺知心所的顯現與存在,並深入地觀察它們,明瞭其真實的本質。
當我們知道一切心所皆無常,且不具實體,我們就不會認同行蘊,也不會以它為依歸。
<「行」,指的是心理的作用,心理的變遷、變化、與流動。我們的「念頭」,也是「行」的一部分,因為通常是前念持續到後念,後念又被緊逐而來的另一念所蓋過。念念相續,念念不已,不住流轉,不住變動,如此一念一念串聯下去,組成一種既連貫,又變動的心理行為。精確地說,「受」與「想」都屬於「行」的一部分,是流動的心理狀態中,更明顯,更容易被觀照、覺察的部分。微細的「行」,自己無法察覺,唯有在禪定中,可以感知。那剎那、剎那,極深,極細的流轉、變動,了知這即是「行」的現象。>
<「行蘊」可以是單獨運作的,不一定須與「受蘊」中的苦樂憂喜捨,或「想蘊」中的思考、思想、推理聯結運作。例如於睡眠中,當深睡至無夢的狀態,不與諸「心」,不與「受」、「想」並行,但「行」,心理的持續變化仍然流動著,只是無法察覺、無法記憶罷了。>
<受、想、行三者都是變化、無常的。「無常」故「無我」;「無我」,即是「空」;既是「空」的,就不是「真正的我」。我們執持現象界的身體為「我」,感覺、思想為「我」,究其根柢只是「色受想行」所投影出的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將「色蘊」中四大和合的假相肉身視為「我」,也將遷流不止的感受、想法、念頭……種種心理活動皆視為「我」,而迷頭認影,以為它具體實存,而牢執不捨。>
識vijnana:
它是我們存在和一切心所的基礎,也是其他四蘊存在的基礎。
當我們轉化了內心煩惱時,識即轉為智。
<識,包含了三個層面。其一、是認識、認知;其二、是分析、辨別;其三、則指從前一生至這一生,從這一生到下一生,能夠收藏、貯存生命種種行為、印記的一個記憶的「藏庫」或「主體」。>
<原始佛法,只談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五識自身單獨並不能產生任何功能,必須與第六意識相合,才能產生作用。第七識即「自我的執著」,把「第八識」當成「我」,將「八識所藏的種子」視為「自己」而牢執不捨。第八識,即「阿賴耶識」,亦即「藏識」,能藏、所藏、執藏,收藏著一切業的種子。第八識的種子永遠是川流不息的,隨著業因、業力而改變。>
苦受生起時,請深入觀察自己的五蘊,看清造成苦受的原因何在。佛陀並未說五蘊是苦,而是「執取五蘊,即是苦。」當我們能觀察一切存在的無常性、無我性與緣起性時,就不會執著它們而被束縛。
畏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和厭惡五蘊,表示沒有真正地認識苦的根源。
我們隨著呼吸調和自身的五蘊,以自身五蘊的聚合為對象而禪修,直到能看見自己與整個宇宙合一,也就能解脫苦。
五力
五根是能幫助自體產生正念能量的動力製造廠,而五力balani是這種能量的運作,有能力推動八聖道。
信:由洞見與智慧所構成,不是對教條的信仰。
精進:讓修行充滿喜悅的能量,信心生起精進,精進又強化信心。
念:禪修是念的動力裝置,讓我們深入觀察當前發生的一切。
定:念引生定,定引發慧與信
慧:洞見,深入觀察與澈見得能力。
忍(第六種力):包容,自己面臨困境能快樂,也能深入觀察他人的識蘊,帶給他人快樂,讓他展現愛的能力。
並非要去除藏識中的不善種子,去除心中的悲傷與瞋怒,才能享受快樂。你必須了解自己的悲傷、瞋怒,才不會失去喜悅的花朵。
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大乘佛教的教義之一。波羅蜜paramita,漢譯為度,意指到彼岸,安詳、無畏、解脫之岸。為了達到此目標的作為就稱為「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
慷慨付出、贈予快樂、喜悅與愛。
我們能布施給別人最寶貴的禮物,就是我們真實地存在。
我們還能布施我們的安定與堅定、布施我們的解脫自在、布施安詳、布施空間、布施智慧。
戒波羅蜜:
正念五學處。維護我們身心、家庭與社會的健全,是一種慈愛的表現。
忍辱波羅蜜:
這是具備寬廣的心量,接受、擁抱與轉化的能力。
壓抑自己的痛苦並非佛法所謂的忍辱,我們必須接受、擁抱痛苦,並轉化它。
源於無明的恐懼或仇恨,無法掌握「不公」的根源,會擴大你的痛苦。
修習四無量心,將具有廣大的心量。
精進波羅蜜:
學習辨認內心的每顆種子,勤奮持續地澆灌正面種子,避免澆灌負面種子。
禪定波羅蜜:
止shamatha,停止追逐個人觀念中的快樂,不再受困於過去與未來。
觀,以正念為引,澈見事物的真實本質。
般若波羅蜜:
智慧的圓滿,它完全不受任何知識、概念、看法、見解的束縛,它是我們內在佛性的本質,具有帶領我們到達解脫、自在、安詳之彼岸的力量。
