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林裡,霧氣還未散去,一群土雞已經開始在山坡上奔跑。牠們追逐蟲子、啄食草籽、在泥地裡翻找穀粒,偶爾停下來伸展翅膀,讓山風吹過羽毛。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直到牠們長成一隻隻肉質結實、香氣濃郁的放山土雞。
這,就是真正的雞該有的樣子。自由奔跑,長出來的好味道
放山土雞的美味,源自於自由。
不同於籠養雞的密集飼養,放山雞擁有廣闊的活動空間。牠們在山坡上奔跑跳躍,鍛鍊出結實的肌肉;牠們吃天然的穀粒、青草、昆蟲,而非單一的飼料配方;牠們喝山泉水、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用最自然的方式成長。
這些看似簡單的日常,造就了放山土雞獨特的風味——肉質緊實帶彈性,咬下去有明顯的纖維感和嚼勁;油脂分布均勻不過多,清爽而不膩口;最重要的是那股天然的雞香,不是調味料能模仿的,而是時間、運動與自然共同醞釀出的真實滋味。
三種吃法,三種感動
白斬雞,是對放山土雞最高的敬意。將雞肉燙熟後冰鎮,只淋上薄鹽和麻油,或搭配簡單的蔥薑醬油。這樣極簡的料理方式,最能凸顯雞肉本身的品質。咬下第一口,雞皮Q彈爽脆,肉質細嫩卻帶著彈性,那股純粹的雞香在口中緩緩散開,讓人忍不住一塊接一塊。
三杯雞,則是台灣熱炒的靈魂。當麻油、米酒、醬油在鍋中翻炒,九層塔的香氣瞬間爆發,放山雞的肉質在高溫下收緊,吸飽了醬汁的鹹香與酒香。夾起一塊雞肉,外層裹著濃郁的醬色,咬下去肉質依然緊實有嚼勁,鹹甜交織的滋味配上白飯,是最下飯的家常美味。
薑母雞,是冬日裡最暖心的料理。老薑的辛香、純麻油的濃郁、米酒的醇厚,與放山雞一同慢火燉煮。雞肉在湯裡翻滾,漸漸釋放出精華,湯頭變得香濃醇厚,喝一口,暖意從喉嚨一路滑到胃裡,整個人都舒坦起來。放山雞的肉即使燉得軟爛,依然保持著結實的口感,不會煮到鬆散無味。
時間與自然的禮物
放山土雞需要更長的飼養時間,需要更大的空間,需要更用心的照顧。但正是這些「慢」與「寬」,才能讓雞長出真正的風味。
不催肥、不打藥、不追求快速量產,而是讓雞回到牠該有的生長節奏。這樣的堅持,換來的是肉質的緊實、香氣的濃郁,以及食用時的安心。
當你切開一塊放山雞肉,可以看見肌肉纖維的紋理清晰,肉色自然紅潤;當你烹調時,那股真實的雞香會充滿整個廚房;當你入口時,那種有嚼勁、有甜味、有層次的口感,會讓你瞬間明白——這才是記憶中「雞肉」該有的味道。
餐桌上最純粹的幸福
在這個講求快速與效率的時代,放山土雞的存在,提醒我們美味需要時間,好的食材值得等待。
從山林到餐桌,從奔跑到料理,每一隻放山土雞都承載著養殖者的用心、土地的滋養,以及自然的恩賜。當這樣的食材上桌,即使只是最簡單的烹調方式,也能讓全家人吃得安心、吃得滿足。
那不只是一餐飯,更是一份與土地連結的幸福感——你知道這隻雞來自哪裡、如何長大、為什麼美味。這份透明與真實,讓每一口都吃得更加踏實。
山裡長大的真味道
放山土雞教會我們,好的食物不需要過多修飾,只需要回歸本質。
當雞在山林裡自由奔跑,當牠用自己的節奏成長,當牠的肉質裡藏著陽光、風、草地與時間的痕跡——這樣的雞肉,自然就會有最純粹的美味。
「山裡長大的真味道,餐桌最純粹的幸福。」
這不只是一句標語,而是對每一位重視食材品質、在乎家人健康的人,最誠懇的承諾。因為真正的美味,從來不需要複雜的包裝,只需要一顆尊重自然、用心飼養的真心。

