我們無需「證得」涅槃,因為我們始終都安住在涅槃中,一如波浪無需追求水,它本來就是水。
七覺支
七覺支(sapta-bodhhyanga)由兩個字組成,bodhi菩提,意即覺醒、覺悟。anga指分支、因素。
<每一個覺支都不能離開身、受、心、法四念住,否則便失去著力點。>
<三十七道品稱為道品次第,也就是次第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種,分為七大科:第一科「四念住」,第二科「四正勤」,第三科「四如意足」,第四科「五根」,第五科「五力」,第六科「七覺支」,第七科「八正道」。>
念覺支:回到當下
念的字義是「憶持」,不忘記自己當下身在何處、有何舉動以及與何人相處。
念是在我們與外物產生關係,是在整個情境下所自然生起的。
如果經過訓練,我們每次呼吸時,正念都會現前,如此一來呼吸就成為正念生起的因緣了。
<念覺知,就是使心念集中。也就是在修行道品次第時,常常要思惟;思惟,就是觀照。而且非常用心地注意它、留心它,留心自己的智慧和禪定是同樣的重要。實際上念覺支就是四念住,四念住是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一科,分別為觀身、觀受、觀心(心有五蓋:貪欲、瞋恚、掉悔、睡眠、疑,多觀其無常)、觀法(法有五蘊的善、不善,多觀其無我法)等四個項目>
擇法覺支:深入實相
對諸法的探究。
帶有正念,不預設立場的探究,允許事物單純自然地顯現,將能擴展我們的知識和視野。
精進覺支:培養生命的活力
精力來自正念、擇法與對修行的信心。
<基本佛學中的「四聖諦」是因果法,「十二因緣」是因緣法及因果法。如果瞭解因果及因緣的道理,就能從佛法的指導中得到智慧,並且依此準則來選擇修行的方法以及指導修行的人。>
輕安覺支:練習放下
舒適自在。慢步行走、放輕鬆、或者偶爾坐著甚麼也不做,就能獲得深度的休息,進入輕安的狀態。
<輕,是沒有重量;安,是平實安穩。輕安,是用禪修的方法來幫助自己調整身心,漸漸地,身與心的負擔都會消失。>
喜覺支:接觸令人振奮的事物
當你口渴時,有人拿杯水給你,這時感受到的是喜,真正地將水喝下時,這是樂。
接觸存在於我們身心內外的美麗事物,會帶來真正的喜悅。
<喜悅有兩個原因,一是用觀念轉變自己(聽聞佛法,得法喜),另一是用方法幫助自己(修行禪定,得禪悅)。>
定覺支:置心一處不動搖
集中心力,並導向某個特定的對象而不動搖,維持專注於一境。
定是否有意要是我們專注的對象而定。
<禪定有兩類,小乘的定:沒有前念與後念,心止於一,停留在一個念頭上,這是次第禪定。>
<大乘的定:心可以有念頭,但是不受環境狀況的影響而有起伏、波動,這是定慧不二的如來禪或祖師禪,也就是中國禪宗所講的「道在平常日用中」。心一境性,就得輕安。輕安的程度深,那就是禪定。心一境性,是指心念反覆地停留在某一個心境上。>
捨覺支:平等地關愛每一個人
聽到惡語時,要修習捨心。
學會別生起惱怒、苦悶或沮喪的感覺。
獲得讚美時別得意洋洋。
超越「我們有個獨立的自我」的這個觀念。
緣起支
緣起,是指萬物相互依存而生起,是一切佛教研究與修持的基礎。因與果共同生起,每件事物都是由許多因緣條件所構成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因果相互依存,在一切中看到一,在一中看到一切。
上座部提出二十四緣:因緣(根本因);所緣緣(對象);增上緣(支配);無間緣(優先);等無間緣;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支持);親依止緣(決定性的支持);前生緣;後生緣;重複緣;業緣;果報緣(異熟緣);食緣(滋養物);根緣(感官機能);禪緣;道緣;相應緣(聯合);不相應緣(分離);有緣(在場);無有緣(不在場);離去緣(消失);不離去緣(不消失)。
說一切有部的四緣:
因緣(種子緣、根緣):能作因(創造的力量,任何有為法都是除其本身之外其餘一切萬物的「普遍的因」);俱有因(兩種因緣需要同時存在或彼此互為存在的條件);同類因;相應因(相關的條件);遍行因(普遍的條件,存在於一切處之因,例如地水火風空識);異熟因。
增上緣:促使增長的條件。促使或阻礙某些特定的種子成長。
等無間緣:持續的條件。某些事物要存在,在時間上必須剎那相續。
所緣緣:以對象為條件。
佛陀說;「凡能見緣起本質者即能見佛。」看清存在於果中的因,和存在於因中的果,便開始具備緣起的洞見。
緣起十二支:
無明、諸行、識、名/色、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觸、受、愛、取、有(存在)、生、老死。緣起十二支並非一個線性的輪迴,而是相互依存生起。
<從無明到老死一共有十二個階段,顯示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過程,這是佛法裡很重要的理論和觀念。>
<佛法所講的正法,就是對生命的判析,生命的生死過程,是以十二因緣構成的,從十二因緣來觀照;觀成之後,便會覺悟到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同時,也能夠覺悟到人的生命之虛妄,便可從執著的煩惱之苦,而得解脫。>
一行禪師的緣起十支:
無明;諸行;識;名色;苦、樂受;愛、憎;取、棄;有、無;生、死;輪迴。
當無明現前時,人們以彼此分離的實體角度見諸行;即以識為主體(與其客體分離),又見名色分離,而有基於名色而生的受;以感受為緣而生愛惡,隨之生起執取或拒斥的欲望;接著產生對有、無的執念,使得我們受困於生死之念,在輪迴中往返,無法證得涅槃。
轉化無明,可導致其他緣起支的轉變;守護六根,用正念觀照感受與知覺,也可以轉變無明。
通達涅槃時,要了解這些緣起分支正向積極的一面,並非無明終止就一切斷滅。
第一支:妄心→無明;真心→智慧。
第二支:妄心→以無明為緣的諸行是各自獨立的實體,無明也因諸行而生起;真心→照見諸行相依而存在。
第三支:妄心→分別識,分辨能知的主體以及所知的對象;真心→沒有獨立於心識之外的世界,也沒有獨立於世界之外的心識,識能轉化成智。
第四支:妄心→身心分離;真心→身心合一。
第五支:真心→辨識苦受,欣然接納加以轉化。不執著於樂受,也不壓抑感受。
第六支:真心→四無量心。
第七支:真心→解脫自在,無願取代了執著。
第八支:真心→正見。有無都是內心所構建的產物,而實相介於兩者之間。修行的目的並非消滅「有」以達到「無」。
第九支:真心→無生亦無死。生死都只是一種延續與現象。
第十支:真心→涅槃。涅槃即生死,取決於你怎麼看待。若為了尋求涅槃而拋棄生死,則永遠找不到涅槃。
正向積極的十二緣起:
當智慧現前時,人們看見諸行相互依存的本質,也因此體悟作為主體的識與其對象並非各自獨立分離;他們也認清身心是實相的一體兩面,並且知道如何處理感受;接著由此產生悲心、包容心,以及轉化與協助現況或個人的願望。這種能力代表這些人已經自在解脫有、無的觀念,也解脫依賴有無觀念而成立的生、死觀念,能夠從根本轉化自身之苦,體證涅槃。
接觸心中的佛陀
修行是去理解別人,並付出愛。
四聖諦與八聖道都不是理論,而是行動方式。
深入觀察構成自我的五蘊,進而觸及自己與萬物內在不生不滅的實相。這種體會讓我們獲得最大的解脫,除去自己心中的恐懼,享有真正的自在。
我們需要有個地方,讓自己能安靜地坐禪、呼吸,並能深入地觀察與傾聽。
我們需要接觸心中的佛,正念地呼吸、正念地行走、正念的處理一切大小事。革除習氣,養成深入而快樂地安住於當下的新習慣。
轉法輪經
《轉法輪經》是釋迦牟尼佛證悟後開示的第一篇經。此經是佛陀闡述他的親證,講解他的中道法門。
這部經有三個特點:中道的教法(避免極端的苦行或極端由貪欲所生的享樂)、四聖諦以及關於入世而非逃避人生的八聖道。
補充來源:<>內文字
八正道講記 聖嚴法師著
人生雜誌460期 四無量心,真菩薩行 聖嚴法師
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 第五講《維摩經》與慈悲喜捨 聖嚴法師
七覺支講記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體解生命的元素-五蘊 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說四聖諦
聖嚴法師解說「十二因緣」-摘自《心的經典》
短評:
一個宗教為了能廣泛傳播,勢必要有嚴格縝密的組織、信眾和教規,這些後人經過時間慢慢疊加的東西往往蓋過宗教創始人的初衷。聖嚴法師說:「佛法和佛教不同之處在於,佛法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言教,而佛教則是團體。佛所說的原則以及根本教義是不變的,可是佛教會因環境背景的不同,以及每個人根性的差異,而形成不一樣的佛教。」。佛陀的講法是最基本和根本的教義,讀了以後(不敢說讀懂)才了解,佛法不只是告訴我們要出世或嚴守戒律,它是一種改變你的思惟模式,改變你觀察感受這個世界的方法,它甚至在你的思惟之上、之外,啟發你本有的智慧去觀「苦」的根源:萬事萬物的無常。一行禪師的文筆優美且淺顯易懂,強調透過日常生活的正念來修習精進,讀完不會覺得佛法是虛無飄渺或高深莫測的,剩下的就是讓我們自己領悟和練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